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我的妈妈爱读书》</p><p class="ql-block"> 文/四季</p><p class="ql-block"> 妈妈出生在“永红1队”,离当年的“公社”(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两公里。姥爷家里养殖蜜蜂,栽种果树园,姥姥喜欢养鸡鸭鹅狗。妈妈有弟弟和妹妹,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妈妈该上小学读书了,姥爷决定让妈妈等舅舅一年,一起到“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去读书,这样彼此有伴,互相照顾。</p><p class="ql-block"> 那时,妈妈特别勤奋,每天带着弟弟一起上学,刮风下雨不间断,尽管家离学校有两公里,每天都早早来到班级里。妈妈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舅舅的成绩总是名落孙山。</p> <p class="ql-block"> 一晃四年级上学期过半,期中考试成绩的榜单张贴在黑板的上方,长长的榜单,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妈妈的名字在首,舅舅的名字在尾。班级里的同学,时不时地拿“姐姐打头,弟在后”打趣,开着玩笑,每当抬头看榜单时,十三四岁的妈妈心里,总不是滋味。时间长了,榜单也开始发黄,一头张开脱落下来。终于有了“揭下来”的机会了,那天放晚学,轮到妈妈是值日生,妈妈终于“鼓足勇气”,用扫帚把榜单扫了下来。还好,第二天老师并没有再意没有了的“榜单”,妈妈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p> <p class="ql-block"> 妈妈当年考试经常是班级里的第一名,还真不是死学硬记,更不是起早贪黑。妈妈说:“好成绩的法宝,全靠课堂上注意听讲。”妈妈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读课外书上,也花在了帮姥姥饲养家里的鸡鸭鹅狗上。由于妈妈总是精心喂养它们,每天放晚学,妈妈一走进院子,那些鸡呀,鸭呀,鹅呀,狗狗呀,便都叫着、跑着、飞向妈妈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听妈妈讲过,那一次她和同学借来了一本喜欢看的书,同学一直催他赶紧还。可妈妈爱不释手,还想再看第二遍,为了晚一些还书,妈妈还在家里装了一大袋李子,带来一罐子蜂蜜,送给那位同学。妈妈就这样向老师、向同学去借小说读。课余时间,回家做完作业,喂完了家禽,剩下的时间就自己静静的在角落里,有滋有味儿读书,有时忘记了大人交办的事,也常常挨过姥爷的骂。</p> <p class="ql-block"> 妈妈居住的永红一队,比邻是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屯,那时家家户户还很少种植稻田,而朝鲜族早已种稻田,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许多朝鲜住户便用大米兑换姥爷的果子和蜂蜜,于是妈妈和舅舅的中午带饭也很让同学羡慕又眼馋。</p><p class="ql-block"> 那天中午,当妈妈和舅舅打开饭盒时,饭盒里白花花的“大米饭”和鸡蛋酱已经不见了,这已是几次被哪个馋嘴猫偷偷吃掉了。舅舅又生气,又抹着眼泪,好在妈妈的书包里还有通红通红的“美国大李子”和煮熟的一个鸭蛋,这是早上来时,姥姥随手放在她书包里的。舅舅便以此饱腹。妈妈说她就看了一中午的《xxxx》,一丁儿点也不觉得饿。妈妈和我聊这件事儿的时候,我说:“妈妈,您真是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可惜,我忘记妈妈讲的书名了。妈妈说那时候小,又是外屯学生,不愿意去告状老师,怕惹小麻烦。</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褒奖。四年级的时候,妈妈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了。妈妈的学习力很好,自我约束力很强,成为了老师的好帮手。每天早自习要检查和收发同学们的作业,那些不爱交作业的捣蛋鬼,知道妈妈爱看书,就愿意把课外书借给妈妈看,以求得妈妈对她们“手下留情,放宽要求”,但是妈妈乐呵呵的说:“书是要借的,该补作业还得补作业喽。”</p><p class="ql-block"> 一天放晚学,走在长长的回家路上,路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地,远远能望见离家不远的“抽水站”高耸着。舅舅边走边玩耍,妈妈随手从书包里拿出还剩几十页又要读完的那本书,边走边读,读到入迷处,竟然走入了田地边的小溪渠里,弄得一只脚满是泥水,惹得舅舅笑得前仰后合。妈妈索性脱下鞋,将鞋和袜子用溪水洗干净,晾晒在太阳照着的草从上。然后坐靠在路边一棵小树下,又读剩下的几页书。舅舅乐此不疲地在小溪里“捉泥鳅”玩。直到看完最后一页书,姐弟俩才一路小跑赶回家。现在想想,西阳余辉中的姐弟俩,树下读书,溪中捉鱼,应该是多么唯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常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五年级的上学期,妈妈得了“猩红热”病,要住院治疗,出院后在家康复。舅舅也大了些,自己克服困难上了半学期学。妈妈说那半年里,妈妈每天是自己看书学习的,还担付了给舅舅辅导作业呢。舅舅的成绩也有前进了。</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的下学期开学了。