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后记

老张书舍

<h3><b>我的故乡在哪?乡愁是什么?我一直看不见抓不着。</b></h3>我这一辈子都在寻找我的故乡。我的父亲是个当兵的,土生土长的东北人,16岁结婚半年后扛起了枪离开了他的故土,枪林弹雨中东突西进,走南闯北,走了12年到广州才有了我。我生在广州,我的故乡在广州吗?我两岁跟着父亲、母亲走到武汉,我4岁时我母亲在武汉永远地闭上眼睛,灵魂是不是回到了东北。这时起我就吃不饱,饥不择食时开始偷桃子、偷南瓜、偷藕,在武汉高等学府里的食堂偷一口残汤剩饭。我的故乡在武汉吗?母亲没了这一年,爷爷把我和两岁的妹妹带回东北。在东北我为了一个土豆,一个亲姑姑家土豆种子,鼻子上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疤。1969年我第二次回到东北老家,东北的野菜,东北的玉米、大豆高粱,东北的油豆角养育了我10年。东北是不是我的东故乡呢?!<br><br><div>我的父亲的一生走南闯北,走不出三点一线地东北、武汉、广州。也许他老人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故乡。我的一生也是漂泊,居无定所,食无规律。不知这也是遗传,还是命运。而且也没走出父亲走过的三点一线。走来走去又走回了武汉,在武汉生活50年,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在充足的时间里想起童年饥不裹腹的命运,把偷食裹腹经历写在手机里。武汉晚报的好友周劼看到了,在《武汉晨报》为我开了一个专栏《舌尖上的乡愁》,十几篇童年食不果腹饥不择食的汉字,在武汉晨报发表后,周劼工作变动去了《长江日报》,舌尖上的乡愁停刊。但是专栏唤醒了我童年的回忆即没停下。也许是童年和故乡始终联系在一起,我情所思、心所念的缘故吧,我找到了我的故乡。<br><br></div><div>我这一辈子,童年吃不饱,老年想吃好,一听说哪有啥好吃的,想方设法也要吃上一口,吃完用汉字记了下来。油饼包烧梅、丙祥烧梅大碗茶、八斤包子香、家乡的油豆角、锅包肉,老范的任婆肘子,杨昊的卤水武昌鱼,徐刀刀鲜花饼和他的铜锣烧,女儿的月饼,对了还有老张的饺子等等。日积月累把我记录下的小豆腐块拼接成一本小书。这本小书也许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乡愁。<br><br></div><div>在书稿付样之时,真心地感谢书稿第一个读者卢宏刚小弟,真诚地感谢亦师亦友的阿成,祖慰兄写的字,真情地感谢萧继石、张文斌兄为小书画的插图。衷心地感谢艾杰、黎德利、刘建林、高娟、李利霞、曾露兄弟姐妹的热心帮助,感谢《崇文书局出版社》和社长韩敏先生。</div><div><br></div><div>感激家人的支持。<br>怀旧过去,相信未来。<br>谨以此书献给生我的故乡广州!<br>谨以此书献给养我的故乡东北!<br>谨以此书献给我不离不弃的故乡武汉!<br>谨以此书献给我深深怀念的父母。<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张福臣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11月30日于老张书舍</div></div>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定价:59.8元(含肖复兴老师手绘藏书票)<br>或直接微信(15927175280)订购并留下地址<br>欢迎到昙华林老张书舍看书、读书</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