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42 榆木岭---青山口关

忘江湖

七十二券秀砖艺,夜不收汗洗监楼 2021年初伏前一天,夜不收十名墙友不惧酷暑,长途奔袭蓟镇青山口关。<br> 路线为青山口关、石门岔西山、监狱楼、72券楼、西尖山、曹沟、祚子岭、四道洼楼、榆木岭口。全程约6千米,5小时。<br> 青山口关由关城和水关组成(图一),它是明初蓟镇三十二关之一,明万历年间包砖重修。关城依托长城主线筑在西侧一座小山包上,有南门、北门,曾驻扎青山营。近年复建了街区、营房、校场、驿站、庙宇等,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关城之一(图二)。 图二:维修前的青山关水门(2009年刘清蔚摄) 图二:青山口关城、水门 青山口关城北有一座蓟镇总兵府邸,说明此关位置重要。<div> 整段长城级别很高,为砖石结构,嘉靖年始修,后多次再修。沿线上兵道、炮台密集。全程二十多座敌楼,多为3X4结构,残毁的较多。独特之处是这里的敌楼样式繁多,有无窗楼(图三)、砖木结构楼等等。其中的“监狱楼”和“72券楼”最为知名。</div> 图三:沿线有几座边内朝向的无窗敌楼 监狱楼很小,呈正方形。墙厚1.2米,二层四面墙顶留有凹槽,没有券顶,说明二层顶部及三层应该是木结构,因为墙厚,所以墙顶部有垛口和过道。西墙二层设劵门,东南北墙留有小望孔(图四、五),二层室内面积约十三四平方米,正好站下我们大汗淋漓的十个人。如此厚墙小窗的敌楼,令人联想到监狱,故称监狱楼。 图四:“监狱楼”北墙及望孔 图五:“监狱楼”二层的状况 笔者认为这不是监狱楼。一是监狱没必要筑一米多厚的墙,而且券门那么高,也不方便上下。再者长城上房屋资源稀缺,人员值守、物资储备还不够用,没必要设监狱。抓到犯人可先绑树上,然后送到山下的关城关押更符合逻辑。 过监狱楼不远,有一座4X4敌楼。特点是劵拱多,门、窗、窗下、梯道、望孔、灯龛、壁厨、结构墙及楼顶楼橹、望亭、泄水口、垛口下孔,加起来有72个拱券。敌楼石券砖券,大券小券巧妙组合,造型美观,浑然一体,这是明朝工匠在敌楼内大秀砖艺啊(图六)。<br> 实际上,长城敌楼主要是券拱结构,一般都有几十个券,只是这段敌楼券拱多一些。 图六:72券楼内拱道及壁龛 榆木岭关,明洪武年建,设关城、旱门和水门,可过大队骑兵。驻防兵力约一百一十八名。明万历三年,朵颜进攻青山口关,蓟镇总兵戚继光率军出榆木岭,经石门岔、沙岭子迂回到青山口外,包抄朵颜后路,大获全胜(图七)。<br> 明朝时期,除了青山口、榆木岭的关城驻军外,协同这段长城防守的还有下青山驻操营、烂柴沟寨和太平寨,总兵力约二千余人。 图七:榆木岭关城示意图 《永平府志》显示榆木岭关有新边、老边、哨楼,并传说是秦长城,设四道关。所谓四道关应该是明老边、明新边、拦马墙及关城城门。一般关隘遗存有多少道墙体,人们就称其为多少道关。<div> 有传说这里是秦长城。这一带是秦朝腹地,秦都又不在北京,为什么在此修长城?再有,沿线秦始皇修长城的故事大多雷同,也许是始皇名气太大,提起长城必然想到秦始皇。<br> 在明朝边军的建制中,还有一个军种,称为拨军。它是为传递紧急军情而设置,每10里或20里设一拨,每拨有马三四匹,军士五六名。拨子的设置不只是长城一线,而是四通八达的网络,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紧急军情及时传递到镇府、督府、京城或各军事据点。<br> 蓟镇曾设置一百五十多拨,兵力将近一千人,全部为轻骑兵。例如,从三屯营至山海关设21拨,有马军132名,从三屯营至北京东直门设21拨,有马军80名。<br> 拨子,《四镇三关志》称“塘拨”,《永平府志》称“墩拨”。至今北京唐山秦皇岛蓟州一带都有叫拨子的地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