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知后觉发现,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要记录自己并不足以称道的小半生读书历程,记性越来越差的中年人需要从不太清晰的记忆中慢慢拾起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完全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只记得在书籍匮乏的年代,我能倒背如流的除了电视上的广告,还有我妈给我买的作文书。每次领到新语文书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从头到尾看一遍,也喜欢看高年级孩子的语文书,别人家席底下卷边发黄的《七侠五义》、《隋唐英雄传》之类“大部头”和别人家的饭一样使我着迷,要是哪天串门时看见对面乡政府里年轻洋气的阿姨房子里有杂志,那一定要一屁股坐下看完才回家,根本不管那些来找她聊天的叔叔是不是嫌我碍眼。那个年代没有“书荒”这个词,反正我没啥可看的时候连老黄历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生平第一次主动投稿大概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看了一本杂志,按照后面的征稿启事给人家编辑部寄去自己编的笑话,还注明是给“笑话天地”投稿,理所当然地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生活的重担全在父母肩上,偏僻的小乡镇上简陋的校舍在小孩子眼里就是乐土。我年龄小又学习好,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最豪情壮志的时候叫我妈给我去正大综艺栏目报名,童年最大的烦恼大概是作业太多、妈妈太严厉。那个时候,书对我来说,只是童年绚丽多彩中的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 遭遇家庭巨变之后,或许是下意识不想记住,我的那段记忆有点模糊,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越来越像我的名字一样安静,安静地和书做了朋友。从初中到高中,我用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用各种办法去看所有我能借到或租来的书,还常常因为自己视力不好不能像别的同学那样把“闲书”放在课桌里上课偷着看深以为憾。这个时期看了大量的书,既有中外名著、又有乱七八糟的各类小说杂志,文学素养不见提升,近视度数与日俱增。最痴迷于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用现在的话讲,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席绢和亦舒都是那个时期我的大神,但要说到“yyds”,必须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几版电视剧我都没有完整看过,也有十多年没再看过原著,从十二三岁第一次看,到后面反复看过两三遍,年龄不同,心得各异,随着阅历增加,才能逐渐体会各色人物。我对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兴趣应该也是受红楼梦影响,春天会想起“花谢花飞花满天”,夏日沉迷午睡时脑海里就飘过“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小女儿情态,秋天看见菊花就想“口角噙香对月吟”,风雨交加时仿佛身临“秋窗风雨夕”,冬天最简单,从“一夜北风紧”到“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每个情景都鲜活如昨。我这不靠谱的记性居然到现在都记得高考作文引用了一句出自红楼梦的“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简直生平得意之作。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学校门口小商店一两块钱一个的小本子被我买了无数个当摘抄本,现在手机下个app就有海量诗词可以看,反而不想看了。</p><p class="ql-block"> 大学读的书最杂,对每科老师新学期第一课给的书单都是挑挑拣拣、不求甚解地看,还奇怪老师们怎么能从那么晦涩的书里读出兴趣。我好像看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只记得书名。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并没有学校门口的租书屋吸引我,一般情况下,我去图书馆只有两个理由,一是要交学科论文、二是想在里面一边看书一边晒着太阳吃面包。看了《论语》,抄了《唐律疏议》,选修了明清小说导读,最爱的还是李白、苏轼、李清照和张爱玲。现在回头看那段时光,会遗憾在那样此生不复存在的便利安逸又纯粹的环境里没有好好读更多书,没有更好地读书,当时只道是寻常。</p><p class="ql-block">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真真虚度了一十五个春秋,越来越不敢说自己爱读书,只是在电子阅读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看了无数本小说而已,我看的小说作者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比我小十几岁。短视频和app雄霸天下的时代,可以轻易看到别人的思考,也会轻易就忘掉。所以越是在自己心浮气躁的时候,越欣赏和佩服能静心读书、安然思考、悠然写作的人。</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前,好朋友送给我一本书,扉页上写着“你问我的快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我当时深以为然,若现在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大概有很多种:“山河无恙,亲人安康,自己平凡且知足”、“历人间烟火,携知交好友,踏万里河山,赏四时美景”,貌似都不与读书相关,其实都源于读书。感谢书籍,予我良多。</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天,桃李虽谢,晚樱犹在,槐花的芬芳正在酝酿,“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