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系七十周年(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分会场)

琥珀

<h3>4月23日,霞光照耀绵阳涪江两岸,电視发射塔冲入云霄,越王楼沐浴在春风里,春明景和,气象万千。</h3> <h3>绵阳涪水闪烁</h3> <h3>好一派绵州风光</h3> <h3>绿芽生机勃勃</h3> <h3>常青之树,昂首挺拔。</h3> <h3>当天,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部分校友自发组织庆祝活动,在青义镇龙山旧址庆贺清华大学建校一百一十一周年、电子工程系建系七十周年。</h3> <h3>大家从不同地点向绵阳青义进发,这是从城内去青义必经的圣水寺。</h3> <h3>看见瞭望台预示快到宝塔山了</h3> <h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句把我们带进那个特殊年代。要知道,贺敬之曾在绵阳南山中学读过书的哟!</h3> <p class="ql-block">绵阳这片热土有清华师生员工流过的血,洒过的汗,有宝塔、铁路桥作证。当年搞学军、拉练,大伙可是登攀上了山,有人真用双手去搂了塔的。</p> <p class="ql-block">自从拦水修了电站后,这里的水面宽了,原来湍急的江水曾淹死过我们分校人。远处铁桥是从北入川火车唯一水上通道。这是涪江流入绵阳的拐弯处。</p> <h3>老铁桥与新铁桥并行</h3> <h3>如今这里安装了铁栏栅,下河游泳洗澡是禁止的。</h3> <h3>笔者早起从市内坐27路公交车从青义镇招呼站下车,从这里步行进了青义镇,准备用另一种方式庆祝清华校庆。</h3> <p class="ql-block">从河堤上远望石马坝,那里曾是原清华分校师生员工在河边拣石头搞建设,去石马赶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向江中望去,离铁桥不远处曾是我和谭海春师兄打捞落水遇难校友的地方。我俩借用农民秧盆将遇难者拉上了岸。往事休提起,提起江河泪满襟。</p> <h3>如今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故十分怀念清华分校的过往人事。</h3> <h3>进了青义镇,街道焕然一新,灯塔字牌还能勾起昔日改名灯塔公社的回忆。</h3> <h3>青义小学可曾有原清华分校子弟在此就读?</h3> <p class="ql-block">我来到青义邮局,准备用集邮方式,向原清华分校无线电系的部分老师寄出一封一片,表达我的思念和祝福,向清华献上我的款款深情。</p> <h3>我自已在封片上亲手打邮戳。</h3> <p class="ql-block">这是待寄出的封片,我深情写下“清华常青 贺电子系建系七十周年 “最忆涪江水,难忘分校情。铁桥诉沧桑,宝塔续年轮”。</p> <h3>我从网上订购清华校庆纪念邮票,选定这个特殊时点,用邮封向清华分校的建设者献上我的特殊礼物。</h3> <h3>记得3月19日早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元老们在罗姆楼前照全家福。当天正值北京大雪过后,气温骤降,冰天雪地。有朋友手持清华明信片替我请部分原在绵阳分校工作过的老人签名片上。原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冯正和教授跪在台阶上用冻僵的手为我签名,感动得让我热泪盈眶。还有院士、博导、教授和过去在分校的领导,不顾年迈体弱,纷纷为我签名,我已感动得不知说啥好了。我何能何德享受如此殊荣,我想还是缘于清华分校的情吧!于是我向每位为我签过名的清华人回敬了贴有清华校庆纪念邮票并加盖青义邮戳的封和片,以此表达我深深的谢意!</h3> <h3>从邮局办完事,见时间尚早,于是步行从镇中穿过,寻了原卖肉的铺子,公社所在地和农科所。</h3>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即是原青义老粮站,想当年成了家的清华分校人都在那里凭票购粮油副食品等,少不了骑自行车去。</p> <h3>从这里上去,即到原清华分校的南校门。</h3> <h3>这里将通往清华分校的自修公路剖为两段,是绵江公路的要道,若不问路会南辕北辙的。