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行走远方

詹有星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旨》,这句话体现中国人对求知、游学的美好期许,一直以来为学子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信条,也被我奉为一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阅读书籍和学习功课。学生时代,读书就是学习功课,而我却更喜欢前者,小说、故事、科普读物等等无不涉猎,只要能弄到手的书,都让我如痴如醉。课堂上偷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的书本不计其数。高中班主任看我喜欢书,推荐我担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那段时间,一有空我就扎进书堆里,在图书馆读书成了我青少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书看得多了,就开始不安分,觉得报上的文章我也能写。1989年我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最初是从本地的报纸副刊起步,慢慢的走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最多时一年发表散文、小说、随笔等各类文章五、六十篇,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极品故事》《意林》等刊物转载。小小说《长大后你就成了他》首发《新故事》(2005年第7期),先后被数十家报刊杂志转载,入选《21世纪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中学生无障碍阅读优秀作品》等文集。2006年被四川音乐学院传播艺术系作为电视画面编辑教材。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福建40篇优秀小小说”。小小说《怕出名的阿呆》入选高三小说阅读试题及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阅读题。在报上发过专版,写过专栏,参加国内各种征文活动多次获奖,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有人可能会问,我也读了不少书,为什么成不了作家?的确,读书多并非都能成为作家,但一定是作家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他人的经验接收过来。当我们读的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学识、认知就会随之提高,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就可以达到比常人更高更深的层次,而作家只是采用更为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自己的经历或对某一件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说:“读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认为读书是修身养性求知之道。宋代著名诗人尤袤对读书有个经典的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在他看来,读书可充饥御寒,可作良师益友,可疏泄内心的不平,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未免有些夸张。但是,把读书作为修身养性,提高学识,解决困难的一种途径,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胡适在《为什么要读书》中概括了人要读书的三个缘由,其中第三点说,读书是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我们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如果不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使命,就会被社会淘汰。就我从事的粮食工作而言,三十年来,经历了行业发展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进出仓从人挑肩扛到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粮食仓储从常规保管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充氨气调“五合一”储粮新技术,各项储粮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进步,我们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代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来自于读书和对书籍的理解、感悟、思考和提升。凡成大亊者,必从书中吸取精华,获得智慧。宋太宗喜欢读书,坚持每天阅读《太平御览》三卷,有大臣见皇上日理万机每天还读这么多书,就去劝告他少看些,宋太宗回答:“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太宗学识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上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在朝廷掀起一股读书热。“开卷有益”告诉我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必有受益。</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说,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看与谁同行。让我们以书为友,与书同行,让学习点亮生活,让阅读蔚然成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