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建村及村名的变化(赵满富 郜天云)</p> <p class="ql-block">北路河村远景</p> <p class="ql-block">北路河村全景航拍 秦艳军供图</p> <p class="ql-block"> 北路河村位于陵川县城北8公里、平城镇西北1.5公里;陵川名山圣宫山东0·5公里、黄沙山北3公里。该村有北脑山、南脑山、东脑山、西脑山、虎头山。西脑山脉为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分水线。接壤村为:东是草坡村,南是北街村,西是寺背村,北是后河村。</p> <p class="ql-block"> 北路河村建于何时,无任何历史性文字记载可查寻,据村里老人们传说,北路河村很早时是一个战时兵器维修点,因经常用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渐渐的从外地引进炼铁技术,炼铁第一张炉,在东脑山庄火开业。这与晋城、陵川冶炼业的起步与发展属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风火炉场遗迹</p> <p class="ql-block"> 北路河村应该是从兵器维修点——炉场逐步发展为村的。以当时的手工生产技术和生活条件,这一过程要有几百年的时间。张家铁碑记载, 顺治18年(公元1662年),张家从长治县慕名而迁到北炉河村居住,距2020年已有358年。说明当时北炉河已由炉场成为村子,并已经是名声在外,这也需要三五百年的时间,张家在北路河村行炉并成为大户,修建起张家佛堂,这也要几百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北路河村成为村的历史大概要有近千年,只不过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如今村里由手工作业后遗存下的一座座炉渣山,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陵川县志 》乾隆5年 (公元1740年, 距2020年280年)记载,全县疆域北至炉河村,县界至马安山南,当时北路河村以北陵川疆域内还没其它村。</p> <p class="ql-block"> 从现在村里的院落格局、房梁记载及老人们讲述证实,张家迁来时,村里肯定已有不少的家户,只是小户多。王家、邢家、秦家、牛家都成院落的户,该是大户人家,赵家、郜家、靳家、焦家、都是清末时期的外来居户,直到祖房都没了,也没有修成院。当时村里较为富裕的邢家,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的大瘟疫中全家而亡。</p><p class="ql-block"> 全村各户以行炉(炉老板)或在炉场作工为业,维持着最基夲生活。各行炉者只是出售原始的铁制材料—光铁,没有对光铁进行深加工,仅张家生产过华犁,也没形成自己的品牌。村里没有经营规模较大的冶炼名家,也没有走出村的商家,全村民风淳朴,家庭和睦。</p><p class="ql-block"> 清末时期有平城南街的张家到北路河成家立业,沿河经营商铺,本村的王家和秦家在沿河经营商铺。</p><p class="ql-block"> 民国前,李更的守庙在村成家,民国时期,两李家(李来法、李海先)、刘家、申家、洪家,是逃荒、逃难、投亲来的。在光绪八年新修《陵川县新志》里,记载全村人口291口。到民国时期,在政府公文中才能查到部分记载文字。人民公社后,北路河(大队)才有了各种形式较为祥细的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村里没迁进过其它户。到1974年,王玉书全家从靳庄迁入。1987年,李黑牛家从冶头迁入。到1990年左右,有5户分别从六泉、肖火、蒲水迁入。到2020年,全村共有174户,523口人。</p> <p class="ql-block">祖师庙及花梁文字</p> <p class="ql-block"> 乾隆18年,公元1753年,北路河村修建祖师庙是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说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官府能对涉民生的事作大范围的规范处理。当时村已形成并得到了官府的评定和认可。与平城周围的许多村,有组织的看风水、修庙宇、修券、修戏台。</p><p class="ql-block"> 修建祖师庙20年后,乾隆38年,公元1773年,修建碧峰庵和水镜台。相继不久,修建了底河口的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里的布局为:白径古道的延伸道,从平城镇走北路河,经马安豁,到荫城至潞州府(长治市)。进底河口的文昌阁向北,路东是牛家、张家、东沟秦家、王家商铺、邢家、邢家商铺、 王家;进底河口的文昌阁向北,路西是张家、上河秦家。到水镜台处,向左,至祖师庙,通向寺背村;向右,至石圪廊,通向马安豁。</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邢家商辅</p> <p class="ql-block"> 到清末及民国初,村里住户增加,村里的布局为:进底河口的文昌阁向北,路东是牛家、张家、张家商铺、东沟秦家、靳家、上河王家商铺、焦家、黑煤坡赵家、郜家、刘家、邢家、邢家商铺、王家;路西是张家、上河秦家、秦家商铺。到水镜台处,向左,至祖师庙,通向寺背村;向右,至石圪廊,通向马安豁。