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参观市川郭沫若纪念馆并朗读郭老诗作

霞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春天雨水较多,时至暮春终于迎来了一个晴朗的周末,4月23的周六,日本民间郭沫若文化研究会几位成员再一次走进位于千叶县市川郭沫若纪念馆,恰逢世界读书日,所以郭会长复印了几份郭老的早年诗作,用以朗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午10点我们在市川站汇合,然后一起步行去郭沫若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没有走散步的林荫路,三年前的秋天来时走过这里,中途看到了公路那头的一个小桥,那就是出现在郭沫若笔下的继桥(つぎば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为了早一点到纪念馆,就抄近路走街串巷,当然还是一路有花相伴,春天是不会缺少杜鹃和紫藤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首先来到了和郭沫若渊源很深的须和田公园。想起1928年逃亡日本的郭沫若先生就是把家安在这东京郊外临接的市川,在这里他和日本的家族一起度过了10年的时光,每日生活在日本宪兵的监视下,开始是租房住,为了摆脱日本警察的严密监视,搬了一次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郭沫若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和研究。特别是甲骨文的研究,得到了日本的好评,于是两年后的1930年在须和田公园附近的神社旁新盖了房子,这是在市川的第三个居所,也是最后一个居所。这栋日式传统木造平房就是现在的市川郭沫若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在须和田公园,自然会想到百年前,郭老在此散步时的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作为抓捕对象只能流亡日本的革命者文化人,隐身在此,又一直受到日本警察的严密监视,无法施展抱负,心中是怎样的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学习之余,郭沫若经常来就经常来须和田公园散步思考,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应该都曾触及到过郭沫若先生的目光,公园内的老梅树应该还是那时的梅树,如今已经青梅挂满了枝头,一年又一年,走过百年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须和田是郭沫若第二次来日本居住的地方。早在1914年,22岁的郭沫若就在大哥的资助下来到日本留学,考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好好读书,成为一名医生的前途是可观的。但是国内传来的不少坏消息让他时常坐卧不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5月7日下了最后通牒。国内已成鼎沸,旅日的中国留学生也无比激愤。郭沫若觉得祖国受此欺辱,自己怎么还能在此逗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下壮志诗,郭沫若和同学收拾行李马上回国,准备抗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当到上海时,郭沫若得知袁世凯已经签订了“二十一条”,无奈之下,还是回到日本继续求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6年8月初,24岁的郭沫若在东京的医院邂逅了日本姑娘医院的护士佐藤富子,两人相爱了。1918年,郭沫若的长子出生了。这时他已经考入了九州帝国大学的医学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在这段时间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并逐渐将精力的重心转移到文学创作和翻译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他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和最早的新诗《死的诱惑》,而后陆续写作《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和代表作诗集《女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个月只有30多块钱补助的留学生,要求学、要养家,压力很大。他们一家住在一家当铺的仓库。学医要买昂贵的德文书,郭夫人就尽量节约生活费,经常买烤红薯当全家的午餐。偶尔郭沫若有了稿费收入,全家才能吃一次“驿便当盒饭”(内有烧鱼、蔬菜、大米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节省开支,还经常搬家,找更便宜的住处。不过搬家很简单,因为家当少得可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艰难的生活、体贴的妻子、和谐的婚姻,让郭沫若诗情大发,上解剖课肢解尸体都不能阻挡他的想象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剖呀!解剖呀!快快解剖呀!快把那陈腐了的皮毛分开!快把那没中用的筋骨离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和同学夏鼎禹、钱潮等商谈,决定组织一个通讯社——夏社,搜集、翻译日本报刊所载侵略中国的言论和消息,并撰写一些反击日本侵略的文章,油印之后投寄给国内的学校和报馆,以呼应国内的爱国运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家推选郭沫若为主编。这之后,他写的《同文同种辨》、《抵制日货之究竟》等文章陆续在上海的杂志《黑潮》上刊登出来了。《时事新报》还用《抵制日货之究竟》作为社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四运动之后,郭沫若决定自己筹办新文学杂志。想到做到,他和郁达夫、张资平、何畏等人商量后,决定杂志名字叫“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5月1日,《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了,后来扬名天下的创造社走上了历史舞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3月,郭沫若毕业了,但此时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在文学上了,决定弃医从文,带着妻子和3个儿子回到了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公园内乐山市和市川市友好城市15周年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公园内市川市政府设置的介绍郭沫若的石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须和田公园的园内有郭沫若诗碑《别须和田》和纪念石雕头像。