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顾 全</p> 《泰州晚报》对市民争报暑假“兴趣班”一事,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需令人认真思考的是,那么多市民为孩子争报兴趣班,为什么相当多的孩子没兴趣呢?问题是“争报”仅是家长一厢情愿。有的想让孩子学钢琴,有的希望孩子学奥数,有的安排孩子补习英语,有的甚至为孩子报上几个兴趣班。家长的“让”、“希望”、“安排”,大概并没有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是否愿意,于是“兴趣班”孩子没兴趣的事也就屡屡发生了。我以为由家长主观地为孩子报兴趣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兴趣班”得让孩子首先要有兴趣。<br> 朱熹说得好:“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让孩子学什么的问题上,一些名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妻子想让女儿学钢琴,并为她交了4000元的钢琴课学费。妻子交完学费后去法国公干,蔡志忠担负起送女儿上钢琴课的任务。车开到上课的学校门口,女儿却说,不想上课,她想学的是笛子。蔡志忠立刻把车调头往回开,孩子说:“不过妈妈妈刚刚交了4000元的钢琴课学费呢!”蔡志忠回答说:“那只好算了。”在蔡志忠看来,4000元钱的学费比不上孩子的童心重要。他认为,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份痛苦会根深蒂固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马克思的女儿燕妮会弹钢琴,同时有着明显的绘画才能;而女儿劳拉不愿意绘画,也画得漫不经心,但她喜欢音乐,喜欢缝纫。马克思夫妇对女儿的喜欢与不喜欢从不勉强,他们认为,孩子不热心的事情决不会给她带来什么好处。老舍教子亦深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之妙。他注重的是小主人的自我发展,自发挥,不去给孩子规定条条框框,特别是不让孩子去奉行一个成才模式,更不要硬逼着孩子按照这个“模式”去规范自己,结果做出实得其反的事来。 <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在2004年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说过:“我觉得一定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而老师、家长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我想在报什么兴趣班的事上,家长应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对学什么有兴趣,当然家长完全可以提提建议,让孩子考虑考虑,不过尊重孩子还是前提,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准。果如此,那么“兴趣班”孩子没兴趣的事儿或许会很少发生的。</p><p class="ql-block">(原作于2007年暑假,近期有少量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