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i><i> </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雅者不俗,智者无虑</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 </i>疫情肆虐与漫延,让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失去常态。</b>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无所适从,无所适从又会让人迷失方向或错失良机。克服无所适从的良药便是“读书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读书让人以雅制俗,思考使人以智克虑。</b></p><p class="ql-block"> <b>雅者不俗,智者无虑。</b></p><p class="ql-block"><b>雅有三雅</b>:高雅、文雅、儒雅;</p><p class="ql-block"><b>俗有三俗</b>:低俗、庸俗、媚俗。</p><p class="ql-block"><b>智有三思:</b>沉思、深思、反思;</p><p class="ql-block"><b>虑有三虑:</b>思虑、忧虑、焦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为什么生活变好了,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了呢?</i></b></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怀念四十多年前的时光,他们说那时候物质虽然贫乏,但人们内心很安宁,不会像现在这般焦虑。<b>有报告显示,中国的焦虑人群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焦虑程度越重</b>。<b>近年来,疫情肆虐,焦虑更是有增无减</b>。相比四十年前,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可是为什么生活变好了,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了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i><u>请听听专家学者是怎么说的吧,希望对大家有启发!</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布里丹之驴</i></b></p><p class="ql-block"> 把一头驴子放到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之间,这两堆干草无论是从分量还是颜色、气味上都是一样的,这头驴子就犯难了,虽然没有人限制它吃草的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一模一样,而它正好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摇摆不定,难以做出抉择,最后竟然被饿死了。</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叫布里丹之驴,是因为这是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提出的。当然了,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这么一头纠结的驴子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主要反映了一种人们经常会出现的状况:</p><p class="ql-block">“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摇摆不定,而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错失了时机。”</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也被叫做“布里丹效应”,其实也就是一种高级的选择困难症,这类人可能不会为了中午吃什么而难以抉择,但是在一些大事的决断上,往往难以下决心,思前顾后,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少吃草,却因此错失了许多良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无所适从的狗(巴普洛夫的心理学实验)</i></b></p><p class="ql-block"> 巴普洛夫让狗看两种图像:一种是圆形,另一种是椭圆形。每天见到圆形图像时,狗就得到一份食物;而每当见到椭圆形图像时,则挨一下痛苦的电击。如此重复若干次,狗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圆形出现,意味着有吃的,狗摇头摆尾流口水十分高兴;椭圆形出现狗则紧张害怕,准备逃避。</p><p class="ql-block">以后,实验者将圆形一点一点地变椭圆,将椭圆形一点一点地变圆。起初狗还能分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可是,当这两个图形越来越相近,以致难以区分时,狗则表现惶恐不安,无所适从,在笼子里乱转、嚎叫、拒食、腹肌痉挛、呕吐。再经过一段时间实验,狗不但患了“焦虑性神经症”,还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脱 毛、 溃疡。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下的狗还出现各种肿瘤,如甲状腺瘤、膀胱癌、肺癌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实验神经症的例子,它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心理冲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i>情绪研究专家说,“</i>失范”带来焦虑</b></p><p class="ql-block"> 文明造就了今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形成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如国家、公司、家庭、组织等。但是,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让人类的很多行为违背了200万年甚至是上亿年所形成的生命本能。<b>焦虑源于对本能的违背。</b>人类时时刻刻在感觉到这种本能的冲突,所以焦虑感始终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新的科技和技术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笼子”。电子产品具有隐蔽性,人们很大程度上是被困在了智能手机的“笼子”里。 </p><p class="ql-block"> 范式意义的“笼子”束缚了我们,但是,同样也保护了我们。长期形成的社会规则就是社会范式,如道德、习惯、文化、社交方式等。在边界范围之内,就是安全的。尤其是对习惯、文化、社交方式等潜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就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过得很愉快。 </p><p class="ql-block"> 但是所有范式都在改变。在范式之下,如果人们降低对“幸福感”的要求,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在制度下被保护的幸福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所有旧的关系都在破碎和重构,改变的速度和强度也是指数型的。</i></b>外部颠覆者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在侵犯人们的边界,并从中获利。</p><p class="ql-block"> <b>人类如今处在进化的“跳跃点”上,原有社会范式的底层逻辑不断地被侵蚀和穿透,这种颠覆的变革必然是极其剧烈的,当然也蕴含着极大的机遇。 </b></p><p class="ql-block"> “失范”带来焦虑。“失范”的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失范”的意思是如果人的行为规范被扰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变得混淆不清时,人的行为举止就会变得反复无常、没有意义。因此,靠社会规则建立意识秩序的人就会感到焦虑。