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林渊源

林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是全国林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林姓人口约1600万人,而福建林姓人口就有550万人,占全国林姓人口的近1/3。福建林姓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在福建省和台湾省有“陈林半天下”之说,福建和台湾合计有800万人,占了全国林姓人口一半。福建省的林姓被称为“闽林”,其开基始祖是林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早,林姓主要在河南安阳一带繁衍,所以它们最早的堂号为“西河”。西河即黄河的西面,那时黄河流经安阳县的境域。战国时,河南省安阳是魏国的属地。当时,比干的后裔林皋赵国任宰相,德高望重。他有九子,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因此,林氏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被称为“十德堂”。从林氏得姓始祖算起至第六代,林氏后裔开始徙迁至山东莒县,后又徙迁山东曲阜。那时林氏后裔都还围绕着齐鲁之地播迁繁衍,及至西晋。西晋的动乱,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南移。林氏第四十五世祖林礼(字元副)任西晋太子太傅。他率族人跟随西晋政权南移,从山东济南,徙迁至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县)梓桐乡。西晋建兴三年(315),林礼的儿子林颖为徐州别驾,后迁任黄门侍郎。翌年,愍帝司马邺投降刘曜后,林颖随东晋元帝南渡寓居江左。林颖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懋,授官为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后为下邳太守;次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林禄随瑯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林禄跟随王敦讨伐杜弢有功,升任为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晋怀、愍两帝相继被俘后,林禄因跟随王敦拥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东晋太宁三年(325),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林禄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 </p><p class="ql-block"> 虽然,唐代时,又有两支河南光州固始的林姓相继入闽,即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的林孔著(字秉序,号鼎峙)随陈政入闽。他以军功任军咨祭酒,并娶陈政的第九女为妻。他的后裔原先在漳州一带繁衍,后逐渐向闽中发展。唐光启年间(885-888),河南光州固始的林硕德(字邦定,号天复)、林穆(字然佑)、和林延皓(字仁寿)、林仁翰、林延遇、林守虎兄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他们的后裔都留居八闽,播迁闽中各地。但是,福建省的林姓大多是林禄一支,称为“闽林”的林姓都有是林禄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林禄共有七子(先娶清河张氏生有5子,庶配孔氏生的2子),其后裔在闽繁衍分支较多,有五马林、忠义林、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宋九牧林等等支派,形成了庞大的“闽林晋安世系”。所以,林氏的郡望有西河、南安、河南等。堂号有“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忠孝”“九牧”等。 至唐代,“闽林”进这入第一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闽林”的“晋安世系”发展成为名震全国的“一门九剌史”的“唐九牧”。 据“闽林晋安世系”载: 林禄为晋安世系的始祖。东晋升平元年(357),林禄在晋安郡辞世,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葬于温陵九龙之岗(即今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九龙岗)。 二世祖林景(293-364),字明澈,晋安郡王林禄长子,生于晋惠帝元康三年(293),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授通直郎,晋武帝时加授真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南平侯。林景有二子:缓、详。 林暹,字文光,晋成帝时授武威将军。林暹有三子:良之、武之、英之 三世祖林缓 (313-370),字义和,南平侯林景的长子,生于晋愍帝兴建元年(313),东晋咸康八年(342)为车骑府参军,授远略将军,散骑常待,封桂阳郡南平开国侯等。林缓有五子:汉、群、格、熙、鄱。 林详,字义密,南平侯林景的次子,东晋穆帝任散骑将军。 四世祖林格(335-418),字树标,南平开国侯林缓的第三子,生于晋成帝咸康元年(335),东晋宁康元年(373)授郎中令。林格有五子:初之、昌之、根之、克之、靖之;五子俱贤,称德比五常。 五世祖林靖之 (356-428),字居广,郎中令林格的笫五子,生于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补功曹,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授雄战将军,终建阳县令。