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山西5:王家大院崇宁堡与静升古镇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主体景区是高家崖与红门堡。走出红门堡,外面的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明清的痕迹有一种不加掩饰的明显,旧貌与新颜交织在空空荡荡的五里长街。少数开张的店铺门口站着晒太阳的人,面无表情地看着稀稀拉拉的游客过往。偶尔路过几个本地人,短短的招呼声让老街变得更加寂静。</p> <p class="ql-block">↑静升古镇地处灵石县城的东12公里处,晋商发祥地之一,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位列榜首,且是黄河以北唯一入选的古镇。静升土地肥美,物产富庶,盛唐时期商贾云集,已是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中心。本文主要是静升村、崇宁堡、五里长街的一些游览零散记录。</p> 1红门堡下静升村 <p class="ql-block">↑从红门堡俯视静升古镇,屋舍院落依山建势,梯度推进,小小家园四方规整,排列有序。千百年来,芸芸众生曾经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国争战,烽火硝烟,如今都已是遥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是红门堡的东南角楼。堡外有一些民居小院沿墙而筑,似乎与坚固的堡城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静升村古称“旌善”。静升村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晋文公在绵山纵火,想迫使躲在山中的介子推出来,哪知道反而烧死了介子推母子。后悔莫及的晋文公表示要“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善村”由此得名。当地方言“旌善”和“静升”同音,久而久之,这里也就演变为“静升村”。</p> <p class="ql-block">↑堡墙,城楼,明月,游云,红灯,杂树,都在深冬的冷冷风中。</p> <p class="ql-block">↑连接高家崖与红门堡的龙凤桥。</p> <p class="ql-block">↑大桥下方的青砖老路,与一旁的小院高墙,互融与共,唇齿相依。静升古村大多仍为明清建筑,整体布局犹如一条巨龙,龙首在东,龙尾在西,横卧在汾河谷地。弯曲有致的五里长街犹如龙身,对应延伸的村北沟道和村南堡巷好似龙爪。当年王氏家族营造并保留下来的“五巷六堡五沟”民居群落,也是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静升村的道左沟民居。道左沟是静升“九沟”之一,九沟与出村道路和巷道重叠,从东到西分别为杨树沟、十字瓮门沟(内含仁厚巷与孕秀巷)、孙家沟(孙家巷)、阎家沟(阎家巷)、道左沟、肥家沟(锁瑞巷)、东沟、西沟(文安巷)、富足沟(里仁巷)。</p> <p class="ql-block">↑半空中的院窗,古朴别致。</p> <p class="ql-block">↑团结水池。</p> <p class="ql-block">↑红砖与顽石,人工与自然。大相径庭,和谐共筑。</p> <p class="ql-block">↑红门堡的东北角楼。堡墙高耸,壁垒森严,居高临下,虎踞龙盘。</p> <p class="ql-block">↑巨堡石墙也好,小院木栏也罢,生于斯长于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土家园,岁月流年。</span></p> <p class="ql-block">↑双桥两堡之间,日出东方之际。后皇嘉树,朝夕沐辉。</p> 2崇宁堡 <p class="ql-block">崇宁堡,又称为西堡子,八堡之一,位于红门堡之西。八堡中,有六堡位于村北缓坡,从东到西分别为朝阳堡、视履堡(高家崖)、红门堡(恒贞堡)、凝固堡、崇宁堡、恒泰堡,另有两堡位于村南河畔,分别为拱极堡、和义堡。</p> <p class="ql-block">↑崇宁堡,清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由王氏15世王宪云、16世王文焕等修建,占地面积3.5万㎡,建筑面积2.86万㎡。改造后变身为休闲度假村,主要是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很远就可以看见堡门前有男服务员侍立,堡内也可以看见正装制服女员工来回穿梭。</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游人可以免费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听取了迎宾人员的解释,同时也觉得“度假村”的宾馆房间确实不合适闲客乱逛,于是选择从南堡门登上城墙巡道,做一次顺时针的走马观花。</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上陈列的古代战车。中国古代战车鼎盛于春秋战国,衰落于春秋战国,一直到了明代,为了对付来去迅猛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和适应大量火器的运用,战车又重新出现在军队的运输行进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抚今追昔,当年的战车部队和战车战法早已化为了过眼云烟。</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楼向北俯视。崇宁堡有大小院落108座,房间960间,大多为一正两厢二进院,少数是偏正套院。有南北向的纵马道1条,东西各有横巷3条,纵马道与横巷构成“王”字形布局。</p> <p class="ql-block">↑南堡墙巡道。</p> <p class="ql-block">↑西堡墙。</p> <p class="ql-block">↑北堡墙。</p> <p class="ql-block">↑北堡墙上的两层门楼。</p> <p class="ql-block">↑东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东望红门堡。</p> <p class="ql-block">↑夕阳余晖下的王家大院,是叹为观止的空间艺术,亦如凝固的华美乐章,既是族人的生存屏障,也是无声的厚重史书。无论是那些静静地矗立了几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还是堡墙外一段段残垣颓壁中的数间房舍,都在努力展示着几百年前绚丽的风俗民情和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讲述着过去的岁月时光。