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贡院, 魁阁与号舍建筑的经典

上下求索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i>雄伟的半四角攒尖魁阁号舍外观</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inherit;">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最南间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结构严谨复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i></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i>宽敞的号舍内部</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试的正式场所,可容纳上百人。</i></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i>影壁</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inherit;">是贡院的起始建筑,总长22.5米,高6.1米,是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有遮避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考后放榜的地方。</i><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汉白玉祥云盘龙柱-寓意“鱼跃龙门”</i></b></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i>魁星神像</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供奉在魁阁里面,魁星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呈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点斗”。相传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历代招考文、武状元时,所考的试卷都要经他批阅。</i> </h5> 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i>柱联</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魁阁下面是号舎大门,前柱上一副对联:</i></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i>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i>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后面门 柱上还有一副对联:</i></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i>凭三尺书案七寸素毫,写出安民策;</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i>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i></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门楣上有一块金字木匾,上面写着:</i></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i>笔参造化</i></b></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i>乾隆双槐</i></b></h5><h5><i>位于大门二门之间。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亲手植下了这两棵槐树。</i></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空中俯瞰,面阔七间、进深九间的宏大号舍</i></b></p>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定州贡院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东西对称,平面呈方形,占地22150.7 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6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贡院现存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五处主要建筑。影壁高2丈长6丈,作揭榜之用。三开间大门的背后,两颗枝干虬劲的古槐据说为乾隆所载。魁阁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参加乡试和会试,考取秀才和贡生的场所。 魁阁号舍是定州贡院内彼此相连的主体建筑。号舍在北,魁阁在南。魁阁全称魁星阁,在二楼有个“装神弄鬼”的魁星,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结构构思严谨,体态雍容壮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拥,整体建筑风格独特,均为木作。号舍与大堂之间有两尊高达4米用汉白玉雕刻的祥云盘龙柱,两柱之间形成一道龙门,寓含鲤鱼跃龙门之意。 大堂、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大堂是考生提交答卷的地方,与号舍后楼相比似乎稍显逊色,这正体现了敦厚古拙的建造风格。后楼又称揽胜楼,砖砌精湛娴熟,木作精雕细琢。是当时除开元寺塔外,定州的第二高建筑。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硬山青瓦顶。两侧耳楼高度略矮,为圆润卷棚顶。 攒尖顶多用于亭阁,表达隽秀尖挺之意。而魁阁却别出新裁地将合个屋顶逐渐收拢,汇聚于中央,充满了节奏律动感。通过室内南侧架设的木制楼梯可以登上魁星所在的地方,大厅根根木柱有序摆布,以中间排柱为最高,两侧对称递减,愈远愈短。整栋建筑利用木材的长短胖瘦去塑造曲线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