林靖之有六子:蔼之、颐之、佥之、遂之、伟之、涛之。 六世祖林遂之(375-454),字孟成,生于孝武帝宁康二年(375),由郡三礼主簿,南朝宋文帝时迁东莞郡南海县令。林遂之有八子:萧史、长宾、安仁、国容、遁民、欢忭、肇真、堪时。 七世祖林遁民(406-476),字廷隐,生于安帝义熙二年(406),宋功曹,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授给事中。林盾民有七子:玉堂、玉质、玉器、玉钟、玉琦、玉珍、玉象。 八世祖林玉珍 (444-519),字世宝,生于宋文帝元嘉廿一年(444),任主簿,大明元年补功曹。林玉珍有三子:元显、元周、元次。 林玉器,字永颜,仕梁,授征北将军,夫人莘氏,生子名英,居潮州 九世祖林元次(490-564),字有仲,功曹林玉珍的第三子,生于齐武帝永明八年(490),仕梁,任建安县令。林元次有三子:既、茂、诜。 十世祖林茂(534-617),字汝盛,林元次的次子,生于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任右丞。林茂由温陵徙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之基祖。他只有一子:孝宝。 林既,字汝静,林元次的长子,任彭城主簿。夫人陈氏,生二子:辜、律。为长城、定庄、蚶山梨岭祖 林诜,林元次的第三子,明帝武成二年(560)任侍郎。他有二子:孝雄、孝德。其子孙居龙溪。 十一世祖林孝宝(557-617),字宗珍,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隋开皇十四年(594)任河南县令,迁泉州刺史。他有三子:文翰、文强、文济。 十二世祖林文济(576-633),字季悦,林孝宝的笫三子,生于陈宣帝太建八年(576),隋任洛州刺史,迁侍御史,安抚广州、洛州等处。他有五子:国扬、国清、国任、国都、国障。 十三世祖林国都(596-682),字帝举,一字允平,林文济的第四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6),唐太宗贞观时任建安郡常侍参军。他有三子:玄兴、玄潭、玄泰。 十四世祖林玄泰(636-711),字履贞,林国都的第三子,生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唐中宗嗣圣六年(689)举茂才,对策第三名,拜内校文章博士,中宗景龙二年(708)以勋授上骑都尉,终瀛州剌史。他有五子:万宠、半口 、尚智、万泰、思归。 十五世祖林万宠(682-755),字圣公,林玄泰的长子,生于唐永淳元年(682),唐开元八年(720)明经及第,授新安郡文学,累迁长史,天宝七年(748)授永州别驾,天宝十年任饶州刺史,至德二年(757)改高平郡诸军事行高平郡太守,行诸军事。他有三子:韬、披、昌。 十六世祖林披,林万宠的次子,字茂彦,号闽山,生于唐玄宗二十年(732),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千余卷,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及第,时年方二十,授将乐令,迁潭州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刺史;后贬临汀郡曹,改临汀令。他有三房夫人,既郑氏、陈氏、朱氏。郑氏生五子:苇、藻、著、荐、晔;陈氏生三子:蕴、蒙、迈;朱氏生一子:既。九子排序为:苇、藻、著、荐、晔、蕴、蒙、迈、既,都擢任刺史,世称“唐九牧”。 林韬,林万宠的长子,字茂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授谏议大夫,由莆田北螺村居乌石山下,为阙下林家始祖。 林昌,林万宠的第三子,为游洋林家始祖。</p> <p class="ql-block">  “唐九牧”的排序:</p><p class="ql-block"> 林苇,林披的长子,字敏树,小名曾奴,九牧一房祖,唐建中庚申年(780)明经及第,授朝散大夫,后迁西平太守,再授端州刺史。他由莆田迁居端州高要;他有三子:恕、应、惠。</p><p class="ql-block"> 林藻,字纬乾,小名遂奴,林披的次子,生于唐永泰乙巳年(765)。林藻从小就有着非凡的抱负。他与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林藻聪颖好学,读书万卷。唐贞元七年(791),林藻应试时,以《珠还合浦赋》一诗深受主考官的赏识,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也成为了莆田首位进士,《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就称:“莆田人登进士第,自藻始”。同时,林藻还非常擅长书法,其作品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深得颜真卿神韵。其传世作品《深慰帖》以颜体为主,融进诸家的韵味,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书谱》里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有唐三百年,书者特盛,虽至经生辈,其落笔亦自可观。盖唐人书学,自太宗建弘文馆为教养之地,一时习尚为盛,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学而各有成就,如(林)藻之于智永是也。”林藻被授容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历岭南节度使,终江陵刺史。林藻无亲生子以长兄林苇的第三子林惠入嗣。林惠,字贯受,又字思爱,生于唐贞元已巳年(789),授晋江县尉,迁江陵录事参军,转寿州司户、武陵县令。其后裔衍惠州、鳌岗等地。