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个年代的少年懵懂(三)

野风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已经远去,关于少年懵懂的回忆接二连三。回忆本身就是对过去的纪念。——题记。</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矿区里只有四五家大大小小的国营商店,分散在不同的角落。我与家人经常紧握着各种票证,穿梭于商品并不充足的商店之间。</p><p class="ql-block"> 那时,商店粮店里的各种商品都是凭票供应,肉票、鱼票、豆制品票、布票、棉花票、糖票、粮票、油票等,一般由居委会主任根据每家的人口将购物票发到各户。票证不仅控制着每家的柴米油盐,也控制着每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购买似乎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大一点贵一点的采购一般由父亲母亲亲自完成,小一点的采购则放手交给我们兄弟,每当有了采购任务,我总是像小鸟一样飞了出去。但快乐也不是永恒的,一次,母亲拿出两张豆腐票,让我去矿里商店买豆腐,谁知到了商店,钱在,豆腐票却不翼而飞。将衣兜从里到外掏空,也不见小小豆腐票的身影。没有了豆腐票,任务自然没有完成,垂头丧气回到家,硬着头皮接受挨一顿数落。自己也很懊恼,一家人改善口味的豆腐吃不成了,暗想,如果那商店的所有好吃的不用票证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除了商店里的,去粮店买粮要用购粮证,每人每月几斤白面几斤大米几斤玉米面,是按户口本计划好的,多一斤不卖。白面大米是细粮,其它的属于粗粮,细粮定额很少,平时的日子里多是窝窝头、贴饼子,只有到了周日,才能集体改善一次伙食,吃一顿细粮。邻居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的人家改善伙食时,他们的孩子们会第一时间拿着刚出笼笼的雪白雪白的馒头或包子倚着自家的门楼子,小口小口的吃,惹得小伙伴咬着手指头垂涎欲滴。后来,我们渐渐长高,饭量的增大,粮证里的粮开始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 秋收时分,母亲决定带我们去已收割的农田捡地,去捡未收净的粮食。一家人向茫茫的田野进发,在地垄沟里寻找遗留的玉米、黄豆、高粱及谷穗。此刻,茫茫的农田里逶迤着像我们家这样的捡地队伍。傍晚时分,夕阳中的我们都有几分成就感,袋子里均有了多多少少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有了粮食的补充,母亲对生活也有了底气。开始粗粮细做,比如蒸发糕、摊煎饼、做黏豆包等。家里每次摊煎饼,都会全民皆兵,将泡好的玉米碴子、黄豆,搬到石磨处,我们兄妹负责推磨,驴一样推着石磨一圈一圈吱嘎噶转动,直到实实在在的玉米渣子变成了一桶糊状。好在,母亲利用它在鏊子上摊出了又薄又香的煎饼,满足了我们见到窝窝头、大饼子就躲闪的味蕾。至今,煎饼也是我的最爱,煎饼卷大葱、煎饼卷土豆丝,咬上一口,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而凭票供应的链条还在继续转动,好在粮证里细粮的份额和商店货架上的品种有了增加,但每逢春节来临,这里还是摩肩接踵,为了能买到存量不多的大米和来自海洋的刀鱼,大家在加塞的长队中抱怨,在寒风里跺着冻木的双脚,在渴盼中等待。</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父亲弄到了一张自行车票,全家人兴奋不已。当永久自行车推回家时,我们用抹布擦了又擦,包括车轮的每一根辐条,俨然现今买了一辆宝马汽车。后来,家里又凭票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让全家高兴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束缚了大家生活的票证像初春慢慢融化的积雪渐渐取消,虽然没有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但柳树已在料峭的春风中变红变绿,一个崭新的时代接踵而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