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别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鹟科、鸲属的一种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体长13-15厘米。共2个亚种。雄鸟上体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内侧覆羽表面概灰蓝色,头顶两侧、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别鲜亮呈辉蓝色。尾主要为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具蓝色羽缘,外侧尾羽仅外翈羽缘稍沾蓝色,愈向外侧蓝色愈淡。</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辉蓝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缘沾灰蓝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内侧二、三枚飞羽外翈沾蓝色,其余飞羽具暗棕或淡黄褐色狭缘。眉纹白色沾棕,自前额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转为蓝色,眼先、颊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杂以淡褐色斑纹。下体颏、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侧灰蓝色,两胁橙红色或橙棕色。</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蓝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蓝色。前额、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头侧橄榄褐色,耳羽杂有棕白色羽缘。下体和雄鸟相似,但胸沾橄榄褐色,胸侧无灰蓝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淡红褐色或淡紫褐色。</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尤以潮湿的冷杉、岳桦林下较常见。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有时甚至出现于果园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丛和草坡。</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小蠹虫、天牛、蚂蚁、泡沫蝉、尺镬、金花虫、蛾类幼虫、金龟子、蚊、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迁徙期间除吃昆虫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除繁殖期间雄鸟站在枝头鸣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停歇时常上下摆尾。 红胁蓝尾鸲在中国繁殖,也在中国越冬,既是夏候鸟,也是冬候鸟。</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主要营巢于海拔1000米以上比较茂密的暗针叶林和岳桦林中。营巢环境一般较为阴暗、潮湿,地势起伏不平,特别是爱在高出地面的土坎、突出的树根和土崖上的洞穴中营巢,也有在树干洞穴中营巢的。巢附近常有灌丛、枯枝落叶或苔藓将巢掩盖相当隐蔽。通常雄鸟在4月末5月初从山下部迁到山上部繁殖地后就开始占区,并站在巢域树尖上鸣叫,借以吸引雌鸟,配对后则和雌鸟一起寻找巢址和开始筑巢。</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是食虫鸟,所吃食物多是一些重要森林害虫,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叶晓东《醉美贡山》</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云南滇西高黎贡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