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疫情静态下的"新上海人”

枫叶

<p class="ql-block">新上海人</p><p class="ql-block">新上海人,改革开放后第十年,上海开始不加控制的引入大量外省市人口,而由于外省市人员不断涌入上海,其中一部分精英在上海扎根发展,成为上海社会一股新生力量。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上开始出现了“新上海人”的称谓。</p><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曾有文章称:最早提出并诠释“新上海人”这一概念的,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他说,新上海人,他们是一种能够闯荡世界的人,是世界人,中华人。上海就要有容纳世界最优秀人才的海量,同时又该成为人才自如来去的一湖活水。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要在人才的柔性流动中成为新的移民城市。”</p><p class="ql-block">女儿不是上海人,是居住在上海外地人,按照"新上海人的称谓”,女儿应该是属于"新上海人了”。更是疫情静态下的社区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春天,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一个接一个的城市按下暂停键。有人被封锁在自己家里不知哪一天才得自由。也有人坚定在别人的城市未问归期。疫情下的春天,少了几分热闹。行色匆匆的人群,用口罩掩盖了焦虑、迷惘与不确定性。疫情的无情肆虐,使上海也不例外地进入了“静态”防控管理。</p><p class="ql-block">上海的疫情从"精准”到"静态”从小区域逐渐扩大,由封在小区扩大至划江而封城,原本说好浦东浦西各封四天,自2022年3月28日至4月4日止,故而民众就只会准备四天,或者稍微多一点的粮食物资等。之后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得不延长封控时间,那就必须提前统一筹划好对于被封控居民的粮食等物资的供给。但按照防控的要求,居民们必须遵守"非必要不外卖”,"非必需不快递"的原则。</p><p class="ql-block">静态期间上海居民热衷于“抢菜”,有人自称在家用5G流量通过APP“抢菜”时还要把头伸出窗外,身体一动不动犹如“雕塑”;抢不到菜的市民自发开始找资源,由于很多品牌对单个产品不配送,同一小区的居民们只能集体团购,谁负责联系资源谁就是“团长”。在此期间,“团长”们付出了大量精力和体力,购物团不只是有团长,还有较多的志愿者,都是由青年人组成的,自发为社区居民服务。其中,有全心全意为民,自己搭运费亏本也要组团的团长,也有想着赚差价发国难财的野团团长及野团,女儿小区就有这样昧着良心的"野团”被居民发现后立即“弹劾”了。没有经验前女儿那儿是一个有着70多户居民的社区,居民多,购物团多,不免有些乱,为了规范管理优化管理团里是隔日会、日日会、甚至一日多会,经过研讨最终达成,让居民能体会到在这特殊时期不会出现像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现象;能感觉到这就是自己最便利最公平最公正最能放心的团。将原来大社区大购物团,改成分栋小购物团。为了让居民能准确识别自己的购物团她们社区的年轻人一度就将她们的购物团命名为“刚需团”。刚需团提倡合理购买保障基本生活的日用品、必需品,不提倡组织非生活保障类物品的团购。所有外卖快递物品都需放在小区外经喷洒消毒后才能进入小区。小区保障基本生活必需的外卖快递,由小区防疫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协助收取并分时段送到收件人所在楼栋,然后由该楼志愿者送达收件人家门口。</p><p class="ql-block">为了物资巧妙平衡,她们集思广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达成一致,i采用了第一,则是线上登记、第二,才是线下交换的模式,维持着小区楼栋内物资的巧妙平衡。</p><p class="ql-block">女儿最初是线上"志愿者”。教居民们怎么进购物群,怎么填购物清单。楼栋里还有不会手机操作的阿姨阿婆们,女儿就主动上门帮忙指导或者是帮忙操作。打开线上供需清单,大致分为七栏,分别是“状态”“发布日期”“我的房间号”“我的名字”“我的微信号”“我能提供”以及“我需要”。比如其中一户在“我能提供”中写道:鸡蛋100个、奶粉2罐 、古法红糖(一大块约2公斤);而另外一户在“我需要”一栏中填着:“陈醋半瓶、木糖醇少许,"五兄弟"一个,大米一包、面粉一包,谢谢”。注:五兄弟是菜包地名字,里面包括土豆若干分、洋葱若干分、黄爪若干分、西红柿若干分、西葫芦若干分。等等需要的生活物品在清单上一一填清楚。</p><p class="ql-block">这期期间,女儿通过连日来的服务发现,小区内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既温暖而又温馨。就是小区内有些住户家中人口多,食物和生活用品消耗快,经常需要采购,有些则正好相反,一户仅有一人独居,派发的物资来不及吃,浪费了又可惜,“既然外面的物资紧张,居民们就互相帮助,互相平衡。由此,为了无接触化互助,就出现了一个“共享菜篮”,在社区下面放一把椅子、一个塑料箱,这样的配置虽然看上去简陋,里面的东西却很丰富,青菜、生菜、胡萝卜、土豆、番茄……里面的食材几乎没断过,“共享菜篮”上还配上一句话,“病毒无情,楼道有爱,给有需要的人加油”。</p><p class="ql-block">女儿的囤货包括生活用品也都送给需要的居民了。女儿时时都能感觉到居民们感激的眼神。如此同时女儿也打心眼里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设有两个岗位,除了线上还有另一个岗位就是物资志愿者,负责转运物资,确保做到无接触服务”,对于物资的收集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说放在门口指定的位置,袋子要密封好,“做不到这些我们不收,现在这已经形成了规矩”。</p><p class="ql-block">女儿看到居民们在线申请基本熟练,又参加了第二岗位,物资志愿者,一起收货卸货,对要帮助的用户,比如扛不动的阿婆阿姨。女儿就帮她们送到门口,拿米到六楼也是日常之事了。</p><p class="ql-block">疫情之下,“以物易物”的邻里互助之风在上海居民楼盛行。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感叹,从小听父母说“远亲不如近邻”,终于在今天有了深刻体会。</p><p class="ql-block">共铸防疫心,同期春满开。愿你我同心,望山河无恙。上海加油!</p><p class="ql-block">2003年,上海确定其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八个字。2007年,总书记在主政上海时,又为其增添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前八个字,是上海固有的优点,是上海之所以成长为上海的内在动力。后八个字,是总书记对上海的期许,又或者看到了上海的有待改善之处。我们都知道,疫情终究会过去,而疫情过后的上海,依然还会是那个商业繁荣而生活精致的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