在这样一个范式快速改变的时代,焦虑是不可避免的,而频繁的“失范”也会给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唯一的机会同时,拉马克<b>告诉我们,勤奋的个体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进化的优势。</b>对于我们智人来说,这是我们区别于所以其他动物的强项。 但是学海无涯,我们永远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尤其在这个时代,技术快、新、多、专,比如VR、AR、AI、人工智能、超级算法、Block Chain、Coin、ICO、Tocken等。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一个人用哪怕一辈子的时间都不见得能研究完。</p><p class="ql-block">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技术又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该怎么办? 寻找人与技术的结合点我们“横出三界”的机会,就在于寻找技术和人性的结合点。因为任何新的技术必须和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决策模型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p><p class="ql-block"> 寻找结合点, 还是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p><p class="ql-block"><b>(请听音频《情绪思维》)</b></p> <p class="ql-block"><b> 社会的不确定性会让人无所适从</b></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不确定性,来自多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是个重要来源。主要表现在几个倾向性的问题上,如<b>个性浮躁化倾向、思想浅薄化倾向、教育功利化倾向、文化市井化倾向、趣味低俗化倾向、语言缩减化倾向、精神贫困化倾向</b>,等等,这些倾向性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构成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和干扰。这些倾向性会让很多人、特别年轻人迷失,迷失感会让人无所适从,面对种种“无常”而无所适从,是焦虑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阿兰.德波顿认为,现代人焦虑是身份的焦虑</i></b></p><p class="ql-block">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认为现代人的焦虑是“身份”的焦虑,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p><p class="ql-block"> 书的主体只有两部分:焦虑起因;解决方法。在“焦虑起因”部分,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探索身份焦虑的根源。他告诉读者,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担忧我们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身份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两层含义,狭义上,身份是指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如企业主管、军队里的上尉等等。广义上,身份是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说某人是个有身份的人,意思是在别人眼中,他具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b><i>为什么说现代人的焦虑是对身份的焦虑?</i></b></p><p class="ql-block">《身份的焦虑》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著小品文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现代人的焦虑是对身份的焦虑?身份的焦虑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应对身份的焦虑?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代人的焦虑是对身份的焦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自尊公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自尊=实际成就:个人的期待</b> </p><p class="ql-block"> 在实际成就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期望越高,自尊就会越低。一个人如果自尊较低,他就会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因为他倾向于通过外界评价来看待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属于社会标准中的失败者时,就会非常焦虑和无力。</p><p class="ql-block"> 詹姆斯的公式比较符合卢梭的观点:财富并不等于占有多少, 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而公式本身也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取得更多成就;降低对自己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请听音频《身份的焦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对身份的焦虑,本质上就是在担忧失去地位,得不到尊重</b></p><p class="ql-block">在阿兰·德波顿看来,这种高价值感其实是一种爱。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爱,如果你身份显耀,意味着你拥有很多来自他人的爱,你的幸福感就会很高。如果你身份卑微,意味着你缺少爱,你就会很痛苦,幸福指数就很低。</p><p class="ql-block">阿兰·德波顿所说的爱,我们还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阿兰·德波顿所说的爱,对应马斯洛所说的尊重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你身份显耀,意味着你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如果你身份卑微,意味着你在尊重方面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需求无法满足,痛苦就会产生。</p><p class="ql-block">那么,对身份的焦虑,本质上就是在担忧失去地位,得不到尊重。而现代人对身份焦虑非常明显而且普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身份的焦虑是怎么产生的?</i></b></p><p class="ql-block">焦虑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p><p class="ql-block">一是平等思想的普及引发过高的期望;二是精英崇拜;三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身份的不确定性。</p> <p class="ql-block"><b><i>第三个问题,怎样应对身份的焦虑?</i></b></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由于人们对身份的需求始终存在,我们并不能完全避免身份的焦虑。身份的焦虑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焦虑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人们为了让别人认同自己,会采取积极行动,参与挑战,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不过焦虑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人们会爱面子,变得虚荣,甚至可能会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应对焦虑:第一、提升自尊;第二、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第三、拥抱不确定性。