</p> <p class="ql-block">↑东堡墙。</p> <p class="ql-block">↑俯视红门堡。</p> <p class="ql-block">↑崇宁堡与红门堡之间的黄土山坡,有残垣断壁与青砖小墙高低散布,一旁还有一排规整的窑洞↓</p> 3五里长街 <p class="ql-block">五里长街是贯穿静升古村的主干道,东起三官庙,西止关帝庙出村瓮门,串联起“九沟八堡十八巷”,也串联起古村的千年历史。1997年王家大院修复开放后,老街临街店面也得到相应改造。漫步长街,大小店铺,石板小路,戏台水井,门楼老巷,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静升村西街有着许多原汁原味的民居,仅从门外的门框门额,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家规和当地的民风。 </p> <p class="ql-block">↑“志远”。</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通过门缝,也能一窥关帝庙内景。</p> <p class="ql-block">↑静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据说在村西临街的张家槐树底附近。王氏家族在明代开始经商,逐渐发展成为巨商大贾,到了清代,商业规模愈加扩大,康乾嘉的鼎盛时,各类买卖商号遍及全国,成为晋商里重要的一支。作为晋商故里的静升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自然便成为贸易活动的据点。“晋中第一镇”的五里石板长街,见证了晋商的兴盛与衰落。</p> <p class="ql-block">↑静升古村孕育了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依托静升古村更显源远流长,古韵悠悠。</p> <p class="ql-block">↑门额“来薰”,两字出自于古文《南风歌》中的“南风之薰”,意为“薰风南来”或“有风来薰”。《南风》之歌是生长之音,“南风之薰”是生长之风,“来薰门”是主生生不息之门,古时世家大族常书于院落朝南或东南的门楣之上。</p> <p class="ql-block">↑来薰门。</p> <p class="ql-block">↑深巷老宅,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有许多已经岌岌可危,甚至废弃坍塌。但里面依然居住着不少村民,他们厮守着世代居住的老宅,不舍传统的生活,守望着千年的岁月,复制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繁盛时的西街两旁曾有100多家各色商铺,经过近年来的规划改造,弯弯曲曲的明清沿街古店铺古街道,已开发成为美食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美食街上虽然店铺紧锁,无缘品尝,但是门外菜单上的众多面食名称,依然可以填补我的孤陋寡闻。</p> <p class="ql-block">↑拥翠巷巷门。拥翠巷是静升村最古老的街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称为王家巷,王氏家族最早在这条巷子里居住,不断繁衍,向外扩展。</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巷,墙壁斑驳,满布沧桑。正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巷,走出了明清晋商辉煌的历史,孕育出“华夏第一民居”、“中国民间故宫”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台塾馆凝文气,儒雅兴衰二百年”。</p> <p class="ql-block">↑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p> <p class="ql-block">↑王氏作坊。清代与民国年间静升老街上商铺林立。有一块1932年“修建静升商会碑记”,仅仅参与捐款的商号,就有包括钱庄、当铺、百货、粮油、古玩、药材、饭铺、布料行、杂货、副食以及各种加工业作坊在内的86家,而当年全县的商号才189家。</p> <p class="ql-block">↑门额“钟灵”,门楼匾额“钟灵毓秀”。静升王家原为太原王氏后裔,元代迁来此处,以商贾起家,后步入官场,成为当地工商大地主兼官僚士绅。王家修建住宅不惜工本,豪华奢侈。清康熙年间,在静升老街首建“拥翠”、“锁瑞”两片王氏住宅区,乾隆年间建钟灵巷,雍正年间建崇宁堡,嘉庆年间又兴修了红门堡、拱极堡、东南堡、高家崖等等庞大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教泽碑与神道碑,即《皇清恩进士候补教谕凝五教泽碑记》与《皇清恩进士例授修职郎王老夫子讳福齐,字凝五,号德山,德教神道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位于静升西街钟灵巷门东侧碑亭之中。王福齐(1706-1769)是静升王氏16世祖,曾在钟灵巷的鹤鸣轩书屋设馆授徒,教书育人,求学者盈门充舍,后来都各有成就。</p> <p class="ql-block">↑静升西街古牌坊群。牌坊是古代一种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则是古代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通常是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或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仆坊”,匾额上是“钦赐世袭恩骑尉”,下有“旌表诰授贵州贵西道晋赠太仆寺卿王如玉之坊”。军旅诗人王如玉(1732-1773),静升王氏十七世祖,官拜贵州贵西兵备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曾与扬州八怪相识相交,著有《岚溪诗钞》等。乾隆两次征伐大小金川,前后历时29年,死伤数十万人,耗银逾9000万两。王如玉在金川战死后,奉旨赠太仆寺卿,入祀昭忠祠,赐祭葬恩赏恤银350两,葬银200两。太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p> <p class="ql-block">↑太仆坊南面的“尽臣宗望”。20世纪50年代王氏宗祠改设学校,80年代拆毁坊座,21世纪初静升西街保护修复,寻得原坊址,修旧如旧的太仆坊原位再立。</p> <p class="ql-block">↑戏台,位于太仆坊之南。