</h3> <h3>新公路让人不着方向</h3> <h3>过了新公路桥右拐与进校老路又接上了</h3> <h3>没看见路标,凭老记性走吧!</h3> <h3>看见清华分校老校门了</h3> <h3>老车队的领地,画地为牢。</h3> <h3>绵阳公交8路、38路车直达南校门,还有27路直达新区正校门。</h3> <h3>很凑巧,西南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年龄相同,有缘也!</h3> <h3>在南校门坐上老伙伴接我的车去看了清华分校老住宅区。这也是为进行清华传统教育专门保留下来的早期教职工宿舍。</h3> <h3>这是三O七楼,当年是教职工单身宿舍,现成了学生宿舍。我在此住了近十年。</h3> <h3>三0八楼,我和爱人在此住了一年整。</h3> <h3>三0九楼</h3> <h3>308楼与309楼之间</h3> <h3>3O7楼与3O8楼之间,1975年这里曾挂滿了大字报。</h3>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身后这间房安了家</p> <h3>过去没有裙楼,如今多了功能。</h3> <h3>为学生增设的晾衣钢架</h3> <p class="ql-block">打乒乓球成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好运动,这也为我最爱。不过当时我们校队练球和比赛都在室内,食堂内舞台上安了一副球台,101、102、103楼各安有一副球台。记得最早的那副球台是1970年安在304楼一层,当时还末隔间,约两间寝室大。打球常客有魏志渊、刘序明、刘世谐等老师。还有从德阳建工部一0三工程队来的电工刘义隆师傅是当时教练,他在这屋打球并指导过大家。</p> <h3>306楼学生宿舍</h3> <p class="ql-block">看见干打垒的石头楼,这是党政办公楼,现在取名“清华楼”,成为清华优良传统教育的场所和记忆。</p> <h3>图书馆掩映在法国梧桐树的绿蔭中。原清华分校教授和讲师宿舍就在它附近。</h3> <h3>各处到来的原清华分校部分老教职工汇合在现西南科技大学新区办公楼前。</h3> <h3>原清华分校马列教研组老师姚荣东,西南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组织了今天庆祝清华大学校庆和电子工程系系庆主题活动。他在西科大校史馆热情地迎接大家。</h3> <h3>西科大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日快到了</h3> <p class="ql-block">姚荣东副书记向大家介绍西南科技大学新老校区的规划、建设……西科大的华丽转身及跨越式发展浇注了他的心血,他起到了清华大学与西科大,清华大学与绵阳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科大校、系历届领导,那上面还有我母亲的照片和简历。</p> <p class="ql-block">有认识的人吗?黄春凡、邓德勇两师兄是认识我母亲的。</p> <p class="ql-block">这栋新建筑有点特色,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注目。</p> <p class="ql-block">参观校史完毕大家前往老校区。路过昔日清华人自已动手修建的田经场,心里别有一番感概和情怀。</p> <h3>从北京清华大学退休的王志军专程回绵阳省亲,也参加了今天活动。他曾是清华分校后勤职工,他指着这些路旁的香樟树,深情地说道:这是他父亲王景厚同志担任清华分校后勤领导时带领大家植下的。瞧,长得多好!</h3> <h3>大家来到“清华楼”前</h3> <h3>听姚荣东副书记介绍清华分校迁回北京总校三十年纪念活动盛况。</h3> <h3>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在绵阳这块热土赓续传承,生生不息。</h3> <h3>这块纪念碑文永存清华分校人心中。</h3> <h3>碑的后面还有字哦,姚荣东为大家逐字逐句解渎。</h3> <h3>姚荣东介绍了这组壁雕,它浓缩了清华分校建校起始和发展过程。</h3> <h3>姚荣东副书记对西科大的发展历程,对纪念碑文及黄桷树的来历如数家珍……</h3> <h3>清华分校篮球队三位老队员、教练指着壁雕上的跳起争球图中的人物,打笑着说“是我吗?”