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作家程青长篇小说《绿灯笼》

胡堡冬

<p class="ql-block">  终于读完2017年第二期《当代》刊载的长篇小说《绿灯笼》,这是我读程青的第二部长篇,第一部是《恋爱课》,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当代青年走上社会遇到的种种困惑,依然是叙事时语言那么充满张力,让人不忍释卷而一气读完。掩卷之余,感受到程青非常善于把握人物性格,将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透视小人物与某些可以掌控她们命运的那些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铺展人物对社会与世界的迷惘、徬徨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一、“我”是一代人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代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变化最大、最快、最易于迷离的时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下子让人们感到天高地阔,给了许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以创业的激情、梦想、动力和机遇,可殊不知,当你䠀入这滚滚红尘时,现实像一堵高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一下子就尝到了艰难与辛酸,感受到现实很残酷。“我”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辞去了一份安逸的工作,而来到城深如海的京城。在大学老师夫人的引荐下,认识了一家网络公司高管一一冯哲,而“我”由此经历了种种坎坷。</p><p class="ql-block"> “我”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我”可以是任何一位大学毕业生中的你、我、他,但“我”又只能是“我”,作家的目光显然是聚焦在八0后、九0后,甚至是此后一批批外出闯荡寻求工作的人,那么“我”的际遇就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现象在“我”身上的一种折射。找工作,参加面试,“我”在公司高管冯哲的暗示下一步步接近梦想,因为,笔试“我”是众多考生中的第二名,加之冯哲又是面试的主考官,这种关系是老师夫人介绍的,应该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考试之后,冯哲约见了“我”,“告诉我明天他去圣地亚哥出差,十天后回来。”“走出小会客室我心情舒畅,虽然没有明确答复,也没有得到某种对结果的暗示……”可是,又分明是一种暗示,成功只在一步之遥。在此后的等待中,时间变得漫长,以致于“我都有些不耐烦了”,可一天中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正是冯哲打来的。他请“我”吃饭,这顿饭让“我”燃起新的希望,“这顿饭吃得相当愉快”,“我预感到这场考试我考的成绩应该不会差的”。然而,梦想却是烟消云散,冯哲以种种借口将本可以录取的“我”给打入冷宫。而接下来,“我”在冯哲的种种攻势下,成为了他的猎物。</p><p class="ql-block"> 程青极善于将波澜不惊的情感,写得一波三折。围绕着“我”和冯哲、于小飞、玫瑰小姐、小梁,以及“我”的父亲这几个人物交替展开。父母对“我”是忧虑而又时刻关注的。他们担心“我”是否找到了工作,一个人远在他乡,让他们不放心,甚至父亲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京城,看望女儿究竟怎么样了。玫瑰小姐和“我”同租一套房子,命运和“我”没什么两样,也是在求职时处处碰壁,充满了未知,而困境正是冯哲设下的一个圈套,最终“我”成为冯哲的猎物。于小飞和“我”曾在一家公司供过事,此后离开的公司,也是到处找工作,北漂在京城。相同的命运,将“我”、于小飞、玫瑰小姐推到了一起,随波逐流,又不愿意回到岸上,然而,我们又各自有了不同的心态和选择,这或许就是那些年轻人所面临的境况吧!</p><p class="ql-block"> 二、职场和情场上的人性考问</p><p class="ql-block"> “我”是清纯的,直到有意无意地成了冯哲的情人,也是无怨无悔的,因为,一方面冯哲是风光的职场精英,纵横捭阖,驰骋高端场所,那种潇洒折服了“我”。另一方面,冯哲以不温不火又富有说服力的说词,让“我”理解他,不能招“我”入职,是禀公办事,注意公司的规则,给人以公正无私,正人君子的形象。此外,自己有求于冯哲,希望他帮忙“我”找到一份好工作,这种期待正好把自己推到了冯哲的怀抱里。</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愿景不是通过奋斗去获得,而是建立在找熟人走关系的捷径上,既是一种投机心理,又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典型心理表现。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一是“我”的幼稚,缺乏对事物的把握,判断,而是听从冯哲的摆布,迎合他的需要。反之,我们观看冯哲的做法,他其实是职场上最常见的那种昧着良心,欺骗善良纯真女孩情感的动物。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花言巧语,哄骗欺瞒,只为获得性的需求,而全然不顾“我”的前途。</p><p class="ql-block"> 人性的天平倾斜了,软弱和纯真正好被邪恶绑架。当然,这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而是在道德的层面,展示出不光彩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玫瑰小姐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她们同居一室,都是到都市里闯荡,只是“我”是被动的,希望通过冯哲改变命运,玫瑰小姐是主动的,主动地找人包养,在“我”和她一起居住的三年间,“我”至少见过她三任男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浪漫”。 这些人都是成功人士,无一例外都比她年长很多。这种现象是否是剖开了社会的又一层面,年轻的女孩子们求职难,而那些成功人士,也就处于中年的男人们,在职场搏奕春风得意,情感却十分空虚,一有机会就放纵呢?其实,这恰恰是人性的另一半, 这一半是阴暗角落里的种子,一旦土壤气候适宜就会生长。那些在都市里希望找到合适工作的女性,在碰壁之后,很难弥合受挫的感觉,在孤单寂寞的时候,得到一点金钱和心灵的慰藉就会被俘获,也往往会在惶惑之后,便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 三、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p><p class="ql-block"> 冯哲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打电话的,他的电话打来,那就是去宾馆开房。一番云山雾雨,激情过后他会说下午有会要开,然后就是闪人。“我”期待找份工作,可每次都不好意思开口,冯哲总是谈论一堆公司里的事,却闭口不谈“我”的工作怎么样了。他的言下之意,给“我”一些钱,保证衣食无忧,这样呆着就挺好,干嘛还要去上班?可当有一天,我们再次疯狂之后,“我”告诉他你一定要给“我”找一份工作,“我”不愿意再这样下去时,冯哲带“我”去见了一家公司的老总。这是一个名人,过去只闻其名,并仰视。见面的结果,当然是“我”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说实话,真的要感谢冯哲,全凭他的关系帮“我”实现了愿望。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处的这么长时间的时间里,“我”对他有了感情,那是一种爱情的萌生,也是一种无奈,“我”多次问过冯哲:你喜欢我还是你老婆?冯哲犹豫了,他看着“我”,说“那是一种年深日久的亲情,对我才是爱。”现在,“我”有了工作,“我”想起已是多日不见冯哲了,他是忙,忘了我们之间的那些事,可当“我”打电话给冯哲时,电话竟然是空号?</p><p class="ql-block"> 西方流行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并且成为风格的要素,而程青的小说显然不是。她在情感的交织中,让人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冯哲的消失,“我”的获得,他们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选择与放弃之间一种赤裸裸的人性的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