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的婚姻观

细雨润无声(小胖鱼奶奶)

<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份,首批上海知青下乡来到我们农场,分到我们分场的大约有四、五十名上海男、女知青。他们的到来,给知青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活力,他们思想活跃,能歌善舞,分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批上海知青都是中专毕业生,没有被分配工作,在社会滞留了几年,所以年龄都偏大一些。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发表以后,他们才下乡来到我们农场。</p><p class="ql-block"> 上海知青基本上都有对象,也就是说,和对象凑到一起来的。有的已经快要结婚了,因为不能分配工作,所以只好报名下乡。他们不仅带来了随身用品,而且还带来了好多家具和成家后所需要的用品,看样子是要在这里长期过日子了!听上海知青说,有的家长把生小孩用的小被子和衣服都给带来了,要去北大荒的黑龙江,那是多么遥远偏僻的地方啊!是中苏边界,也是中国的最北方和最东方,从上海坐火车都需要好几天几夜呢!家长考虑他们的子女只能在北大荒结婚了,把结婚用的,还有以后生孩子用的必须品都准备齐全了。上海知青带来的东西很多,有人带来了紫檀色的五斗橱柜子,还有成对的箱子,四角镶嵌着铜片显得很高档,有的知青甚至把锅碗瓢盆全都带来了,真的是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上海知青大多数都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去吃饭,在一起散步,在一起洗衣服。放假休息的时候,他们在一起做饭,也有说有笑的,他们的东西都放在一起用。下乡几年过去了,他们也相恋几年了,没有看见一对结婚的。我们北方女知青有的回城嫁了人,也有在分场结婚的,上海知青却都无动于衷。</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有一个上海女知青总是独来独往的。我问王磊,那位女知青好像在分场没有男朋友,王磊说,她家的经济条件很差,她妈妈靠在火车站捡橘子皮维持生活,她每次回家探亲都需要到分场财务借资才行。所以男知青也不愿意找女方家庭负担重的,这样的人将来出嫁娘家不会陪送什么东西。上海人的婚姻很讲究门当户对,是非常现实的,很在意女方的家庭经济状,陪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和上海知青王磊是挺要好的朋友,说话也很随便,直来直去的。她在我们分场也有上海知青男朋友,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出个板报什么的。我看他男朋友和另外一位上海女知青走得挺近,就问王磊为什么?她说,他们俩在一起是逢场做戏,那个上海女知青好像来分场之前就入党了,在分场办公室里工作她过了些日子就会走啦!我和他才是谈婚论嫁的,他要是和那个女知青结婚,她们家什么都不会给他的,后来那个女知青果然走了,应该是推荐上学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从农场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公社中心小学有位克山萌芽师范毕业的上海女知青,公社中学有一位本地男青年,也是克山萌芽师范毕业的,他俩是一对恋人。上海女知青插队在男青年家的那个村子,男青年父亲是大队书记,活动能力非常强,对这位女知青很照顾。当时他们俩都在大队小学校代课,互相之间都有意思,就谈起了恋爱。大队书记弄到一名上师范学校的指标,本来是打算让他儿子去上学,为了促成这段婚姻,他把名额给了这位上海女知青,也就是未来的儿媳妇。</p><p class="ql-block"> 这位上海女知青上学后,与男青年的关系渐渐的疏远了。大约过了有一年时间吧,女知青给男青年写信,要断绝了恋爱关系,说是因为距离和时间我们不能再继续谈恋爱了。当然了人们讲究实际是没有错的,毕业后当了人民教师了,想寻找更好的生活,也没错呀!男青年着急了,恋爱谈的好好的,说不谈了就不谈了,就好几天不吃不喝的。父亲怕把儿子愁坏了,正好又到了第二年推荐上学的时间,就又找关系给儿子弄来了一个指标,当然了儿子也是符合推荐条件的,与这位女知青是一个学校,他们才又恢复了恋爱关系。</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头一年毕业,男青年第二年毕业都分到了公社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乡或镇学校。当时他们都住在中学宿舍里,我时常也过去,因为那时我在卫生院也住单身宿舍,就那么点儿地方,大家都有互相交流往来。女知青很会讲故事,声情并茂,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好像讲的都是真实的事情。他父亲在上海医院是外科大夫,母亲是妇科大夫,讲起她母亲接产,也绘声绘色的,精彩动人。后来他们结婚了,我离开那里回城时,女知青正在家里生孩子呢!知青大返城时,他们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欢迎大家讨论!</p> <p class="ql-block"> 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