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欣于所遇,快然自足</b></p><p class="ql-block">高二语文备课组研究课</p><p class="ql-block">参会时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图书馆102</p><p class="ql-block">参与者:高二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p> <p class="ql-block">蔡怡老师《阿Q正传》</p> <p class="ql-block">学生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交流友好和谐</p> <p class="ql-block">预习认真有效</p> <p class="ql-block">环节一:以病情诊断为切入点初识主人公。(借助报告单—前置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学习认识人物身份地位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明确:阿Q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三无人员。</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进一步体察人物的形象特征。</p> <p class="ql-block">表格梳理,条分缕析</p> <p class="ql-block">图文并茂,形象翔实</p> <p class="ql-block">自相矛盾的阿Q,是羊也是狼。本质上是悲怯的国人。</p><p class="ql-block">精神胜利法</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国人的劣根性。1921年12月4日发表。</p> <p class="ql-block">再见容易.再见很难</p> <p class="ql-block">准备充分</p> <p class="ql-block">问题导学</p> <p class="ql-block">环节一 梳理三美</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 诗歌诵读</p> <p class="ql-block">学生朗读投入,能感受到情感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比较两首诗歌意象的不同</p><p class="ql-block">自然界的意象(客观景物)</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所见(描述性意象)</p><p class="ql-block">厚大的手掌……</p> <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慈爱、勤劳、朴实,对作者爱得深沉</p><p class="ql-block">排比作用——节奏鲜明、气势酣畅</p> <p class="ql-block">形象:勤劳善良,热爱生活、质朴乐观</p> <p class="ql-block">小结</p> <p class="ql-block">再别康桥意象分析</p> <p class="ql-block">包括诗歌风格和主题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蔡怡老师说课</p><p class="ql-block">一直做减法,群文—单篇—第一课时。文章有难度,节选,文字也让人疏离。学习预习总体不够充分,课程推进不够自在,课程推进不够顺畅。希望用新方式引领课堂。</p> <p class="ql-block">王梦迎老师说课</p><p class="ql-block">通过内容的梳理分析,希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因为容量较大,老师介入多一些。通过学生反馈,学生能基本消化。</p> <p class="ql-block">陈景景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1.从师生对话内谷可以看出:王梦迎老师语言亲切,精神饱满,可以马上调动学生情绪。刚开始没有学生愿意回答,老师点名提问后,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学生加入到课堂中。像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良好的姿态给学生以振奋,还有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梦迎老师发挥学生自主性创设情境,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停的跳动,所以这节课学生非常投入,气氛也非常活跃。2.从学科特点看,这节课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如学生朗读,集体诵读,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3.从课堂引导看,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上不难观出,梦迎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前面说“在星辉斑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前后是否⽭盾,⽼师在讲解的时候环环相扣让学⽣慢慢进⼊诗的意境。⽼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落实知识⽬标、能⼒⽬标和情感⽬标。当然,学⽣活动⾃然很踊跃,程⽼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为学⽣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学⽣参与热情⾃然很⾼涨,当然也体现出了参与的⼴度和深度。这样的⼀节课,课堂突显了⾃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式,创设出了⼀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然课堂⽓氛是很活跃。</p> <p class="ql-block">刘佳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我评课的维度是学生层面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课前准备。两位老师都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学案,针对学案,两位老师都以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行为,当然,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课前基本完成任务,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二是学生的倾听与互动。在蔡怡老师的课上,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次数有9次,齐答时声音洪亮。在梦迎老师的课上,学生单独发言的次数有4次 ,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诵读并回答。在学生们的回答结束时,两位老师都能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点拨和强调。三是学生自主学习。两位老师都提供了相应内容,蔡怡老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梳理阿Q的人物形象特征;梦迎老师通过诵读让学生寻找两首诗歌在意象选择的区别,从而去分析情感。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最后是学生的收获。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做到了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得也很到位,最后做出总结,便于学生的知识的达成。</p> <p class="ql-block">陈英燕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我简单谈谈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之我见。蔡怡老师教学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以给阿Q这个“病患”来贯穿全课,设计新颖,引人入胜。从阿Q病患基本个人信息来总结出他的基础人物特点,然后在“性格特点”上加以指点,和学生从几个事件来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特征。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达到了讨论交流的目的。有症状的阿Q当然需要治疗,他的“药”就是独特的精神胜利法。这收尾很漂亮。</p><p class="ql-block">王梦迎老师的教学设计走的是比较阅读路线,两首诗齐头并进,自由穿插,深刻解读,很是独到。诗歌贵诵读,班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诵读氛围太棒了,这节课诵读活动的设计很有亮点。(陈英燕)</p> <p class="ql-block">刘成评课:</p><p class="ql-block"> 单元有人文主题,有核心任务和学习目标。需要借助这些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如选择性必修下小说单元要求关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作品的思想内涵、人的心灵变化,通过这些来透视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而新诗的学习,学习提示中提到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两首诗迥异的艺术风格(诗的散文化、格律化),结合资料,了解中国新诗不同流派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技法上关注不同文学体裁的艺术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大背景下,老师做什么?课标高频词之任务、情境、资源、活动;学生做什么?运用智慧、借助资源、掌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得到什么?阅读体验、语文能力(在复杂的语言材料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阿Q正传》建议:课件语料多,结论也多。别给这么多,追求简洁有力。可以从名字的形象性入手,无论是辫子还是劣根性,都从那一捺展开。</p><p class="ql-block">《现代诗比较阅读》建议:用主问题来统领,形象(紫色的灵魂、你的儿子);事实上两首诗还是割裂的,感觉不适合这么处理(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更合)。</p> <p class="ql-block">丁组长小结</p><p class="ql-block">对长文短教、文本切入点进行评析,“双新”时代有广阔天地,年轻人大有可为。告诫老师们关注知识的严谨性,表达的准确性,让课堂更丰富、更出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