班主任赵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他找到妈妈,想让妈妈留级,妈妈没有同意,继续跟班走。因为他要陪伴舅舅的学习生活。妈妈说:“由于上半个学期没有进班上课,就靠边学边悟边问,平日多花费功夫。”</p><p class="ql-block"> 有篇课文是头一天学的,叫《桃子该由谁摘?》,第二天老师提问背课文,全班只有妈妈一人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妈妈说,也许是她平日爰读“小说”的缘故吧,语文学习和作文都亳不费力。更有谁也没有想到事,学期末的考试,妈妈的成绩却是全校五学年的第一名。妈妈在学校里于是乎成了“名人”,班主任赵老师逢人就说:“论学习成绩,坐飞机也撵不上柴同学。”妈妈的名字也常被绰号“坐飞机撵不上”带替了。</p> <p class="ql-block"> 生活就是这样,常常跟人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论妈妈的学习成绩,考初中的时候是能“保送”的,可偏偏到了妈妈这一届,就取消了“保送”。每个学生的学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才可以进初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考场上,试卷摆在妈妈的面前,妈妈都轻松加愉快的完成着。当她把数学试卷都做完,离考试结束的时间还有很长,妈妈便从头至尾的去检查,一道题一道题去演算。结果才发现出错了,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原来,数学试卷上的四则混合运算题,一共四道题,妈妈先在演草纸上算了一遍,演草纸上清楚的写着解题过程和结果是:0、1、2、3——试卷上自己却把四道题全抄写串混了。由于妈妈的数学没能打到80分,妈妈便失去了读初中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当时也许不会有更多的人为像妈妈这样的学生去惋惜和遗憾吧?那个时代今天也无法去评说。(因为我知道在我成为了教师之后,竟然还亲自经历了学生升初中,要打到200分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妈妈因“抄串题”而没有了去初中读书的机会。姥爷便给妈妈买了“缝纫机“,将妈妈送到远近闻名的成衣匠“那师傅”那里,完成了整整三年的学习,妈妈在学徒期间认识了爸爸,爸爸主攻“栽剪”,妈妈主学“成衣”,三年后,两位优秀的徒弟喜结良缘了。爸爸去了村里的“成衣铺”,成为了裁剪师傅。后来“大集体”成衣铺解体了,爸爸妈妈在自家靠手艺为生,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多年,供养我们姐弟妹三人读书。在小小的当地,远近有头脸的人物都找她们做衣服穿;年轻人结婚做的“嫁衣”,大都出自爸妈的手;还有大腹便便的人,父亲都绞尽脑汁为他们做合体的衣服。每到逢年过节时,客人更是迎接不暇。当年家家日子过得都不富裕,一件成衣才赚几元钱。记忆里,爸妈有好多时候会搭上材料,免费为邻居老人和小孩子们缝缝补补。</p><p class="ql-block"> 妈妈在与我聊这段经历时,似乎很平静,她常说:“书上说,范仲淹“千亩义田”,救济穷苦。我和你爸会这行,那年月大家过得都很穿苦,有许多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衣服都是小的拣大的穿,新三年旧三年,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又三年。新布头儿,碎布角儿,拼拼凑凑就成件小衣裤,小坎肩啥的,哪个娃娃穿上,都可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 生活的重担,真的可以压垮一个人。尽管父亲高大魁梧,在我师范毕业那年,我能开始工作赚钱了,而父亲却生病卧床了。从此,我和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起耕种几亩薄田,那时弟弟读高中,妹妹读小学。尽管生活不易,母亲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经管着爸爸。爸爸的习惯是内衣、衬衫都是白色或浅灰色的,躺在床上也要这样穿。妈妈侍候得干干净净的,三餐依着爸爸的脾气做,父亲卧床十多年,弟弟高中毕业,开始学烹饪,经营饭店,结婚生子,慢慢的赚钱了。有一年端午节回来看望爸妈时,车行河道下坡路,为躲避沙滩上玩耍的孩子,迫不得已,弟弟将车头撞向砖墙,没伤到不知谁家的小朋友们,却重伤了自己。抢救一个月,花尽了钱财,最终离开了亲人们。半年后,父亲也去逝。可想而知,妈妈多少辛酸,都沉默于岁月,埋藏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白岩松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这其间,妈妈还承担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爷爷奶奶其他儿女都去了城里安居工作,平日没办法经管老人。妈妈住在道南,离爷爷奶奶隔道六七十米。四季</span>三餐,刮风送饭,下雪清雪。后来,爷爷奶奶年岁越来越大了,妈妈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便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洗衣服,搞卫生,三顿饭,妈妈从不厌烦,爷爷奶奶身体不舒服了,就耐心调理饭菜,端水送药。