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人们掌握知识、学习经验的有效途径。</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素有读书喜好。古往今来,神州大地传颂着多少读书佳话及名言,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励多少学子勤勉读书,博闻强识,奋发向上,获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我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都爱读书,但多数人家收入不高,不可能想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大都是你有的借给我看,我有的借给你看,有来有往,有借有还。在亲朋好友处借不到的书,就去图书馆、租书店借阅、租阅。在我的印象里,当时备受欢迎的多是国内现代当代作家的一些知名著作,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一代风流三部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这些书大多以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为背景,将人物放在新旧思想矛盾冲突、黎明前夕至暗时刻正义与邪恶势力你死我活的较量等大环境中,展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加之语言文字通俗易懂,都是非常吸睛、抢手的书。大家通过阅读这些小说,了解历史,接受教育,品味世间百态,丰富精神生活。有趣的是,我上大学时,班里有位女神级别的高颜值女生,吸引了众多男生追慕的眼神。有位男生以书为媒,多次主动把他借来的抢手书转借给这位女生。在借借还还、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和感情,成功抱得美人归。</p> <p class="ql-block"> 我家书比较多,父母是文人,喜欢购书、藏书,日积月累,书越来越多,以致于成为日后数次搬家的沉重负担。即使这样,爱书的我们也不愿丢弃一本书。由于书多,不少朋友来我家借书,多数都能爱惜书籍,读罢归还。但也有不讲信誉的人,借书不还,索要不给。有的书借丢了令人心疼,多少年跑书店都买不到理想版本。有的书是成套的,不是缺这册,就是少那册,配齐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只好舍弃残余的半套书册,重新花钱购置。</p> <p class="ql-block"> 家有藏书,自然是要阅读的。父母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读书,看到他们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我既敬佩又倾慕,少不了效仿他们的样子,静默不语,潜心阅读。除上课、上班,我的大多数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走路时看,吃饭时看,睡觉前看,起床前看……一本书在手,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仿佛走进书里,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欢喜、共悲伤,看的是难舍难弃,如醉如痴。那些年,根据母亲“多读名人名著”的要求,我阅读了为数不少的包括本文上列书目在内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对特别喜欢的书,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全传》,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李汝珍的《镜花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刘鹗的《老残游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曹禺的剧作,郭沫若的诗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俊友》,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勃朗特的《简•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会反复阅读,爱不释手。一些名著陆续被改编录制成影视剧作,公映或热播时,我会找出原著,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对照剧情阅读。对三国鼎立群雄割据混战政治军事斗争激烈,对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揭竿而起风风火火闯九州,对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为保唐僧取经降妖除魔,对金陵十二钗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各有各命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诸多人物的矛盾纠葛,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特别是某些外国名著,针砭时弊,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入微,结合欣赏影视剧作的精彩展示及演员的形象表演,更是加深了我对原著的了解和认知。因为读书比较多,对我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影响。我读中学时,一位女同学知道我看过不少书,就让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给她讲故事。到家了,可她正听到热闹处,不愿中断兴头,便把我拉到家里继续讲。我着急回家了,常嘻笑着借用古典章回小说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上大学后,读书多让我的优势凸显出来,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课程涉及的作品名称、作者名字、主人公名字、诗句,基本上不用背,能较为轻松地回答相关问题。如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冉•阿让、沙威、芳汀……他们是哪部书中着意刻画的人物?若是没有读过相关著作,在短时间内背熟这些外国人名,并且搞清楚他们的出处,恐怕很难。也许是因为读过《镜花缘》吧,我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花卉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把家中100多种美丽的花儿宠成“花仙子”,我也被爱开玩笑的朋友冠上“百花仙子”的名号。</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段文化荒芜、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时期,一种娱乐性、可读性极强的“手抄本”小说在街头巷尾、黎民百姓中悄然兴起,迅即风靡全国。我家虽然书多,但母亲和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加入了传抄者的行列。至今,由我们母女耗费时日、饱蘸笔墨抄录在几个笔记本上的“手抄本”代表作——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还珍存在我的书柜里,见证了我国文坛一段空前绝后的奇葩历史。此后,我把借阅的书在归还之前也抄写下来,以“手抄本”的形式保存起来,如我国著名的“徐秋影案件”、国外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四签名》……</p> <p class="ql-block">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书应运而生,打开互联网,基本上什么书都能搜到。尤其是手机的普及和先进功能的应用,使阅读变得既方便又快捷。人们在充分享受“一机在手,尽知天下事”之时,忽略了对纸质书的阅读,致使我国近年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走低。然而,用电脑和手机阅读确实伤眼、伤身,近日网传,由于手机阅读过度,有人眼睛失明了,有人颈椎变形了……所以,我认为电脑和手机完全取代纸质书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当今世界,作为人类进步和文明标志的纸质书籍,仍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传播工具,并且继续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了,回想曾经的读书岁月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心里激荡着欣喜、充实的感觉。有人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辈子热爱读书,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多读书读好书能给一个原本平凡的人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见识逐渐增广,能力逐步增强,有着良好的修养,有着优雅的气质,对工作,尤其是对文字工作帮助很大。虽未成就一番大业,也算小有成功。试想,若非昔日苦读书,怎尝今日甘甜果!</p> <p class="ql-block"> 回放当年读书的画面,我仿佛看到,在春日的清晨,在夏日的午后,在秋日的黄昏,在冬日的夜晚,一位长发飘飘的女子时而倚桌静坐,时而床塌半卧,凝神而又专注地读着书,有花儿相伴,有猫儿相随,这样的场景多美多好……</p> <p class="ql-block"><b> 2022年4月于伊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