</p><p class="ql-block"> 林著,小名友直,林披的第三子,贞元元年(785)明经及第,初归州巴东令,次邑州经略推官,终横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林荐,林披的第四子,贞元十二年(796)侍郎陆贽下明经及第,初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历北阳,终韶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林晔,旧名思,林披的笫五子,奏授沧景司马,赐鱼袋,通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林蕴,字梦复,小名已奴,林披的第六子,少年时就读于泉山,尝作泉山铭以见志;贞元四年(788)戊辰科应明经及第,除水部员外郎,迁寿州刺史。唐元和元年(806),林蕴任西川节度推官(推官,唐代开始设置,为节度使、观察使之属官)。西川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息之后,林蕴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死后赐谥号“忠烈”。</p><p class="ql-block"> 林蒙,旧名凡,林披的第七子,奏授孟陵主簿,累迁金梧卫长史,桐州刺史,终循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林迈,旧名粤,林披的第八子,明经及第,初调循州兴宁县主簿,累迁商州刺史、雷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林既,林披的第九子,自号四明处士,初调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累迁福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因此,福建兴化惠邑同邑、夏井江陵、横州、石亭、前街双石坑边、闽县、安溪、仙游长泰分支始祖都出自唐九牧。他们的后裔遍及全省各地。</p><p class="ql-block"> 至宋代,闽林晋安世系的第十五世祖林万宠的长子林韬一门得到了发扬光大。林韬的裔孙林欑(居莆田城关拱辰门外),唐贞元初(786)为福唐(今福清)县尉,母病后弃官归故里。贞元八年(792)母病逝,林欑思母而水汤不入五日,几乎殒亡。第二年,他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兄弟结庐于墓侧。传说,春天三月二日,有白鸟来翔,甘露降惠,三日不散。唐著名诗人欧阳詹曾作《甘露述》记载其事:“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当地官府惊闻上报,观察使李若初下来验实,突然甘露消去,里人失色,林欑大哭而曰:“天所降祸于我!”俄而,阴云四合,甘露复集,白鸟回翔,这事传到了朝廷。贞元十三年(797),唐德宗赐命立双阙(建筑物)其闾(里巷的大门),名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里称为“义门”。这些事在《新唐书》中也有记载。阙下林家尊林欑之父为阙下林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阙下林氏八世祖林伋(982-1063),字进之,号泮洲,生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在兄弟中排行第七,他自幼聪颖好学,活泼好动,常与兄长结群泅渡木兰溪和一起吟诗赋词。他也好武,与乡里青年一起习武骑射,施展拳脚、研读兵书,素以文武才勇称道里闾。北宋时,林伋为兴化进士,任晋江县尉,家居霞州。林伋为官勤敏清慎,气节凛然有风,不乐琐事而沽名。时,笋江两岸不时被洪水冲淹,他遂令在两岸栽植柳树、刺桐树,以根固和美化两岸,同时修建了六座渡头。为保一方平安,他积极在江中操练水兵,提高海防防御实力,并开辟对外贸易,一时晋江商贾云集。元丰七年(1084),林杞以光禄寺卿致仕还乡,地方达官显贵、乡绅和乡亲纷纷向他诉说深受水患之苦。林杞明白众人来意,也了解洪灾泛滥给百姓们带来的痛苦,他义无反顾地进行勘察笋江水文走势,鸠工庀材,遂于元丰八年动工建造霞洲码头。砌筑笋江南岸护岸石墙(俗称“石城”),修缮被洪水冲坏的各甲渡头及村中排水沟渠、暗涵等,至元祐三年(1088)讫工,为笋江古渡又增一景。林伋卒于嘉佑八年(1063),享年81岁,与妣合葬于晋江三十三都新门外乌石山。该墓现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林伋为泉州霞州林氏始祖,他有三子:杞、植、朴。</p><p class="ql-block"> 林杞,字卿材,为林伋长子,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禄卿致仕,亨年90岁。林杞有九子:</p><p class="ql-block"> 长房:林景渊,知惠州。</p><p class="ql-block"> 二房:林景佑,知泗州。</p><p class="ql-block"> 三房:林景默,知寿州。</p><p class="ql-block"> 四房:林景辉,知瓜州。</p><p class="ql-block"> 五房:林景泰,知徐州。</p><p class="ql-block"> 六房:林景瑞,知常州。</p><p class="ql-block"> 七房:林景元,知邳州。</p><p class="ql-block"> 八房:林景贞,知宿州。</p><p class="ql-block"> 九房:林景亨,知华州。</p><p class="ql-block"> 世称“宋九牧”,又称“后九牧”,也称“泉州九牧”。“宋九牧”后裔在泉州及各县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历代名人辈出簪缨笏替。因此,闽林有一幅楹联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p><p class="ql-block"> (注:资料来源于由我主笔编写的《三明姓氏考略》一书,加以补充。《三明姓氏考略》约120万字,分上下两册,2010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