</p> <p class="ql-block">↑“纯孝苦节”坊,下方注有“旌表诰赠奉直大夫王昌祚继妻刘宜人之坊”。清雍正四年(1726年),“守节”、“清操无沾”的王辅廷之妻马恭人与“玉洁”、“冰清”、“志坚”的王昌祚之继妻刘宜人,得乡人举荐,山西巡抚奏报朝廷,奉旨建坊旌表,入祀节孝祠。1731年“节孝遗芳”坊与“纯孝苦节”坊建成于静升村西王氏宗祠门前,两坊相对,跨街而设。两坊毁于1947年战火,2006年原址原样修复。</p> <p class="ql-block">↑“节孝遗芳”木牌坊,落款:巡抚石麟敬书。左图是“孝母勤廉”,右图“弃官侍母”,下为“旌表诰赠朝议大夫王辅廷妻马恭人之坊”。</p> <p class="ql-block">↑“节孝遗芳”坊。贞洁牌坊始于秦朝,秦始皇时,巴邑有一个名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是秦始皇对女性的一个极高褒赏,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孝义祠与孝义坊。孝义坊是清代静升王家的祠堂孝义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顶石脊石兽,石斗拱石匾额,还镶嵌以镂空的石图案。坊高7.36米,宽13.49米。底部的10头石狮,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左右长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联。</p> <p class="ql-block">↑顶上“孝义”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学士翁方纲所书。静升村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王家15座,现仅此座幸存。</p> <p class="ql-block">↑孝义祠,闭门谢客。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王家五祠中最小的一座。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上院为祭祖堂、戏台,下院陈列王氏宗祠、王氏佳城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雕塑。静升村原有祠堂15座,现仅存此座。</p> <p class="ql-block">↑孝义祠。王氏15世王梦鹏一生至孝,又义举不辍,义学义仓义冢,多有善行,德高望重,远播朝野,倍受颂扬。去世后当朝达官刘墉及尚书等人俱为其撰挽诗文。1780年乾隆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1796年扩建为孝义祠。</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静升文庙闭门谢客,只能外墙游观。静升文庙总占地面积3500㎡,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是一个堪同府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文庙(我国文庙一般在县城以上才有)。四进院落布局,沿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建筑。东南角建有六角四层魁星楼,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另设学宫。</p> <p class="ql-block">↑文庙前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跳龙门照壁,高七米,长十米,厚一米,画面生动。</p> <p class="ql-block">↑静升文庙,筑庙为学,授业传道育人。由此庙学及第者先后有进士10人(其中王家一人还曾参加过戊戍变法时的“公车上书”)、举人17名(其中王家七人)。</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魁星是古代传说中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具有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征,备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文庙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红庙,闭门谢客。红庙位于静升村中部,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戏台等,占地面积734平方米。红庙在当地又称为“东社”,静升村西的后土庙称“西社”。</p> <p class="ql-block">↑过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节日,家家都会来红庙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农历6月19是红庙的庙会,四方乡民蜂拥而至,看大戏,做买卖,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闭门谢客。乱线横空,杂草满院。</p> <p class="ql-block">↑静升镇新街,远处为王家大院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文笔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长12.3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苍天。虽经数百年风剥雨蚀,至今依然完好,足见其建筑艺术之高超。形似毛笔的文笔塔的周围墨、砚、水齐全,据说是象征着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断,由此可见王氏祖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p> <p class="ql-block">↑文笔塔位于静升村南的拱极堡中。拱极堡又名下南堡,是静升王家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时按照五种灵瑞之象中的“麟”所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修,主要是为了防范山贼流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