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的北京城东南角楼

雪山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撰文、摄影/邢贵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北京火车站东南残留的一段城墙上,矗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物,俯视着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征北京的明显标志,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东南角上的角楼。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的角楼。</p><p class="ql-block"> 原北京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除于九门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于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其名称应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在欣赏完1.5公里的古城墙遗址和盛开的满园梅花之后,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东南角楼。</p><p class="ql-block"> 在鲜花、古槐和青松翠柏的簇拥之下,角楼威然屹立在我的视野中央,巍峨之势让你立即肃然起敬。我庆幸于角楼得以保存下来,使我们仍可以一睹它的风采,让我们可以以“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方式想象一下拆掉的大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  在角楼的西南侧下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有“北京城东南角楼”几个大字,石碑背面可有碑文“北京城东南角楼记”。角楼下有几株高大的杏树和紫叶李树,花开正茂,映衬的角楼非常壮美。</p> <p class="ql-block">  在修复角楼西侧的城墙时,开了一个缺口,修了一个拱形门,穿过门洞既进入了城内,门洞上方把城墙连着一来,使在城墙上的人得以通行。</p> <p class="ql-block">  城墙内沿城墙的东西走向有一排长长的房子,门前放有石兽,感觉这些房子像是原来守城官兵的住房。现在可用于展览,或公园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 这里修建了两个登城坡道,一个在拱门东边,一个在拱门西边。坡道入口有一个小门。</p> <p class="ql-block">  从登城坡道上来既是角楼,角楼东侧楼和南侧楼各开一个门,成掎角之势。</p> <p class="ql-block">  北京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多次修缮。角楼建于明代内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楼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 15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造,高 17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5米,宽16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四面砌砖垣,重檐七檩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p> <p class="ql-block">  楼体外侧辟有4层共144个箭窗,亦称射孔。楼体内侧 (背面)出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2门,一向西,一向北,门上设直棂窗。</p> <p class="ql-block">  楼内立两排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骨干。无论在角楼外看还是内看,角楼的建筑规格都很高大。</p><p class="ql-block"> 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径70厘米,上径45~50厘米。金柱上承三层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垫、枋,形成角楼主体框架。外金柱一侧沿箭窗由承重枋隔为3层,承重枋之间由四根楞木横向联接,上铺楼板,站在楼板上可从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p> <p class="ql-block">  在角楼内二层有明清北京城图片和模型展览。可以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北京城。</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的建都史起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燕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周文王的庶长子)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具体位置在明清北京城西南方向,和后来金中都位置差不多,与明清北京城有小部分重叠。</p><p class="ql-block">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p><p class="ql-block">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所以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金中都与元大都以及最后的明清北京城地理位置的关系图。金中都在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方向,与明清北京城外城有部分重叠。</p><p class="ql-block">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起来,北城墙向南移了5里,南城墙向南移了1.8里,从现在的天安门一线移到了前门一线。所以北京城的内城是小于元大都的。后来明朝又建了外城,但是外城因为财力和内患没有建完,就在内城南墙一线收了回来,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即便是这样,明清北京城内外城加起来也比元大都大了。</p> <p class="ql-block"> 明清北京城有城门十六座,也就是所说的“内九外七”,既内城有九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城有七座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另有角楼四座。每个城门都有箭楼和瓮城。</p> <p class="ql-block">  明清北京城的有四道城墙,既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如上图。其中皇城11公里,内城24公里,外城没有修完,只修了南边及东边、西边一部分共14公里。内外城城墙总长度达到38公里。</p> <p class="ql-block">  北京城现存城门有三处,一是内城南城墙正门正阳门和箭楼,俗称大前门或前门,瓮城也已不存在,所以也不完整。二是北城墙德胜门箭楼和部分瓮城,城楼不存在了,也不完整。三是永定门城楼,本已经全部拆除,前几年复建的,也只是修了城楼,没有复建箭楼。</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正阳门城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背侧面。</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城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德胜门箭楼正面。以上这几张都是实物照片,是以前我拍的。</p> <p class="ql-block"> 在角楼的展览中有几个城门的模型。这是崇文门。</p> <p class="ql-block">  东直门</p> <p class="ql-block"> 西直门</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外牌楼</p>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以及瓮城。</p> <p class="ql-block">  外城右安门</p> <p class="ql-block"> 守城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明城墙遗址公园以梅花著称于京城,春日里城墙下是梅花盛开,在东南角楼内的一层大厅里也在进行着盆栽梅花展。</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的是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室内的梅花则是典雅精致,形态优美,你可以近距离的静静地观看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  在室内观赏盆栽梅花也别有风趣。</p> <p class="ql-block"> 从角楼里看完展览出来,我们在宽阔的城墙上走走。首先看到两片旗杆石,每片有两个孔,用于固定高大的旗杆。</p> <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可以观看城内外景观,看CBD和北京站。</p> <p class="ql-block">  角楼这段城墙目测有20米宽,是相当的宽敞。</p> <p class="ql-block"> 城墙的每一个马面(墩台),都对应有一个铺房,面阔三间。是士兵休息和存放武器弹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铺房边上的铁炮,炮弹就存在铺房里。</p> <p class="ql-block">  过了角楼附近完整修复了这段城墙以后,再往西就是没有完全修复的残墙了。</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城墙基厚18米,墙体高10米,城顶宽15米。内外墙砖体部分都是两米多宽,中间土心部分10米多宽。站在这段城墙上我们仍能感受到城墙之宽大。</p> <p class="ql-block">  向下看城墙也很高。</p> <p class="ql-block"> 城墙遗址公园内的景色也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从豁口拱门的西侧也有登城步道,可以从这里下去。</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角楼及展览,在城墙顶上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感受城墙的实体,觉得很震撼,直接体会到原来的北京城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不起的工程。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了,庆幸的是仅存的这几座城楼、角楼和城墙,也足以诠释它的伟岸和壮美的形象了。</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