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为解决小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思考习惯欠缺、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陈白沙片区各小学数学教师在线上观摩了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三十六场教研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精彩纷呈,以“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为主题,有专题报告、课堂展示、教研沙龙、专家视点等环节。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陈清容老师在专题报告指出,“七要素”课堂是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需求,提出小学数学每一个主题学习内容共有的七个要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来到。围绕“七要素”设计了课堂实施路径:激发兴趣----感知内涵----全面内化----创新场景----知识过关—感悟思想。此项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四个方面目标的整体落实,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地,服务不同水平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br><br> 本次活动的课堂展示、教研沙龙、专家点评等环节也为观摩教师进一步理解“基于学习活动的七要素课堂”带来了例证以及实操的针对性指导,教师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网络研修活动,促进了老师们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从而很好地做心中有儿童的幸福教师。 <b>片区老师们的学习心得:</b><div> 东风小学 肇丽达<br>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2022年4月22日,我观看了《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育人方式——基于学习活动“七要素”下的数学课堂“微研究”实践探索》,让我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当中的几点心得体会:<br> 一、教学理念上的差异<br>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数学中很多的结论和证明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br> 二、教学过程上的差异<br>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训练和提高。<br>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br>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认识数学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加以正确引导,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br> 四、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br>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数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所提出的思考题、探究题都是直接与生活中的问题,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的一些实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br> 当前,教学方法五彩纷呈,举手投足不知所措,听了专家的报告,顿觉有恍然大悟之感:先学一家,融汇白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先入格,后出格,入格求形似,出格求神似,一语道的,教学切不可赶时髦,摆花架子,盲目追随,死板硬套,而应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阅历、见识、语言表达、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不尽相同,若套用同一模式,势必洋相百出,不成体统。<br> 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要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不可照搬照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br> 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br> 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br>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br>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br>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br></div> 里仁小学 肖广宁<br> 今天参与了南方大课堂网上听课学习活动,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看法,名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两节精彩课堂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很多环节让人眼前一亮。<br> 第一节杨凌会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用一首儿歌作为探究学习的载体,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巧妙地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完成了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几个亮点:<br> 1.设计恰到好处。杨老师选择生动形象的知识载体,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引入新课,从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觉得不陌生,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兼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让数学课堂不但生动而且深刻。比较困难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师的精彩引导下,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身边,潜移默化的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br> 2.学生自主性强。本节课杨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青蛙的只数、眼睛的只数、嘴的个数、腿的条数”,这个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学生踊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次次高潮,这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br> 3.抓住重点,深度挖掘。从课堂中,我们感受到杨老师对教材的掌握比较全面到位,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到学生的后续学习内容,教师都研究得比较到位,关于教材的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听了杨老师的课,我感触颇深,她大胆地突破、巧妙的构思、深刻地引领、细细品味,耐人寻味,我们老师在日常课堂中,也许是总希望自己精心演绎的课堂能尽可能完美的缘故,我们总不舍得放弃每一个精彩的环节,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学会取舍,杨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br> 第二节听课古燕丹老师的《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我本学期也上过,通过对比让我感触更深。<br> 首先,古老师十分注重数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对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积与容积情况对比,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知识有了载体,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br> 其次,学生这节课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在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合作的探究,分享生产,最后分享收获,让学生的思想体现在纸上,让思想可视化,并通过学习单的分享和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强,是一节真正的自主课堂,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 里仁小学 温洋洋<br> 在今天下午教学研学主题“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百年数学育人方式”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平均数》这节课。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维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br>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br> 可见基于“七要素”设计的课程,更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效。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收获很多。 北郊中心小学 郑雅赛<br> 通过本次《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的线上教育培训学习,使我获益非浅,自己也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br> 一、大胆探索,既要求实,更要创新。<br>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讲解解法,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真实呈现。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br> 二、面向全体,既有展示,更有深华。<br> 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br> 三、打破常规,既有顺应,更应逆取。<br>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br>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再学习的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北郊中心小学 张秀华<br> 今天观摩学习《创新学习活动设计,转变数学育人方式》活动有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创新教育观念,营造适于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这就要求: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生创新意识的氛围。<br>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干巧千的动手能力。改变教育目标,从注重掌握专业知识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前我们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老师才是完成了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仅仅掌握专业知识不能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都是教育创新的目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先成人后成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有高尚的品德和顾全大局的思想,有热爱劳动的意识和本领,并且能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陈白沙小学 张少平<br> 2022年4月22日学习基于学习活动“七要素”的小学数学课堂“微研究”实践探索大讲堂。本场活动以“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为主题,活动形式有专题报告、课堂展示、教研沙龙、专家视点等环节,从理念、策略、案例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微研究”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br> 通过学习,收获良多。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引导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理解学习内容共有的七个要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明确了“学习内容七要素,围绕“七要素”,实现小学数学“主题微研究”的课堂变革,促进小学数学四个方面目标的整体落实,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地,引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推动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路径,促进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儿童认知需求,坚守“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础”的教育主张,通过确定学习内容的抓手(通用线索)及统领所有主题内容学习神与魂的关键要素;形成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的简便易行策略。<br> 这场专题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学习机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非常大,必将有效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感谢搭建这样的学习机会,营造高效、专业、深刻的数学教研学习氛围! 陈白沙小学 廖云苑<br> 今天参加基于学习活动“七要素”的小学数学课堂“微研究”实践探索大讲堂学习。本场活动以“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为主题。<br> 通过学习,收获很大。理解了学习内容共有的七个要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br> 这个实践成果显著,突出一、理论创新:“七要素”结合了认知、人本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七要素构成一个主题学习系统,互为支持,协调一致,服务于认知建构,遵循思维顺序,特定需要动态可变,不同内容有所侧重,实施策略开放。基于儿童认知需求的七要素,浅显易懂,理念≠实践,知道≠做到,个别≠系统,大道至简。二、内容创新“七要素”专注学习内容,从内容要素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课堂。以“为什么”为例,突出了数学知识产生及其学习的必要性,教师习惯于弄清楚 “知识的生活原型是什么”并带领学生感悟知识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它。三、方法创新,要素提出的过程采用了三角论证,从视频案例、师、生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实效验证阶段,既从学生角度进行效果验证,也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验证。推广阶段,点面结合,各个击破。教师在教学中运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四、结论创新,提出了小学数学主题学习内容的七要素分析法。<br> 这场专题讲座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学习机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非常大,教研学习氛围浓厚,有效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