爷爷去逝时已近90高龄,奶奶还健在,被老叔接过去,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妈妈也是77岁的老人了,我铭记妈妈告诉我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后来,我在读书时,才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是啊,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 </p><p class="ql-block"> 妈妈生活里喜欢养猫咪,就像对待孩子一样那般去喂养。我家的猫抓了老鼠,只是咬死,从来不吃,都是回家来,吃妈妈给它准备的小鱼粉拌饭。妈妈说:“猫,狗都是通人性的,书上说猫有七个命呢。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常被妈妈的善良感动着。</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故事很多,而记忆最多的就是妈妈喜欢读书,诸如:《子夜》、《野火春风斗古城》、《老舍》、《茶馆》、《骆驼祥子》、《雷雨》、《林海雪原》、《咆哮的土地》、《林家铺子》、《青春之歌》、《西沙儿女》等等这些书的名称,我都是从妈妈口中听到的,小时候我生病住院时,妈妈喜欢坐在床头,给我讲过书中的故事,常常听到入睡。生活中,妈妈偶尔话赶话,也会提到书中某个主人公,方知妈妈读了太多的书。这些书目,绝大多数我没有看过,只是后来看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了解了书中写什么,更惊叹妈妈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竟然讲得是那般的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妈妈当年读书学习的心愿是能成为教师或是医生,却成了“裁缝”。在妈妈五十多岁的时候,在大门口遇见了她当年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对她说:“当年学习多优秀,现在在家做饭了。”妈妈笑笑说:“老师也满头白发了,您要保重身体。做饭也是工作啊,人人都要吃好饭。”妈妈常说,她很富有,她这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就是两个女儿都成了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我曾问过妈妈:“为什么这样爱读书?”妈妈说:“读书不是因为闲,是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不用谁逼迫。读书有真有假,发个照片,满屋的书,但不一定是读了。读书不能一曝十寒,不是有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也吗?”</p><p class="ql-block"> 妈妈已经77岁了,虽然几次大病,都坚强地走过来了,日常作息规律,生活自理,热爱劳动。耳聪目明的她,读书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要“抜掉不用的插销”、人不在时“关闭电源”、“隔夜水能不能喝?”、“扭伤了怎么处理?”,“室内怎么样通风好”等等生活安全常识,妈妈在书中读到了就记在心里,服务生活。当工作之余,周六周日回到妈妈的身旁,妈妈喜欢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在书中读到的东西,记忆力依然是那么好。近几年来,妈妈的血压高,自己就去读《高血压健康生活保健》一书,还不忘在电话里给小她两岁的舅舅,讲书中告诉如何吃药,如何注意饮食,如何控制情绪。虽说是当年舅舅的学习成绩不佳,而后来舅舅却是村上的“能人”和“会计”助手。</p><p class="ql-block"> 现在妈妈还能以“每周一本”的速度去读书,我也每年为她订阅报刊,妈妈读书写字还不用戴眼镜呢。至今,四大名著,妈妈能讲得绘声绘色,我自叹不如。妈妈已读了大量的“红书”,也开始去读史书,正在更多地触摸尝试着去读中外名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的《人间知味》说:“人的一生活得就是个烟火气,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我有个爱读书的妈妈,我们姐妹深深爱着她。</p><p class="ql-block"> 人的姿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貌,二是精神。人几乎很难改变自己的体貌,但注重修养的人却可以改变自己的精神气质。妈妈现在老了,腿脚也不灵活了,走不了长路。而她用浑身不服输的劲头对待着生活。读书,让妈妈到达了“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世上的母亲都该用“伟大”两个字概括。妈妈苦尽甘来,读书给予了妈妈精神食粮,汇聚了生活的强大力量!妈妈的精神姿态也影响着我们,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和他人。</p><p class="ql-block"> 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是的,当人们被生活拖入泥潭时,读书,可以给你改变的底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p> <p class="ql-block"> 补记:我的文字,分享在市“读书写作群”里,得到群友们的鼓励和关注,尤其是94岁高龄的长辈也留言,非常感谢!故截图记录,让温暖留存记忆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