</p> <p class="ql-block">祖师庙屋脊</p> <p class="ql-block">书中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 祖师庙修建在西脑山山峰,西脑山是平城镇境内黃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下雨时,祖师庙的前屋坡雨水流入北召河,进入海河;后屋坡雨水流入寺河沟,进入黃河,成为全县黃河流域与海河流域区分的地理标致,并收录于《陵川山水文化录》和《平城镇志》中。</p> <p class="ql-block"> 祖师庙修建后不久,在庙前种植了成片松树,近百年后成长为参天大树。其中有两棵近15米高的挺直松树,一棵在1945年解放陵川县城攻打侍郎岗日伪炮楼中由区民兵团作了云梯;另一棵在解放后平城老河口修舞台做了舞台横梁。其它松树在“大跃进”全民炼纲时全部砍伐做了燃料。</p><p class="ql-block"> 1998年,党支部、村委组织工程队对祖师庙进行维修并新修建了左右配房。</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于1958年拆除。</p><p class="ql-block"> 碧峰庵于1975年修建大队办公楼时拆除。</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村党支部、村委组织工程队对水镜台进行了维修,2017年对水镜台进行二次维修,同时维修了山神庙。</p> <p class="ql-block">维修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碧峰庵遗迹</p> <p class="ql-block"> 北路河村的名字,历史记载比较乱。张家铁碑上由顺治18年所记村名叫北炉河。这是北路河村最早的村名文字。后在《陵川县志》不同版本中有炉河村、北炉村、北炉河村、北路河村等名称。</p> <p class="ql-block"> 村名是一个文化符号,村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古时起村名是非常重视和认真的,要经多次的实地了解、走访,按官府当时要求村名标准,全盘权衡后发文认可。(与现在的政府地名办公室相似)要不全国那么多村名不乱成一团了。</p> <p class="ql-block">炉渣山</p> <p class="ql-block">炉场遗迹</p> <p class="ql-block">炉渣山</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是陵川及平城冶炼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平城镇的北炉河村、南炉河村的起名,记载着平城冶炼业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推断)当时官府以平城镇为中心,位于北面炉场较多的那一片居住区,起村名叫“北炉河村”,位于南面的炉场较多的那一片居住区,起村名叫“南炉河村”,“北炉河村”与“南炉河村”是一个全局中相互联系的两个点。</p><p class="ql-block"> 平城当地百姓中,对各村的名称有个流传很久的歇后语,如:小庙后地举手——神后底;狼吃了放羊的——羊在(杨寨);腰肚摸一把——钱在(秦寨即义汉)等。“北炉河村”的村名歇后语是“一个火烧生吃了——不炉上(北炉河)”,(这只和“炉”有关,与“路”无关。)</p><p class="ql-block"> “炉”是北路河村的历史符号,这个不应有任何质疑。如今,北路河村仍有十四座炼铁炉遗迹和大片的炉渣山在展示着冶炼业曾经的辉煌,在陵川县属冶炼遗迹最大的村。2013年1月29日,晋城市政府确认“北炉河村冶铁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后来北路河村的村名较乱,为什么“北炉河村”又成了“北路河村”,这就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守护的话题了,也说明北路河村文化和认知相对活跃。</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北路河”,是因村中有条大路直通潞州府(长治市)而成村名的,那以平城为中心来说,“南路”又在哪里,把“南炉河”说成“南路河”,既说不通,又隔断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北路河村水镜台乾隆38年碑记为“北路社”,神郊二仙奶奶庙捐款碑记为“北路河”,这都难以考证其真正原因。因为刻碑记并没有严格的审核组织和审核程序,是具体操办人的认识水平和严谨态度,决定着碑文的文化传承质量。</p><p class="ql-block"> 就是最正统的《陵川县志》,也有许多失真之处。编委会,不能所记每一件事都去一一核对,作为小村的村名,更没有精力个个去关注,许多资料需要向各级各地征集,这就形成了一个文化传承链条,其中有一个环节认识不到位、形文不严谨,就成了失真传承,且对后世危害极大。</p> <p class="ql-block"> 村名的应用,以官府的发文,为法定的用法。朝代更替或社会经历大的动荡后、行政区划发生变动时,官府要对村名进行规范。</p><p class="ql-block"> 我县地名现在基本上沿习使用1980年9月由陵川县政府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山西省地名委员会文件精神,组织“陵川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历经五年时间编撰而成的《陵川县地名录》。