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就是中国 </p><p class="ql-block"> □陈朝华</p><p class="ql-block">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美国名记者霍塞对上海自 1843年11月7日开埠起不足百年时间便成为人类最大的定居点由衷赞叹时的精彩言说,(见《上海:被出卖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如今成了部分上海人迎来送往时的必要经典。</p><p class="ql-block"> 1991年参观刚竣工的南浦大桥,1995年试乘上海地铁一号线,1996年登上468米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鸟瞰新月形的外滩,1997年采访刚落成的8万人体育场,1998年在上海歌剧院附庸风雅时,我都会遭遇这熟悉的口吻,并且在他们自信坚定的眼眸中读到这样的潜台词:与</p><p class="ql-block">在怀旧中夹杂着殖民之痛的外滩风景线上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有本质的不同,这一次,推动这个“不可思议”、“会改变一切”的“魔都”(日本作家 村松梢风语)转动她绚美灿烂的九色魔方的,是上海人民自己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当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情真意切的“失误”之说,曾使上海 这位共和国长子热泪盈眶,当时间巨轮驶向本世纪最后的10年,自缚手脚负重蜗行的上海终于摆脱了传统意识的约束,“抓住了最后的机遇”。 </p><p class="ql-block">小平同志说,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p><p class="ql-block">上海,从来都是中国命运的一条捷径!</p><p class="ql-block"> 但开辟这捷径,我们民族却付出了切肤之痛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操英语的上帝种植在大清帝国腐烂的躯体上一朵艳美的罂粟花,尽管当年的外滩只是芦苇丛生的荒滩和一条狭窄的背纤小道,尽管一位法国冒险家曾用“这是我们所能想象最丑的地方”来描述它的凄荒,作为英国 驻上海的第一任领事、马德拉斯炮队34岁的陆军参谋巴富尔上尉,在150多年前便具有一种超前的世界眼光,看出它潜藏着的无量前程:千里海岸线像一张满弓,几乎横贯960万平方公里大地的长江像一支箭,上海是中国箭端!大英帝国要掌握她的锋芒,他对道台宫慕久指了指城外那一片荒野之地,上海租界的历史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一个充满耻辱与发展的新时代开了,开放注定是这座城市最本质最有活力的姿势。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在这里碰撞、较量、嫁接,饥饿的上海贪婪地吞噬一切:领事馆、十字架、银行、邮轮、现代工厂、商业公司、电报、新闻纸、电影、民主与法律乃至鸦片、黑手党、人体油画,从物</p><p class="ql-block">质、社会制度到意识,她全单照收,这个既洋又土的怪胎,这个身份暧昧的混血儿,迅速成长为一座睥睨四邻的冒险家的乐园,她是大熔炉,她是加速器,为所有年轻人奏响命运狂想曲。</p><p class="ql-block"> 从后来的历史事实看,这十里洋场既是藏污纳垢的恶之渊薮,同时也是藏龙卧虎的乱世方舟,上海是得天独厚的中国剧场,几乎近现代中国所有的大生命,都在这里成为角色,登台表演。从李鸿章、李秀成、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邹容、蔡元培、陈独秀、宋氏家族、蒋氏父子、毛泽</p><p class="ql-block">东、周恩来、邓小平、张元济、鲁迅、斯诺、史量才、邹韬奋、荣氏兄弟、刘海粟、聂耳、阮玲玉、郭沫若、茅盾、傅雷、巴金、顾准乃至汪精卫、杜月笙、江青等,都在这里把人的品质与生命力发挥到了极致,这在古老大陆找不出第二个地方能与之比拟!</p><p class="ql-block"> 甚至,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政治家、思想家在北京受了挫折后,大多要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上海给了他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参照系,给了他们灵感,给了他们格物致知的源泉,这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的租界,这条黄昏与拂晓的走廊,真是叫人欲说还休。</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因为30年代上海“孤岛经济”的繁荣而为租界制度唱赞歌, 沉醉在那个昔日金融、商业、贸易、运输、加工、旅游中心的繁华之梦中,但以丧失主权而换来的表象繁荣只是一帖虚弱的致幻剂,面对中华民族血泪史上一次又一次无法熨平的灵魂皱褶,面对那沦肌浃髓的耻辱烙印,清醒的人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 痛苦的人在寻找民族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1919年3月14日,26岁的湖南青年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二天,他参加了环球中国学生会等组织欢送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活动并摄影留念;17日,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89人乘坐“幡丸” 轮从杨树浦码头启航,毛泽东在码头许久地挥着手,他不想出国,他认为“ 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p><p class="ql-block"> 7月14日,他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我目力有限,不知这是否与他上海之行目睹如林报刊传播着民主与自由新声有关,但因为在租界制度“ 庇护”下的自由办报能够免于当时国内政治上的暴力,我对“租界”二字才 有那么一点点好感。</p><p class="ql-block"> 清末左宗棠曾有一名言:“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他绝对估 量不到报纸在传播文明、开启民智中无往不至的穿透力,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报业的繁荣让我们民族看清了自己的耻辱与尊严,从而找到自我振兴的信心、力量与捷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这里向陈独秀请教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从这里出发,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找民族自立自强之道…… </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福祉!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迟早要由中国共</p><p class="ql-block">产党来书写。</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非常看重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强调解放上海是一场政治重于军事的战斗,严禁使用火炮和爆破,上海之战甚至比“瓷器店里捉老鼠”还谨慎 细腻。</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毛泽东修改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指出:“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上海,从来就是中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派遣斯诺前来中国采访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甚至断言:上海就是中国。</p><p class="ql-block"> 上海就是中国,重振雄风的上海以其“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成 就向世界大声宣布!</p><p class="ql-block"> (作者系诗人、360副总裁、北京时间总裁,当年系《南方周末》驻沪记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