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坛星光灿烂的唐朝,祖咏并不算最亮眼。唐人留下的七律更是精彩纷呈,够你读一辈子。然而我却格外地喜欢祖咏的这首《望蓟门》。<br><br>望蓟门<br>【作者】祖咏【朝代】唐<br>燕台一望客心惊,<br>笳鼓喧喧汉将营。<br>万里寒光生积雪,<br>三边曙色动危旌。<br>沙场烽火侵胡月,<br>海畔云山拥蓟城。<br>少小虽非投笔吏,<br>论功还欲请长缨。<br><br>诗中的地名都在今天的北京及附近地区,唐朝的时候,这里是边疆。燕台,也就是祖咏的前辈诗人陈子昂写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幽州台,也叫黄金台,是当年燕昭王招贤的地方。具体的地点有不同的说法,从河北的定兴、涿州到北京西南。不过很多人认为诗中的燕台是虚指。蓟门让人想起三环路上的蓟门桥,但这个蓟门的名字应该是金朝到乾隆时期叫出来的。西周燕国的国都蓟城在北京广安门一带,唐朝时蓟州在天津的蓟州区。<br><br>这首七律开篇第一句落在一个“惊”字上:燕台一望客心惊,写的是一位少年来到边疆的震撼。他的眼中是雄伟的燕台和庄严的军营:笳鼓喧喧汉将营。唐人喜欢自称“汉”,就是那个虽远必诛的强汉。<br><br>颔联写得波澜壮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指东北、北、西北三个边疆地区,危:高,旌:旌旗。作者的眼光从宏观的国土落到眼前的景物,从祖国的万里北疆落到晨曦中高扬的战旗。这个对仗用寒光对曙色,用严酷的环境对希望的朝阳,用冰冷的、静的雪对唤起血性的、飘动的旗,格外有力量。写的是景色,讲的是精神。<br><br>颈联再次由远及近: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前面让思想出征,点燃烽火杀入胡人的地盘,后面回到了眼前这座云山拱卫的边城。唐朝是个进攻的朝代,烽火只能点在别国境内,不像不争气的后世,让它燃烧在自己的国土上。蓟州在山脚下,不过离今天的海边至少有60公里(唐朝的海可能更近一些),但作者的眼界远大,一直看到了海。这个对仗同样非常强烈,用夜景对白天,用干燥的沙和火对湿润的海和云,用进攻的“侵”对护卫的“拥”。写的是景色,讲的是边关将士的责任,越品越觉得高明。<br><br>人们常说诗人写诗,同时是在写自己。写到这里,满满的豪情和爱,作者的三观油然而出。如果前六句是画龙,后面两句就是点睛:少小虽非投笔吏,再次回到汉朝,少年的作者,偶像是投笔从戎的班超;论功还欲请长缨,这是为国家、为个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说得何等豪迈!<br><br>在这首诗写下后的二十年内的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从蓟门出征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祖咏很年轻就考取了进士,但运气并不好,做了很短时间的官,就隐居度过了余生。他虽然没能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但这首诗却忠实地记录了唐朝精神。这样的文人尚武精神,我们的民族已经丢失了上千年了,直到本朝才捡起了一点点。<br><br>更可贵的是,全诗几近白话,没有一个冷僻字,没用一个深奥的典故。这就是我心中的唐风,雄浑壮丽,而又质朴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