县政府专发1983年66号文件,阐明该书所录地名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及个人使用地名一律以此为准,不能随意更改。</p><p class="ql-block"> 该书中,“南炉河大队”条目是:在平城西南1.5公里处。相传古时以开炉为主,又位处平城之南,故名南炉河。“北路河大队”条目是:在平城西北1.5公里处。因有一条大河通到村里,又在平城之北,故名北路河。这就完全把历史隔断了。</p><p class="ql-block"> 不论什么情况和原因,现在“北路河村”是法定村名,在国家规范用名的地方,全部显示是“北路河村”。这与个人身份证是一样的。要更改,必须走法定的程序。</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石碑</p> 北路河村有关的文字和实物记载 <p class="ql-block"> (以时间为序)</p><p class="ql-block"> 张家铁碑 顺治18年(公元1662年,距2020年358年)村名 , 北炉河。</p><p class="ql-block"> 上河邢家(现上河秦家院)梁记 康熙53(公元1715年,距2020年325年)。 </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志 》 乾隆5年 (公元1740年, 距2020年280年)。 疆域篇 , 炉河村。</p><p class="ql-block"> 祖师庙梁记 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距2020年267年 。 </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碑 乾隆38年 公元1773年,距2020年247年 。 村名 ,北路社。</p><p class="ql-block"> 底河秦家院西楼梁记 道光26年 公元1846年,距2020年174年。</p><p class="ql-block"> 赵家老院东屋梁记 光绪十年 公元1884年,距2020年136年。</p><p class="ql-block"> 靳家老院堂屋梁记 民国十二年 公元1923年,距2020年97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志》 同治8年 (公元1869年,距2020年151年) 村名篇 ,北炉河村 。 </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志》 同治13年 (公元1874年,距2020年146年) 村名 ,北炉村。</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新志》 光绪八年,(公元1882,距2020年138年) 村名北炉河。当时村里有49户,大人196口小孩95口。</p> 相关链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地名录》“后记”记述,该书付印前,广泛征求了公社意见(公社与各大队征求),所有提出质疑的地方,办公室都进行了认真审核,经多次修改后才付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本书的“附录259页”,摘录《陵川县志》光绪八年(公元1882)所载《村庄》中,“正北三十个村庄”有“北炉河、南炉河”。</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当时平城公社并没提出什么意见。这只能让人感到非常地遗憾。</p> <p class="ql-block"> 要更改恢复村名,有一套法定程序必须走:村民委员会经村民大会形成决议,通过乡镇政府,向县地名办公室提出改名或恢复村名申请,说明情况,提出利害。</p><p class="ql-block"> 县《地名办公室》接收后,会调查考察,依照国家关于整改村名的相关规定,根据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给予答复。确认可以更改或恢复的地名,会纳入工作计划,集于下次全县地名变更方案里。</p> <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p> <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p> <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p> <p class="ql-block"> 县政府在民政局有常设的《地名办公室》,在县里的行政区划变动时,都要下发起名和更名文件。</p><p class="ql-block"> 2018年全县按省市撤并行政村的要求,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村庄撤并及村名更改和恢复工作。其中最可赞赏的是高家村为打造“高老庄旅游景区”,依据考证《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与高家村有一定缘由,在市帮扶单位支持下,经多方努力,成功的将高家村更名为高老庄村。</p> <p class="ql-block">(摘录于《北路河村简史》2021.1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以上为本人查阅资料、老人访述后的记述。欢迎知情者提供资料提岀意见,本文章可随时更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