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师生如父子

伍悦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多年师生如父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杜姝鹏</span></p><p class="ql-block"> 您待我若子,我敬您如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题记</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中午,天气炎热得把地面烤得冒热气。在潞城县店上镇周武村的小路上,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肚子疼得大汗淋漓,痛苦不已。两个同行的孩子扶着他艰难地走到学校,进了一位老师的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杜老师,旭忠肚子疼得厉害!”刚吃过饭准备午休的杜老师立马从床上下来,把学生扶到自己床上。“快,你去叫他父母,你去找闫医生(村医)来。”俩孩子飞速去了。杜老师赶忙拿出自己平时学针灸用的针,想给学生放血。他几次三番在学生的胳膊内肘窝处取穴针下去,可就是放不出血来。看着肚疼得抽搐的学生,急得他满头大汗。这时,天忽然阴暗下来,他担心地走出办公室,正好学生家长和闫医生都到了,他赶紧迎进办公室,天瞬间大雨倾盆。“闫医生,我怎么给他放不出血来?”“你针下去后停一会再拔出来。”他按照医生说的操作,果然放出血。可放血后那学生还是肚子疼得呻吟不已,家长焦急地问:“靳医生,怕不怕?”医生一声没吭就出门站屋檐下。杜老师赶紧跟出去,用疑问的眼神看着医生,“我不知道该回答什么,说不怕,万一有事呢;说怕,不是让家长绝望了吗……”“那我再给他针灸几个穴位吧?”“可以。”杜老师就在学生胳膊上四个穴位针灸下去,停一会儿,学生就呼呼地睡在他的臂弯里。二十分钟后学生醒了,复好如初,活蹦乱跳。家长感激地握着杜老师的手:“杜老师啊,您可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呢。咱家里穷,孩子中午吃不饱饭,估计大热天去他姑姑家摘吃桃儿,又中暑了。”</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家长端着一篮子自家种的蔬菜到学校感谢老师,“不用,我在食堂吃饭,你家里也困难,留着让孩子们吃吧。”老师领了情没收“礼”。</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你听了这事可能觉得是奇谈怪论。如果你知道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比较落后的中国,你可能就比较理解了。那时物质匮乏得很,每天能吃顿饱饭的人家都算得上富裕;医疗条件也差得很,有很多人生病只能用“土办法”解决。李旭忠同学和杜老师就是在那时缘分师生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教师的工作调动频繁。一年后,杜老师被调离周武村。李旭忠完小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务农了。他是家里长子,早早地和父母扛起了养活全家人的重任。他勤劳朴实,又读过几年书,村里选他当干部。</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年,杜老师被调到王里堡。近中秋节的一天,杜老师出去办事刚进学校,同事告诉他“有人来探望你,见你不在,放下东西就走了”。杜老师回到办公室,见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才知道来人是曾经的学生李旭忠,买的烟、酒、月饼塞在被子后面,并留言“老师以后有啥困难就说,我一定尽力而为”。那时教师工资不高,每月大概三四十元,杜老师家子女又多,确实有不少困难,也就没和学生李旭忠客气,还真就接受过他很多的帮助,诸如买化肥、用车给老家送点煤等。</p><p class="ql-block"> 以后他们师生交往甚密。他凡事找杜老师商量,大到工作疑惑小到家庭琐事,杜老师也像长辈一样倾听并适时地给他建议:“你要积极求上进,争取入党。”“凡事说话留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时光匆匆,他成长速速,入了党,进了店上军民焦化厂还当了办公室主任,杜老师也成了店上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相距不远的师生来往更方便,彼此走动更频繁。杜老师嫁闺女娶儿媳妇他必到场,他埋葬父亲杜老师给写悼词,他给儿子娶媳妇杜老师也从前“坐镇”到后。</p><p class="ql-block"> 后来,杜老师退休移居潞城,他也在潞城做起了塑钢门窗生意。每年端午中秋,他给厂里职工发福利时,都送杜老师一份。江米、白糖、枣儿,月饼、鸡蛋、面粉……实实在在,如儿子孝敬父亲。更有甚者,好几年冬至,他开车拉老师和师娘到家吃羊肉馅儿饺子;有一年端午节前,他把刚煮出的粽子给杜老师,送到家还冒着热气;有一次,他烙好煎饼,又趁热送给老师和师娘,正遇上师娘吸氧,就亲自喂吃。更有甚者,他去杜老师家,看见锅没洗就挽起袖子洗锅,看见门口有垃圾就随手送垃圾,遇到老师正吃饭,就下厨房盛饭……这些情景,让杜老师的子女看到,不止一次感慨“就是亲儿子能如此也足矣”!</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有一种感情,如广袤大地上平凡的小草丛花,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命,把大地点缀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新春快到了,已过花甲的李旭忠又拎着鸡蛋去探望八十岁的杜老师。他们师生面对面坐着,彼此毫无私密地话家常:“孙子学习很轻松,外甥学习不努力”,“儿子在市里买房子了”,“闺女太能网购了”……真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西江月 师生父子</b></p><p class="ql-block">世上易求奇宝,人间难得真情。为师一日父终生,心意拳拳是敬。</p><p class="ql-block">聊半日家常话,取三次育儿经。秋来春去鬓成星,四目依然炯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