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我亲爱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母亲邢卓琴诞辰10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四月二十五日是慈母百年诞辰日。亲爱的母亲因病去世离开我们己近十载,但母亲那慈祥善良美丽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母亲诞生至青年是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其父是一位乡村郎中。母亲自幼聪慧好学,在家乡读书至高小毕业,是当时妇女中极少的“文化人”,各方面都很优秀。母亲性格沉稳,一辈子都不张扬,很低调,平时极少和我们谈及母亲以往的经历和事迹,使我们对她年轻时的事情了解很少,这很遗憾。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年,有一次我去医院病房看望她时,母亲和我讲起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浙江嵊县(老家)眼看就要沦陷时,母亲曾做为妇女代表,在多个村镇抗日集会上台演讲抗日动员,这是我们儿女们从未知道母亲的抗日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母亲的青年时期(未婚时)是在老家乡村小学校做经县政府批准的代课教师,教书育人。抗战时期1942年,父母结婚在当时尚未被日寇占领的湖南祁阳县新中动力机械厂。这个工厂是1938年上海沦陷前,撤离转移至内地的中国民族工业企业,父亲当时在该厂做技术员。新中厂的厂长钱义余先生的夫人邢云珠是母亲的亲姑姑,经她牵线搭桥,我们父母结了良缘。由于抗战时局动乱和父亲工作太忙无法脱身回浙江老家接母亲,是母亲只身一人,仅带简单行装,几经周折,途经几省才到湖南祁阳的,我们的母亲在青年时期的独立能力是多么了得,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后代为她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4年夏天,日寇逼近湖南祁阳,新中厂为避免落入敌手,举厂向四川重庆搬迁。当时父亲负责押运装满机床设备的火车去四川,厂里要求员工一律不能携带家属,母亲只能一人挑着极简的生活用品和厂内一些家属,跟随当年的逃难人群,沿着湘黔铁路向四川重庆跋涉。逃难人群白天要经常躲避日寇飞机轰炸,晚上就露宿野外。平时弄到什么就煮吃什么,勉强充饥维持赶路。经过几个月难以想象的艰难跋涉,母亲居然徒步追上了停在贵州独山的新中厂运设备的火车,终于和父亲会合,一同去了四川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5年终于传来日寇战败投降的喜讯,抗战胜利了!新中厂从重庆搬迁回上海,父亲在厂里做车间技术主管,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我们一家住在上海提兰桥霍山路。当时奶奶和小姑也和我们住在一起,母亲不光肩挑一大家子的家务重担,还生养了我们姐弟四人。解放前夕的旧上海,生活物资奇缺,要维持这么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付出的艰辛,也是难以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4年,父亲响应国家的号召,报名支援东北建设,我们一家来到了一年有半年天寒地冻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们是一直生活在江浙水乡的南方人,很难适应北方的衣食住行。在1958年前,母亲一直努力克服气候和饮食方面种种困难,做好这一大家子的家务,养育我们姐弟四人健康成长。同时母亲还热心社会工作,做居委小组长,为整栋楼居民服务。由于母亲的优秀人品,她的小组长工作,在那时经常得到群众称赞,口碑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8年,母亲响应号召,参加工作进哈量厂做一名工人,先在车间当产品装配工,后因母亲文化水平较高,被调到工厂几千职工就餐的大食堂任会计,她干一行爱一行,工作胜任都很优秀。1963年,又响应国家精简国企职工的号召,主动退职回家做家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母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贤妻良母。父亲工作一直很忙,几十年一直是拥有几千职工的机械工业大厂的技术一把手,工作重担耗尽他所有的精力,每天下班回来,母亲都为他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并且上有老需孝敬,下有小需养育和教育等等的家里事,从不让父亲操心。母亲生性温柔,心态好,在外待人善良,在家里对子女也从不发脾气训斥,对我们都很关爱。对我们家遭遇逆境,母亲不是悲观报怨,而是想方设法去克服,挺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百姓苦难的文革期间,一直勤勤恳恳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全部精力的父亲,被打成厂内最大的反动技术权威,被关押入“牛棚”民兵营,丧失人身自由。起初每天维持他生存的食物,要由其家属送去,在民兵营门口,看守还要对送去的食物严格检查,食物不能含有任何营养肉菜。母亲为父亲的健康,想尽办法,每天把好不容易弄来的鸡蛋揉进面粉里,做成什么都看不出来的素面,让我为父亲送去,躲过那毫无人性的检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黑暗的文革时期,我们家被赶出己住十几年的三居室,七口人被弄进一间十五平米,无单独厨房厕所的朝北阴暗房间。全家唯一经济来源~父亲工资被停发,每月只给一百元生活费,家里生活相当困难。大姐早在66年就响应号召,下乡去了黑河生产建设兵团务农。68年我和三姐又被动员上山下乡去了遥远的北大荒军管农场(原来的劳改农场),家里剩下的早已瘫痪在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奶奶和当时患有严重膝关节炎的二姐,都由母亲一人艰挺照料。