</h3> <h3>笔者投篮动作被抢拍了。</h3> <h3>左为谭海春(半导体专业,后调中国空气动力与发展中心,曾获国防工科委表彰)。笔者与他在半导体专业共事三年。</h3> <h3>这五位老人曾是参与石头楼地基的挖掘者。左起李川英、邓德勇、黄春凡、谭海春、陈一中。</h3> <p class="ql-block">苏怀英坐在刮灰板砖刀上,已表明她曾是昔日修建队的一员,她和她的伙伴们用手中的灰板和砖刀盖起了众多建筑物。她还是清华分校女篮的边锋,跑得那个快哟,快攻上篮命中率高呵!</p> <h3>王康生是清华分校水电方面的专家和明白人,网管布线他一清二楚。后来成为西科大后勤处领导之一,西科大的发展他付出了心血。右为王康生和笔者。</h3> <h3>三个后勤人,同是好兄弟。左为笔者,中为黄春凡,右为王康生。他们都同时曾为高校的后勤人。</h3> <h3>右一为赵玉和。他是目前在西科大校园内最早的清华分校人。1965年他入651,在食堂干到退休,人好手艺好,身体也特棒!看不出是75岁的人。</h3> <h3>壁雕前的清华分校人,瞧他们多自豪。左起邓德勇(车队)黄春凡(激光)姚荣东(马列)王志军(食堂)陈一中(体育)王培宁(食堂)</h3> <h3>又是一帮后勤人。左起陈一中、黄春凡、赵玉和、王志军、王培宁、蔡金寿。</h3> <h3>笔者在三O七楼,进楼左右第二间是原体育教研组老师宿舍,笔者在此住过六年。</h3> <h3>左起陈一中、李川英、姚荣东、黄春凡</h3> <h3>还是后勤人,王、陈、黄、赵、王、邓。</h3> <h3>庆祝活动完毕,大家在西科大“清华苑”餐厅共进午餐。姚荣东主持发表了深情热情的讲话和感言。代表大家对清华大学校庆和电子工程系系庆表示了深深的祝福。大家因清华分校而走在一起,因清华而结下友情、缘份和感情,我们祝愿“清华常青”!席间大家纷纷表达了对清华的感激之情,互祝健康快乐!原2O1车间徐林新、木工班郎建军为夲次活动全程摄影录相。餐毕在餐厅旁长廊亭中小憩,有伙伴与清华大学电子系老领导王美旭书记通上电话,大家纷纷与王书记对话送上问候祝福。随后,笔者为到会每位成员送上加盖青义邮戳的绵阳全景风光明片一枚,并现场亲笔在明信片写上“清华常青”!大家还纷纷留影合照,午后二时活动结束,依依惜别……</h3> <h3>今日活动者在校史馆前合影留念后排左起:谭海春、蔡金寿、王志军、陈一中、姚荣东、王培宁、黄春凡、陈万里、邓德勇、郎建军第一排左起:谭ⅹx(蔡金寿夫人)、李川英、苏怀英、甘素华、贾碧琼、胡志奇</h3> <h3>后排左起:郎建军、陈一中、谭海春、邓德勇、黄春凡、姚荣东、王志军、王培宁、陈万里、秦元林(甘素华的丈夫)、蔡金寿第一排左起:李川英、贾碧琼、胡志奇、甘素华、谭ⅹⅹ、苏怀英</h3> <h3>@美篇做得有水平!完整记录了活动的过程,文字描述感情真挚,详实具体,照片清晰,编辑下了一番功夫!这么短的时间,搞出了这么一个漂亮的美篇,辛苦了,谢谢![抱拳][抱拳][抱拳](姚荣东语)</h3> <h3>@陈老师李老师你们好,谢谢你做的视频,也非常感谢你做的回忆,介绍分校的作品,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我们一起祝贺我们的清华和电子系生日快乐!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冯正和)</h3> <h3>@一中:你好!大作收到了。写得非常好!很细腻!感情很深!没想到,青义镇已经变化到这么好了!我真的认不出来了。绵阳分校的记忆很深,但现在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高等学府了,可喜可贺!我有机会时,一定回651看望老朋友,而且争取早回去,趁老友们体魄健壮时团聚一堂。谢谢你的大作。太好了!代问川英好!(霍玉晶)</h3> <h3>@棒极了!心中勾连出很多当年的回忆,青春已逝,青春无悔!(束明定)</h3> <h3>@陈一中老师:辛苦了!昨天的纪念活动,今天就发出了美篇,效率高哦!做的好!图文并茂,深动感人。详实记载部分校友们情系清华参加纪念活动的热闹场景和在清华分校工作的奌滴。谢谢分享![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祝福清华111年华诞!贺清华电子工程系建系70周年![玫瑰][玫瑰][玫瑰](李素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