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18日-19日,夷陵区艺术学科“夷陵好课堂”竞赛活动在夷陵天问橘颂厅拉开了帷幕。 </p><p class="ql-block"> 伴着天问管弦乐团优美动听的旋律声,区艺术教研员刘忠玲老师及天问小学部胡维森校长分别就此次活动提出了建议跟希望。</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能与久违的“夷陵音教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我充满了欣喜;同时,作为一名年长的参赛选手,我倍感压力,此压力主要来自于目前音乐学科围绕“大单元”备课的改革形式,在准备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进行大单元备课,是按照我区初中音乐“中国民歌”以民歌体裁进行融合;还是以音乐风格进行打乱划分?纠结中,“行为观”战胜了“思想观”,最终还是以一课时的教学来呈现。</p><p class="ql-block"> 在观课的过程,我看到了音乐教师们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等。课堂教学中一个微视频、一个律动、一句衔接语、一句评价等无不体现着老师们的智慧与用心,整个比赛精彩纷呈、惊喜不断,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饕殄盛宴。我的观课一直带着“是否进行了大单元备课”来学习,通过对比,我发现有的老师是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对比欣赏,印象比较深的是田恬老师的课,她将第人音版第二册第四课《长鼻子》里面的美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欣赏《小象》与中国傣族歌曲《可爱的小象》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串联融合;卢茜老师执教的《乒乓变奏曲》,导入环节聆听的是本单元《哦,十分钟》这一课内容,拓展环节让学生聆听了同样体裁的《生日变奏曲》,将相同体裁的音乐类型进行了融合;杜青老师执教的《我是中国人》,在新课导入时播放第七册教材第二课中聆听过的京歌曲形式的作品《故乡是北京》;等等。老师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资源整合,努力践行“大单元”备课这个浪潮,努力在课堂中去体现这一大教学观、教育观,就我自己的理解,不敢说对与错,只是佩服老师们在课堂中“身体力行”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正在困惑之际,刘老师以“真实显深度,简单现素养”的讲座为我剥开了迷雾。她以生活中的断舍离向我们提出了舍与得(舍去更多的教师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接着从深度不等同于广度来解释什么是深度,接着延伸出目前经专家界定的“深度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里面,用老师层面与学生层面字数对比让在场的夷陵艺教人明白:深度学习主要是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地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是引导着。</p><p class="ql-block"> 通过深度学习的概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向我们剖析“深度”的本质。概括起来就是“用真实的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达到真实的共情”。最后,刘老师将深度学习与之前的“先学后教”进行了关联,得出了深度学习的策略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老师的讲座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理解的课堂深度学习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深度学习就是将课堂真实的、合适宜地放手让学生去做,与学生共同学习达到“共情”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