</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谈谈怎样提升自尊。</p><p class="ql-block">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要提升自尊的话,有两个方法,一是提升实际成就,二是降低期望。实际成就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降低期望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即可。</p><p class="ql-block">自我反省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观察。比如说,我们得知邻居发财了,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会羡慕,也想发财,这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邻居为什么会发财?我们和邻居的差距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这就要谈到应对身份焦虑的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不是随波逐流。</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社会固有的精英崇拜,会令穷人感到沮丧和充满羞耻。如果你在势利的人面前,感到羞耻和愤怒时,不妨想一想,公众的评价是真实的吗?</p><p class="ql-block">要确定评价是否真实并不容易。但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公众评价一般都不真实。因为公众的观点并没有经过理性分析,而是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公众是缺乏理性的,公众舆论是最不可靠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提到了现代人的焦虑是对身份的焦虑,本质上是担忧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现代社会,身份尊卑和财富联系在一起,而财富具有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始终处在紧张之中。</p><p class="ql-block">我们还讲解了导致身份焦虑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平等思想的普及引发了过高期望;二是现代社会的精英崇拜是对有钱人的崇拜;三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身份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的焦虑。</p><p class="ql-block">要克服身份的焦虑,需要管理自己的期望,提升自尊,同时拒绝公众评价,不随波逐流。通过享受家庭时光、旅行、欣赏艺术品、思考死亡等方式来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正面不确定感,克服身份的焦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雅者不俗,智者无虑-</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读书与思考-“三雅抵三俗,三思克三虑”</b></p><p class="ql-block"> 应对焦虑的方法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我认为,最重要的、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方法:一个是读书,一个是思考。读书使人三雅(高雅、儒雅、文雅),三雅可抵三俗:低俗、庸俗、媚俗;思考使人智慧,智者三思(沉思、深思、反思</i></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三思能克三虑(思虑,忧虑,焦虑)。</i></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以下引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一段话,与大家共勉)。</i></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要读书</b></p><p class="ql-block"> 我国有句古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针对如今的现实,我觉得,应是“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人生活在文化中,生活在语言中,生活在历史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没有昨天,也就没有今天,更不会有明天。今天的一切,都来自昨天的吸纳和积累。而今天以前人类的宝贵经验和痛苦教训,都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当学生读书成为”违纪”,那么学校变成了什么?</i></b></p><p class="ql-block"> 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而我们的许多家庭,甚至是许多学校,为了应试采取种种手段禁止学生读书。有的学校竟宣布不准看课外书。所以有人问:“当读书成为违纪,那么学校变成了什么?当读书成为违纪,那么教育剩下什么?”。有的同志现在发出了“书山有路题为径,学海无涯考做舟”的感叹。学校成为训练答题技巧的集中营,教育只为一个终极考试做准备。变态的学校,制造了畸形的考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我觉得现在是应当大力提倡一下读书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要对“读书”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一个真正爱书的人能在文字中体会到难言的满足、幸福和富有。”“对于珍视生命的人来说,只活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是再活10次——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林清玄所说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更懂得宽容,更懂得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除了要认识读书的意义之外,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p> <p class="ql-block"><b> 二要思考:学思学问是最大学问</b></p><p class="ql-block"> 读书重要,但只读书不思考,还是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要读书,二要思考。对于“思考”的重要性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把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提上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十分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他还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学问,而是“学答”——学答问题。我们聘请了很多老师、很多专家去设计题库,去炮制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要是把这些题目中的答案都掌握了,你考试就容易了,你就能拿高分了,你就可以进重点学校了,甚至你就可以进清华、北大了。这样,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学答模式”。李政道有几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问,思考就在其中。学答,只是记忆在其中。把人家炮制好的答案再答一遍,只能说明掌握了这个知识,意义有限。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能够会提问,才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