<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时,正是九十年代初期,阅读,有书看,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注定是奢望。</p><p class="ql-block"> 母亲整日忙于劳作,父亲忙于村里的事务,学费按时交,铅笔本子管着用,就是对我们的教育投入,能向父辈们一样勤恳忠厚地做人做事,就是他们对儿女的教养目标,他们经常告诫我们姊妹的那句话“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好的出路”朴素而坚实,他们心口的“读书”可不仅仅是阅读,而是指学习。我们的学习没有父母的陪伴与指导,更不用说阅读的引导,但父母时常挂嘴边的“读书”却厚植我们内心,引擎着我们后来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那时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很贫乏,更不用说精神食粮的供给,全镇只有一家国营的新华书店,书店里没有现在一排排的书籍供你选择,所有的书一本一本地“陈列”在玻璃橱柜里,而且还是各种中小学教材和种植养殖类的书。真正开启我阅读生活的是学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每月初我都期待老师把《当代小学生》、《红蕾》、《小葵花》发给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我努力学习的所有动力和唯一目标就是能得到老师奖励的这些杂志,这可是我们当时唯一的课外书啊,正是这些薄薄的小册子,启蒙了我对书籍的好奇与期待。我上四年级时,姐姐已升入初中,她的初中课本又成了我珍视的课外书。可这已经不能满足阅读的饥渴,我想着法地搜罗书籍看:邻居家的大爷是识字的,有一天,我给他家送簸箕,发现他家的条几上放着一本发黄的,纸页发毛的《呼家将》,那应该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小说,虽然读来艰涩,但里面的英雄人物的侠义豪情却深深吸引着我。那时,我还有一玩伴儿,家里富足些,她的语文老师又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文艺青年,这位老师参编了一本月刊作文集,我这伙伴便定了当时价格不菲的作文集,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它的名字——《小天鹅》,于是,每每看到她领了新刊的《小天鹅》,我就会跟在她屁股后面,俨然就是她的小跟班,直到《小天鹅》到手。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鲜活的课外读物,说它鲜活,是因为里面都是同龄人的文章。每次借来我都要把每篇作文看一遍又一遍,奥,原来文章就是记录生活!于是在阅读中,我也尝试去写我身边的生活,那时的我甚至还立志要把我的作文也变成铅字(小学毕业那年,我也确实达志了)。呵呵,这么说,这本黑白封皮的作文选还是我的写作启蒙老师呢。</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读什么?邻居家哥哥的画本我借来看,去跟着母亲串门,人家墙上的年画、画报、墙纸、对联也仰着头看(那时许多人家墙上都贴有墙画,墙画大多是祖国的风景连环画,有图有文字。虽没有出游的条件,但那时的我已经熟知了承德避暑山庄、黄山、台湾、北京等各地的名胜古迹)。去看病,一排排的中药架上的中药名,我也趴上看。更有意思的,父亲拿回来的《半月谈》、《农业天地》我也看,我还把我看到的知识告诉母亲,和母亲一起研究如何科学养鸡。雪花膏、食品袋上产品介绍我也看,这就是现在提倡引导孩子们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吧!</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我没有看过《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但就是在这样的搜罗寻觅中,我认识着家乡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前的那个暑假,把奶奶床头的五斗桌收拾收拾,我拥有了自己的书桌,把所有的书籍码齐了,竖排在桌上,得嘞,书桌、书架齐了!虽方隅的地儿,却是我的小天地。坐在桌前,我读的书越来越厚,坐得越来越久。记得我上初一时,老师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面有牛郎织女的典故,我忽的站起来,滔滔不绝的把牛郎织女的传说讲了一遍,老师同学都很惊诧,我自然很得意。因为我们的家境都差不多,乡村的孩子知识都来源于课本,而我却讲出了他们不知道的故事(这是我五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二语文书上的一篇神话传说),阅读带给我的荣耀和骄傲使我更加拼命的去搜罗课外书籍。书非借不能读也!中考后的暑假,我在高一级的一位姐姐那里借到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我是在微黄的灯光下捧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也是深深影响我的两本小说,尤其孙少平这个人物。奥,对了,这时,我们镇上终于有了一家私人书店,那店主也是位文艺青年,几近十平米的小小书店却洁净安静,更重要的是,那是一个”新潮”的书店,书店里只卖三毛、琼瑶、古龙、金庸、梁羽生、刘墉的书籍。这一年,我进入了青春期,伴随着我的青春期的还有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此时的阅读可谓满足了青春期的我的所有情愫。三毛给了我理想的爱情观,琼瑶的爱情小说让我流了无尽的眼泪,为什么现在我总想去山水间游历冒险,金、梁、古的小说对我影响不小呢。当然,助力我能够不懈求知求学的是刘墉的书,《萤窗小语》的每段话我都很喜欢,特励志!也正是从接触这些书籍开始,书籍似乎与内心的碰撞更强烈了,我会记录下那些引起共鸣的语句篇章,我养成了边读边记的的习惯。“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总之,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只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许多惊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许多助益。”这段话摘自刘墉的《萤窗小语》,至今我信手拈来。</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怀念感激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那时,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著中的节选,每当讲解课文时,老师总是先给我们介绍文章的背景,整本书的梗概。课堂上的我总是听不够,我想看完整的著作!于是,有几次假期前,我就跑到老师办公室,去向老师借书。《郁达夫小说选》、《红与黑》、《呐喊》、《四世同堂》······假期里就有得事做了,一本一本地看完整本的书,别提多过瘾。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方向,这也深深影响了我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对了,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阅读经历。感激班主任王老师,他给我们订阅了《中国青年报》,周日晚自习前,王老师总是把一周的报纸订在一起放在班级,当大多数同学在埋头做题时,我和当时的同位却摊开报纸,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冰点新闻》这一栏目,多是名人大咖对时事的评论,甚或批判,是我每次的首读栏目。有时晚自习读不完,我就拎着厚厚一沓报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跑出寝室,铺在楼道的地面上趴着读,记得有一次还吓坏了上厕所的同学,嘿嘿!</p><p class="ql-block"> 阅读陪伴我度过了紧张辛苦的高中生活,在升学高压下我却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大学,我考取的专业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评论,读书方是正道。我读的书越来越厚,不但读,更多了掩卷而思后的悟,多了愤启之后的写,每每文字变铅字,更是喜不自胜。</p><p class="ql-block"> 贫瘠的80、90年代,阅读丰盈着我的生活,照亮了我的世界。学生时代,我孜孜以求,阅读可谓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如今,书店有的是,买书便捷多了,家里的书籍一本本的添入,书橱置了一组又一组。“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无论电媒如何发达,捧读纸本的书却更能沉淀我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为人师,为人母,深知垂身示范的使命加身,但静心读书的时侯实则少之又少,实在惭愧!前几日,坚持放下手机,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为自己的坚持兴奋了两日,原来说没有时间读书是借口罢嘞。</p><p class="ql-block"> 现在读书,少了求知的兴奋,更多的是心灵慰藉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梅子再忆于读书节</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3日夜</p> 读书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