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先生 再悟真情

来去匆匆

<p class="ql-block">日前,省地调队对2021年度全省地调系统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通报,我提交的短文《再读李大钊 深悟高情操》获得一等奖。高兴之余,内心尚有几分忐忑,因为目前看去年7月采写的这篇小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一,写“先生之于青春”,未能写出先生内心的那种胜似青春的勃勃生机、百般灵动、万种荣光;其二,写“先生之于建党”,未能写出先生对于信仰的矢志不渝、对于追求的孜孜不倦、对于担当的舍身忘我;其三,写“先生之于家庭”,未能写出先生对于美丽爱情的坚守、对于“糟糠之妻”的敬重、对于家庭家人的爱护……</p><p class="ql-block">明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尽管忙碌得几乎停不下来,但我还是希望人们能放慢脚步,去静读一本书籍,去品读一本经典。不管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诗文;不管是长篇巨著,还是精短评论,它们一定能让你感受魅力和芬芳,一定能给你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借此,再把经过修正的这篇小文奉上,期待你的批评指正。(草于2022年4月22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读李大钊 深悟高情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过于追慕,近日找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的有关资料进行研读。先生人虽早去,但他的光辉事迹和铮铮铁骨永在,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长存!</p><p class="ql-block">初闻先生大名,始于历史教科书那段经典式的描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书简单的介绍里,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不全面,尤其对于先生的伟大和崇高却很难在单薄而无情的书页中觅到。</p><p class="ql-block"><b>先生之于青春</b></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而李大钊正是这群青年中的一位代表。</p><p class="ql-block">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春,先生写了《青春》一文,后发表于同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也是他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当时李大钊先生正值青春年华,年仅27岁。在那个国弱民贫的时代,先生由季节上的春天想到了人生命中的春天,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指出中国正处于黑暗与黎明之交,鼓励青年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p><p class="ql-block">在《青春》中,先生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宇宙、对人生、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看法,歌颂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提出了“青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文章主张青年不断地以“青春”的精神来改造自我,文章号召青年永远“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以“乘风破浪”的气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p><p class="ql-block">《青春》一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篇著名文献。由《青春》我们读到了先生激情澎湃的内心,读到了先生救国救民愿望的强烈,读到了先生寄语青年希望的真切,读到了先生投身革命之志的坚定;读到了先生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b>先生之于建党</b></p><p class="ql-block">李大钊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伟大奠基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无论是著文阐述建党理念,还是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还是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革命运动;无论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等等,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大革命的胜利推进作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多少铿锵有力、气势恢宏的豪情壮语都出自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但就是这样一位文人志士,面对军阀的严刑酷打,他没有透漏半句党的秘密,最终被气急败坏的张作霖绞杀,结束了自己短暂但伟大的一生。因此,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位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毕生贡献的革命先驱!先生虽去,精神永存,自此写下舍身报国志,谱就英勇就义曲,留下的是激昂文字,写下的是挥斥方遒,世人敬重,万人敬仰!</p><p class="ql-block"><b>先生之于家庭</b></p><p class="ql-block">先生之于发妻和家庭的做法,更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尊崇之处。</p><p class="ql-block">1899年,在祖父李如真的操办下,10岁的李大钊与16岁的赵纫兰结为夫妻。这段婚姻,属于旧式包办婚姻,但两个孩子并非全然不相识。李家和赵家同村,祖辈交好。幼时,赵纫兰常跟着母亲来李家串门,深得李家长辈喜爱。他们相差6岁,她叫他的乳名儿,憨坨。他最爱叫她“姐”。就是这两小无嫌猜的相伴,让他们走完了神奇而伟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青梅竹马,相爱20余年,这是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爱情!是啊,在那个年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天经地义,不可违反!在常人眼里,李大钊的婚姻太不般配了。可在李大钊心里,她无可取代。他对她不只是感激,还有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就义六年后的1933年4月23日,赵纫兰女士在众人帮助下为先生举行公葬仪式。安葬完丈夫后,她一病不起,仅仅35天后,就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位“目不识丁,不过是个土气的小脚村妇”,一直在照顾着先生的生活起居,照顾着他们的孩子和家人。甚至,把先生安葬好,算是了了心结,她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何等的人格?这又是怎样的情操?难怪夫人去世不久,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乃修来之誉,真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如他二人过着包办婚姻的家庭比比皆是,但如先生一样始终对结发之妻敬爱有加、相伴一生的却寥寥无几。如此比较,同样追求新思想,倡导新文化,提倡新革命,领导新运动的李大钊先生却显得如此之“迂”,但他硬是携着“糟糠之妻”干出了绝世之举。虽如此,终没有谁对先生之为说三道四,更没有人敢对先生之事指指点点。相反,这种坚守和尊重,这种陪伴和挚爱,更加凸现了先生人格之伟大,风范之崇高。而这些,恰恰是某些“为爱而生”朝三暮四的“谦谦君子”和“为自由而爱”的“流氓文人”所不能企及之道,也更是他们羞于面对的为夫为父为子为人之礼!</p><p class="ql-block">先生乃真先生,一生短暂但光明。</p><p class="ql-block">先生千古,晚辈匍匐;</p><p class="ql-block">先生虽去,懿德永存!(杨育民,作于2021年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