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拮据 羞与人言</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况味各式各样,有顺溜,也有拮据。有的拮据之状,简直羞与人言。</p><p class="ql-block"> 老拙的人生,中年以前一直是拮据的。当时行业系统让职工集资盖家属楼,单位补贴一大笔资金,职工个人仅拿出万把元,就能住上一套宽敞舒适的新房。但是老拙当时孩子上中专上大学的并不算多的学费,都是向亲戚借的,哪能拿得出一万多元来集资建房哩?结果,只能羡慕别人住新房子住大房子,而老拙,一家数口,只能是依然住着当时单位配给的既窄逼又潮湿的不属于自己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老拙上小学高年级时,寄宿在学校,需要交柴火钱,没有钱,就跟着老师上山去砍柴,那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儿呀。中学时,遇上了文革初期的学生大串联运动,拿着靠种地活命的父母多少年节省积攒下的八十多元钱,走出山村去逛了一些城市,没有丝毫意义,而把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掉了,至今老拙心里还在疼痛着愧疚着。</p><p class="ql-block"> 现在,闲暇无事时,老拙翻检一些旧物件,在一本发黄的笔记簿里看到了如下记录:借谁谁一百元,借谁谁五十元,借谁谁三十元,共有五六笔账。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糟了!那是老拙结婚之前的日期呀,几十年过去了,怎么忘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这几十年来,这些给伸出过援助之手的万某梁某王某等先生,碍于大家都是同事的面子,一直没有提及过这回事。</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当时同事们的工资一月才三四十元呀,借给一百元,就是借走了一家人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呀。</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某天,我试探着把这件事向梁姓同事吐露了,他淡然地开着玩笑说:那你就按千倍万倍的数目还钱吧!呵呵,现在钱是可以还,但是这人情债,千倍万倍是能偿还得了的?! </p><p class="ql-block"> 老拙这一辈子,什么都不怕,就害怕欠人情债。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四十年前,借几位同事的还有几位亲戚的钱,至今还赖着账哩!</p><p class="ql-block"> 写出来,心稍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