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起了若干年前出版《猫耳洞人》的前前后后。</p><p class="ql-block"> 1989年,中越边境对峙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前方战事频繁,我先后在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和成都军区《战旗报》社工作,曾四度赴前线采访,了解并撰写了大量反映边防战士英勇作战的新闻在报纸上发表。这一年,我与本报记者叶晖合著的前线记者手记《猫耳洞人》一书由海军出版社结集出版。</p><p class="ql-block"> 著名老作家冯牧为本书题写了书名。</p><p class="ql-block"> 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社社长陈英为本书作序。</p> <p class="ql-block"> 1988年6月,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偕夫人李又兰来到成都。将军身居高位,又是著名书法家,请他题字赠句的人不在少数,但当他得知这是一本反映前线将士战斗生活的书,立刻满足了作者的请求,欣然为本书题词。</p><p class="ql-block"> 成都军区摄影家赵忠路用他的相机留下了这一珍贵镜头。</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上将为本书的题词是:“豪气震天地,情趣猫耳洞。”据在现场摄影的赵忠路大校回忆,将军书写这一幅题词很费了一番心思,曾两易其稿,先写的一幅为:“豪气凌云志,情趣猫耳洞。”写出来之后,将军似有些不满意,拧眉沉思片刻,又重新挥毫,浓墨重彩写出了印在书本扉页上的这一幅!</p><p class="ql-block"> 图为将军题词影印件。</p> <p class="ql-block"> 《猫耳洞人》出版前夕,《重庆晚报》曾在报纸上选择该书部分章节进行连载,获得1987年度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在重庆市民中引起很大反响,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大批读者来信,盛赞边防战士“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通览全书,那个阵前为出征将士敬酒的将军,那个蹲猫耳洞七年不见提升的排长,那个露出森森白骨仍战斗不止的士兵,那个留下“谢谢你为我收拾遗物,请抽烟”的烈士,还有那飘扬在炮火硝烟中的国旗,挺立在雷场上的相思树,令人恐怖的火线“三转弯”,以及留在烈士笔记本上的壮美诗行,从烈士遗物中抖落出来的乒乓球,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把你带入血火交织的战场,领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军人特有的风釆。</p> <p class="ql-block"> 前线战事频繁,有时候,战士们为躲避敌炮火威胁,不得不进入猫耳洞。猫耳洞生活艰苦,湿热难当,战士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战斗间隙在猫耳洞里阅读《猫耳洞人》。</p><p class="ql-block"> 该书被列为全军《学雷锋精神做“四有”军人》读书活动阅读书目。</p> <p class="ql-block"> 战地采访并不是在一线拼杀,却也不乏险情。我曾在《战地采访散记》一文中有过记叙:一次,我们的采访车在去前线采访途中,忽遇敌炮火袭击,前后左右都落过炮弹,幸运的是开阔地路程不长,我们很快即穿过硝烟进入山脚下炮火射击盲区,这才躲过一刧。</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9年在战地采访时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