《别须和田》诗作的真迹在郭沫若纪念馆內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须和田公园,不远就是郭沫若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纪念馆坐落在市川市真间5丁目3番19号郭沫若纪念公园内。是1930年郭沫若亡命市川市须和田时的旧宅,2004年被市政府移到真间(现在地)复原,作为郭沫若纪念馆向民众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通过展示有关的各种物品和展品,来揭示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事迹。展品有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书信、1907年的小学毕业证书、1910年的初中毕业证书、少年时代的长袍马褂和结婚时的民族礼服等,虽然都是复制品,但也可因直观有所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在市川长达十年的郭沫若,如今作为为架设中日友好桥梁做出积极贡献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被市川民众所爱戴。因为郭沫若的出生地是四川乐山,所以1981年10月21日市川市和乐山市缔结了友好城市。使两地的交流活动更加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郭沫若纪念馆而建造的公园,现在也被命名为郭沫若纪念公园而受到人们的喜欢。纪念馆的院内,栽种着春天会给大地铺上粉红地毯的草樱和其它四季的花草。公园的近处是一个木架玫瑰门,木柱上雕刻着“日中友好”,可见市川民众的心声。夏日的纪念公园,因为玫瑰绽放,一定又是另一种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架玫瑰门,木柱上雕刻着“日中友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乐山与日本市川市因郭沫若结缘与1981年缔结为友好城市。2018年7月,市领导访问市川市时,与该市达成在结好40周年之际、向市川市寄赠郭沫若诗碑的意向。历经两年多,诗碑经乐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单位多次精心设计并征求市川市意见后,最终在2021年9月制作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诗碑采用花岗石材质,雕刻了郭沫若于1928年所著诗歌《峨嵋山上的白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对郭沫若诞辰129周年的献礼,更是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末三天是开馆日。市川市文化团体所属的的义务讲解员金冈桑总是会在玄关迎接来访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冈桑虽然上了年纪,还是热情地介绍了郭沫若先生在市川的生活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已经秘密入党的郭沫若,因写了一篇讨伐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遭到国民反动派的通缉,又不得不带着安娜以及孩子离开中国,于1928年2月坐船再次回到日本。在1928年3月到1937年7月长达十年有余,亡命日本的郭沫若一直居留在日本千叶县市川市的须和田,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进门的展厅最为珍贵。玻璃柜中不仅展出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写给郭沫若的书信,还有泛黄的郭沫若1907年的小学毕业证书、1910年的初中毕业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和周恩来给郭沫若的亲笔书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1907年的小学毕业证书、1910年的初中毕业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观看了郭老的著书、照片、信件及书法作品,大家感叹郭沫若在市川期间对甲古文研究的成就,对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日友好关系交流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和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少年穿过的马褂</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结婚时穿的马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别须和田》诗作的真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须和田诗碑的介绍以及日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京会会长在朗读郭沫若的《别须和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乐山和市川缔结友好城市三十周年纪念,乐山市赠送给郭沫若纪念馆的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石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恰好是世界读书日,四位成员在郭沫若纪念馆内朗诵了郭沫若先生早年的诗作。百年时光,漫长又匆匆。我们在郭老的故居感受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又感受了一次文化巨人的情怀,度过了一个充实美好的暮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郭京会在朗读郭沫若的《炉中煤》</p> <p class="ql-block">怡萍在朗读郭沫若的《夜步十里松原》</p> <p class="ql-block">高娃在朗诵郭沫若的《峨眉山上的白雪》</p> <p class="ql-block">我朗读了在郭老的诗作《电火光中一怀古—贝加尔湖畔之苏之卿》</p> <p class="ql-block">怡萍还代替无法来现场的武汉艺术老师石川朗读了郭沫若的诗作《黄埔江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