面对这些苦难,母亲是坚强的,沒有报怨,想尽办法承受克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和三姐去的北大荒农场,条件艰苦,气候十分恶劣,漫长的冬天,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寒风刺骨。母亲深知那里冬季难熬,她把家里最厚实的棉衣棉裤棉被,亲手加絮了棉花,都给我们带上去抵御严寒。记得母亲把她唯一的一件早在上海买的很好的灰鼠皮大衣,剪成一片一片的,缝在我的棉大衣棉袄棉裤的关键部位,用皮去抵挡刺骨的寒风。想起这些往事,我永远忘不了慈母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0年底,父亲终于“解放”了。哈量厂给他新任务,派他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到广西桂林筹建一个新的量具刃具厂。当时有国务院文件,到“三线”建设的职工,可携带本人的上山下乡知青子女,同去“三线”工作。1971年4月,由于父亲筹建工作太忙,暂不能离哈,就由母亲带我们姐弟四人,途经上海、浙江先行来到桂林,从此后慈母再也没有离开过桂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慈母在桂林生活的四十余年,勤劳朴实的优秀品格一直贯穿始终。无论是照顾患有严重哮喘病的父亲,还是为我们几个上班的子女,当好后勤准备可口的饭菜……,母亲都是我们一家的顶樑柱。慈母晚年一直到患严重骨质疏松瘫患之前,两老之家的家务都是慈父慈母自己做的,他们基本没请过保姆。勤劳朴实到永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慈母一生是一个优秀善良、实实在在一生的好人!是我们子女后代做人的好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母邢卓琴 年表</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邢卓琴 浙江省 嵊县 坎流村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邢传清 原籍 嵊县 坎流 汉族</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李瑞凤 原籍 嵊县 坎流 汉族</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4月25日出生</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于 浙江省 嵊县 坎流村</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1930年 幼年</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1937年 嵊县联立锦水小学 求学(高级部毕业)</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1942年 嵊县小学 教师</span></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县考获县府批准为小学代用教员)</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1944年 湖南祁阳新中动力机械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1945年 四川重庆新中动力机械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1952年 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1954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 第二设计院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1958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1963年 参加工作 哈量厂千分尺车间工人、厂职工大食堂会计员</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1971年 响应号召退职 哈量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2013年 广西桂林量具刃具厂 家属</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7月6日 病逝</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母一生为人低调,很少照相留影,我们寻找很久,也只有下面极少的几张,请亲友们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青年时期(20岁)仅有的一张相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15岁)取得的嵊县联立锦水小学高级部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嵊县县府批准母亲为小学代用教员的证书。</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幼聪慧好学,在家乡读书至高小毕业,是当时妇女中极少的“文化人”。青年时在家乡小学任教,教书育人。</p> <p class="ql-block"> 湖南祁阳县是我们父母喜结良缘的地方,2019年我们追寻他们的故地,自驾车到此。上面两张是现在的祁阳县,这张是当年新中厂旧址,现已开发为房地产楼盘。</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祁阳生活期间,沒有留下任何照片。1944年,在日寇即将攻占祁阳时,他们随新中厂转移到四川重庆。在那里嘉陵江边生活有一年,兵荒马乱时期也没能留影。1945年抗战胜利,父母随新中厂终于回到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仅有的母亲单人照,对于我们来说很珍贵,可能是在上海生活时期照的。