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倾慕的叶嘉莹先生</p><p class="ql-block">曾见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国民国最后十大穿裙子的先生,其中有宋庆龄,冰心等。没有叶嘉莹,如果不是因为她2018、2019两年之中裸捐了3568万,如果不是董卿的《朗读者》邀请过她。很少有人会知道她。</p><p class="ql-block">我称她为先生,非常倾慕她。</p><p class="ql-block">先生走进我的视线是2018年6月,一篇“94岁的学者叶嘉莹裸捐财产1857万。”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当时的第一念头就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怎会有如此多的钱? </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我开始频繁的关注她,我买了她的很多书,看了她的生平,以及书中提及的人物,包括顾随、白居易、王国维、缪钺、李白、刘永等作为辅助资料。一时间我对她痴迷成瘾,想拜访她成为藏在我心中的愿望。这个愿望引导着我爱上古诗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们说:“听她的课有跑野马的感觉,没有功底你跟不上她。”先生的课我没有听过,看她的书也确实是这样,似乎是天马行空,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确实是觉得她的书很难看,很难懂,仅一页篇幅需要反复看,有时候还很懵懂。常常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要翻阅大量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即看不懂又不愿放弃折磨着我,很长时间,才发现其实她是有一条线的,可以顺藤摸瓜、而且词喻非常的生动,她如数家珍的指出这些作品的相似之中的细微差别。而这些差别是她的毕生思考而得。</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喜欢上叶嘉莹,通过她喜欢上诗词的缘故。更为佩服她的是,在她的传记里她毫不保留的写下抄录顾随的课,顾随的课快而无处可寻,书上讲的都不讲,而先生能一字不漏的记下,这让我折服和感动,先生告诉我们,幼年的学习和积累的确是需要这样的韧性。正是这样的积累成就了先生,继承衣钵的同时让诗词没有国界。</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禁感叹先生的博学和中国古诗词的魅力,让人有一如豪门深似海,弱身无法回头的感觉。《唐宋十八讲》在讲冯延己的过程中,她无限拓展温庭筠,韦庄,甚至还引用语序轴和联想轴一些概念式的东西,看着非常的累,你必须要不停的翻查资料,不仅如此,一些地方甚至加入了国外文学的各阶段的潮流,比如在西方六十年代,所谓新批判学派,反对研究作者生平,作品应该孤立来看这样的潮流,这和我国孟子说:‘咏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其实是有所冲突的,所以看她的书,看得累的同时却很有意思,在拓展中可以磨心,在磨心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当反复翻腾突然醒悟看懂的时候,那种知音感就像心底莲花开。</p><p class="ql-block">他们说,历代时空中留下的名字符号,最终无不是,在含蓄收敛之中隐含有深挚激切之情,静敛中也仍有闪现的才华和光彩,无不是对人生深刻的反省与追问,人世的真切感受和关怀。其语言带来的惊艳,无不与她们为人为学联系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笔下的每一个词人,我甚至冥想千百年之前的这些词人,如果他们读到这些书,应该心生欢喜,宛如知己。先生为南唐后主刘永写下这样一首诗,“悲伤一列付歌吟,乐即沈酣痛亦深,莫道前后风格异,初心不改是词心。”她对刘永的评价是生为词宗死为词魂,刘永是用血再写词。在那个只写春女善怀的年代,刘永是第一个把春女善怀变成秋士易感。这样的评价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她诠释的冯延已也是独树一帜,中正的词表达的是一种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悲而不伤,“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是一曲相同,莫知其为而为,是曹丕的高山有崖,树木有枝,犹来无方,人莫之知的境界。她认为冯中正的词最是盘旋郁结情致,远高于温庭筠的秀,韦庄的直。闲情,无端涌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诠释的姜夔,和人们说姜夔的词如孤云独飞,去留无迹,清而空,幽而雅,冷而香,如人生别久不成悲,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也是有延展的,她笔下的姜夔是把宋朝江西诗派做诗的方法用到词中,“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就是变个方法说出来,这是姜夔的一大特色。受周邦彦的影响,用时间空间跳转的不连贯的方式,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比如昭君是语码意旨北廷后宫。但并非只如此,辛弃疾用典故,王国维评价“句句有境界”。姜夔也用典故,但他的典故是内心对典故的感发和兴发,他的典故是用思力来安排。再如人们说姜夔是用点染之笔,而叶嘉莹认为姜夔是旁敲侧击,是从旁边想起的关系的事典来写。</p><p class="ql-block">叶嘉莹笔下诠释的任何一位诗词作者,他们用这样一段话来诠释,涉浅水者看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这就是叶嘉莹。而今95岁的叶嘉莹晚年的生活很朴素,人们用庄子的话形容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p> <p class="ql-block">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1948年去了台湾,1966去美国哈弗,1969到198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用英语讲诗词。1979年利用假期回国在南开大学教诗词。从教70余年,其中38年是南开大学度过的。人们这样形容她,“世界都是身外物,唯有诗词常驻心。”。而她自己这样形容自己“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p><p class="ql-block">而我在搜寻很多有关她的报道后,有这样一个认识,先生一生流离忧患,却能传递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不放弃,一种悲伤中缠绵忠爱的志气。1948年离开故都,1974年第一次回故都还能见到故宅,2003年察院胡同23号拆毁,乡根被铲车铲断了,早已神州非故土。2005年先生在内蒙古写下“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到“家园具足于天地,故土即在于心间。” 如《庄子》所言,一生所追寻的“故乡”是精神的,而非地理的。 最终也是实现《庄子》逍遥无待,身后牛衣怨亦恩。剩将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余将剩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3月25日,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70余年,教授古诗词,晚年将毕生的财富捐赠给社会,老子说“公而忘私,反而,成就私”。叶嘉莹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写下的多本古诗词的书籍,将成为一代代热爱古诗词的人们指南针,而她必将载入史册,定格在历时的长河中,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而先生也像榜样一样根植我的内心,弱德、坚韧、执着、勤奋都是激励我成长的风向标。每每欲颓废懈怠之时,总是翻开书本一次又一次的激励自己。</p><p class="ql-block">我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是自己向优秀迈进一步,以便有一天能见到先生。</p><p class="ql-block">后来才发现,见不见都在我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