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作者:恒久舒心</b> “旅游攻略”中,甘肃平凉崆峒山是重要的景观之一。为了不盲人骑瞎马的乱走一气,必要的“功课”行前是一定要做的。幸好,家中关于江山形胜,历史地理之类的藏书、典籍为数不少,凡是与崆峒山相关的读来便是。未曾想,对于崆峒山资料的随意浏览,却变成了饶有兴趣的阅读。其原因有两个。<br>其一是:但凡介绍崆峒山的资料,无一例外都言之凿凿将其尊称为“道源圣地”及“天下道教第一山”。而令我诧异的是,同样为世人认可的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中,却不见崆峒山的踪影。 <font color="#ed2308"><b>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是:</b></font><br>湖北十堰武当山;江西鹰潭龙虎山;安徽黄山齐云山;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青城山被尊为四大道教圣地之首。<br>那么,究竟是崆峒山的道教资格不足以列入“四大道教圣地”之列,还是应凌驾于“四大”之上,成为泱泱大中华真正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呢?<br>溯本追原,看一看青城山与崆峒山的道教究竟谁更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崆峒山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着名人物,发生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br>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等民族巨匠纷至沓来,留下过历史的印迹。人杰地灵的平凉及崆峒山还孕育了诸多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一大批文韬武略的杰出人物。这些绝非是青城山所能比拟的。<br>就道教的成因而言,那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才酿成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当时民间已有道教的雏形——五斗米道,其信奉者张天师(张道陵)避难青城山,逐被尊为道教创始人。<br>而基于同样原因,同样的时代,当时有更多的士大夫被逼得无路可走,选择了深谷幽地崆峒山作为乱世安身之地,他们不仅信奉五斗米道,而且将老子、庄子的道论奉为道教本源。因此,比起青城山张天师道派更为深刻。 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临崆峒山,向在此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此事。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其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广成子......",<br>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起源于东汉。但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而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祖师。<br>典籍记载,老子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所以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毫不为过。 我们住宿的地方就在崆峒山脚下,也是进入崆峒山景区的必经之地。清晨的薄雾中,空气里带着氤氲的水汽。峰顶云蒸霞蔚,林海苍茫,有如缥缈仙境,神秘莫测;既有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莫说上山入园,即便这山脚下,也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 崆峒山号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人文景观于一身,文化价值极高,被誉为大西北道与佛的宗教圣地。因此,要想彻底了解崆峒山,即便大致了解一下,也绝非三五天所能奏效。更别说我们仅有一天的游览时间了。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天中,我们只能对崆峒山部分景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了。<br>崆峒山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br>中台位于崆峒山中心地带,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好似盛开的莲花,即是通向各景点必经之地,也是游客的集散地。中台古树环合,野花遍地,而且有诸多景观。明清时期,这里也曾有过宏伟的建筑群(称为崆峒大寺)。遗憾的是,在岁月的演绎和战火兵燹中早已湮灭。 <font color="#ed2308"><b>俯瞰崆峒山中台</b></font><br>景观车开到中台后,数十名游客大多要由此攀登“上天梯”的369级石阶到达皇城。当人们四散开来,宽阔的中台转眼变得空空荡荡了。偌大的中台,只有个把晨练的道士、来去匆匆的增人以及清扫山路的园工零星洒落其间。在静寂的清晨中,看着周边的参天古木,听着林间婉转的鸟鸣,真是一副悠闲雅静的别府洞天。 “上天梯”是崆峒山有名的景点之一,源于道教通天之意,建于唐朝初年。369级台阶,从下而上依45度、60度、75度山势而建,每一角度都有一百多级台阶。据说,3代表三星高照,6代表66大顺,9代表99归一。有首诗形容上天梯之艰难:“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而且,这也是登临下一景点—皇城的唯一通道。<br>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从何年何月患上的恐高症,这些年来只要登上比较陡峭的山坡就感到晕眩,那不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而是发自内心的胆怯。从中台到皇城的369级台阶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但75度的陡坡确实令我望而生畏。 中台地处崆峒全山中心,分二阶。下阶有紫霄宫、三皇楼。上阶有法轮寺、舒花寺、凌空塔。除此之外,还有两块极具价值的石碑。一块是秦皇汉武登临处;另一块是中国武侠小说之父金庸题写的<font color="#ed2308"><b>“崆峒武术,威峙西陲”</b></font>。<br>说崆峒山是“天下道教第一山”其实并不十分准确。且不说,崆峒山尚有供奉释迦摩尼、老子和孔子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三教洞”,至少崆峒山的佛教寺(塔)院及源远流长的历史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崆峒山也不例外,只是与崆峒山的“道源圣地”相比,稍显逊色罢了。<br>但在谈及崆峒山延续千年之久的佛家境地《法轮寺》以及驰名中外的凌空塔时,更应关注与崆峒道家文化几乎一脉相承的崆峒武术。 在谈及“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时,与崆峒武学(武术)有着绕不过去的渊源。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均有称赞崆峒山武术的诗句:"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李白)"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杜甫)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发祥地之一。<br>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崆峒派与少林、武当、峨眉、青城、昆仑并称为六大武术名门正派,而崆峒派不仅早于其他各门派,而且是崆峒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br>《庄子 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崆峒山广成子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br>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中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这就是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的"至道论"。<br>如果说,崆峒山是崆峒武学成长壮大的沃土,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就是为其提供的营养和水份。崆峒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盖源于此。<br>遗憾的是,历史悠久的崆峒派武学,在经历晚清最辉煌的鼎盛期后,便逐渐脱离人们的视野。到了现代,大多数人甚至认为崆峒派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br>幸运的是,上个世纪后半页,一位堪称武侠小说泰斗的金庸先生横空出世,他用一支生花妙笔,勾勒出一个仗剑江湖的成人童话世界(华罗庚先生说过:“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让无数读者心心向往之。乃至“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br>也正因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才使当代人心目中早已淡出的武林六大门派——少林、武当、峨眉、青城、昆仑、崆峒重现江湖。在人们的心目中,武术世界又从以往的虚幻变得真实起来。<br>纵观金庸的全套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于崆峒武术都给与了尽其所能的介绍。无数当代的成年人正是通过“江湖大侠”金庸的武侠小说,才知道了崆峒派,了解了崆峒山。<br><b>金庸先生有恩于崆峒山,崆峒山人欠金庸先生一句——谢谢!</b> 金庸笔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测,神秘奇诡。他在《倚天屠龙记》里绘声绘色地描写过崆峒派的七伤拳“一练七伤,七者皆伤,先伤己,后伤敌”。这口诀让很多读者也熟记于心。<br>“七伤拳”源于崆峒山的道教。因为道教讲究阴阳平衡、五行和谐,所以会有“七伤”的忌讳。也许正是缘于此理,金庸先生欣然应邀为崆峒山题写了八个大字: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原名查良铮)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至此,金庸先生在崆峒山亲笔题写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也将成为崆峒武术最后的绝响!<br>崆峒山的白云聚了散,散了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真是“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客已无多”。只有一人独坐,一声长叹而已!有诗云:<br>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br>他日江湖重相聚,再当把酒共欢言 <b>崆峒山入道8年的道士</b>(王舒摄)<br>在金庸先生提写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碑文前抚今追昔、吊古伤今一番,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但令我诧异的是,接连上来的几拨游客从碑前经过,却无人与我同感,甚至无人在碑前稍作停留。只好自我解嘲:国人基数太大,读过金庸武侠小说或知道崆峒武术的人毕竟是少数,就不必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