</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留影,是在上海1952年照的。当年奶奶和小叔小姑都和我们住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左1二姐钱安娜,左2慈母邢卓琴,左3三姐钱如蕙,左4奶奶支雅云,左5大姐钱如眉,左6慈父钱曾兴,左7小叔钱曾扬,左8小姑钱笑兰。全家福怎么没有我呢?有,我当时也在照片里,只不过在慈母的肚子里呢哈哈!</p> <p class="ql-block"> 1954年底,慈父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东北建设,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冰城哈尔滨,在一机部直属骨干企业~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作至1971年,期间一直任厂里技术一把手,为这座工厂投产和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慈母努力克服南北气候和生活物资的巨大差异,既孝敬老人(奶奶)又养育我们子女四人,同时还担任居委小组长,为大家服务。为慈父当好后勤,她是非常优秀的好管家,功不可沒!慈母在解放后参加工作六年,当过哈量厂千分尺车间装配工,厂大食堂会计也是在这期间,她在每个工作岗位的表现,都相当出色!</p><p class="ql-block"> 这张合影是我们幸福的一家在五十年代哈尔滨的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家六十年代初的全家照。当年我们的母亲多么端庄秀丽可亲!</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小叔钱曾扬和小嬸孙竺贤旅行结婚到哈市,和我们全家合影。右1是小叔,左1是小嬸,前排居中是奶奶支雅云,后排左2是小姑钱笑兰。五六十年代,奶奶和小姑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哈尔滨,都一直是我们大家庭成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张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照片,是母亲和我在1965年秋陪同南京表姨妈钱淑婉和哈工大表舅钱积慧和夫人游江沿的合影。照片上还有两位少年,是表姨妈的子女。表舅钱积慧是国家杰出的原子能专家,曾是我国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副总干事长。他的母亲还是我们父母喜结良缘的红娘呢,哈哈!</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百姓苦难的文革期间1969年底,我们全家照的合影。当时父亲刚从被关押的“牛棚”释放回来,大姐三姐和我从遥远的北大荒回来探亲和在家苦熬的母亲、二姐一起去照相馆照的。我们好久沒在一起了,相聚非常不易。</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亲终于被解放。年底哈量厂派他支援三线建设到广西桂林筹建桂林量具刃具厂。按当时国家政策,支援三线建设的职工,可携带北大荒知青子女同去三线工作。1971年4月,父亲因筹建工作太忙,无法脱身带我们全家搬家去桂林,由母亲带我们姐弟四人,途经上海、浙江等地搬家到了桂林。这张照片是母亲和大舅邢洪、舅母商丽娟、姨夫倪海林在上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母亲在上海留下的靓影。我们亲爱的母亲是多么秀美!</p> <p class="ql-block"> 1971年五一前夕,母亲带领我们姐弟四人来到当年“三线”城市广西桂林,从此后慈母几十年从未离开过桂林。</p><p class="ql-block"> 慈母在最后的四十余年,她的勤劳朴素优秀品格一直贯穿始终。无论是照顾患有严重哮喘病的父亲,还是为我们几个上班的子女当好后勤,准备可口的饭菜……,她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八十年代我们一大家子的全家福合影。</p><p class="ql-block"> 上排右一大姐夫黄念慈,右二二姐夫彭康来,右四三姐夫毕可观,左三是我夫人杨美娜。</p><p class="ql-block"> 下排小姑娘依次为钱康玥、彭敏燕、毕舒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八十年代彩照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这三张全家福照片,均是九十年代的。</p> <p class="ql-block"> 这张是九十年代父母和我们姐弟四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面几张照片是本世纪初(2007年以前)父母和我们的留影。那些年他们身体还算可以,俩人互敬互爱,每天去南溪山公园散步,共同买菜做饭,晚年应是幸福的。他们非常勤劳节俭,一切家务活都自己做,从未请过保姆。</p><p class="ql-block"> 2007年以后,几乎是同时,父亲帕金森病恶化,母亲患严重骨质疏松症,都瘫痪在床,只好都到市福利医院住院治疗了。</p><p class="ql-block"> 2009年6月10日,慈父病重去世。</p> <p class="ql-block"> 慈母患的骨质疏松症是非常严重的,躺在床上转身腰椎都会骨折,在后期住院治疗的几年里,受这重病折磨,一身多处骨折非常痛苦,但她很少喊痛,很坚强。</p><p class="ql-block"> 慈母于2013年7月6日病逝在市福利医院。</p><p class="ql-block"> 慈母一辈子是一个实实在在,非常优秀善良的好人,她是我们子女后代做人的榜样。安息吧亲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慈父慈母生前对后事办理看的很淡,多次嘱托我们要从俭不修坟搞墓地。我们遵照他们的遗愿,将他们的骨灰撒在他们生前最喜欢去的南溪山公园银杏树下,每年清明我们后辈们都前往祭拜,寄托我们的哀思,将他们优秀品质永记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