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山海经

张嘉媛

<p class="ql-block">鲁迅得到山海经,便高兴地说"这4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说明山海经对少年鲁迅来说,既是一本猎奇的书,也是一本能够让他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促进其精神得到成长的书。直到现在我才静心把山海经中的《山经》五卷读完。</p><p class="ql-block">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以前只认为山海经是本有着无边无际想象的神话集子。其实不然,这里边也有一些真实的影子,特别是那些有关山川河流的记载,给后人研究我国古代地理情况,提供了有益参考。可以说山海经是一座研究古代地理和神话的宝库。</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阅读山海经,我觉得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第一,我国古人很早就拥有探索精神。千万不要把古人看扁,在古代虽然交通不发达,没有高铁,汽车,轮船卫星定位系统,但是古人的探索世界的精神和伟力是巨大的。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如果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就不会了解周围的山川河流,也不会给后人留下这部伟大的著作。所以这本书是古人全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书的,其中他们必定要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是并没有阻止他们开眼看世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第二,我国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山海经中的一些内容尽管比较离奇,对地理方位的描述也不够准确,对一些动植物的描述还停留在原始幻想夸张的阶段,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古人置身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不仅关注自身的衣食住行,还把目光落在了更高的山,更远的海,认为他们与自己一定拥有着某种关联。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地,食物,水源等;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古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这个境界很好,其实就是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和谐社会,绿色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实人家老古人就对认识大自然,开发大自然,做出了很多努力。</p><p class="ql-block">第三,山海经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古人写的一部中国地理,为现在的野外地质考察,地理学考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比如,书中对大山大河的描述特别形象,就像图画记录,这就为现在的地质学家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可靠资料。举一个小例子吧,比如在《中山经》第六列山系中,有一座山叫廆山,沿着廆山往西走,10多座山都有不同的矿产。其中有一种石头叫碧绿,也就是孔雀石。爱美的姑娘可以用来描眉毛的画眉石。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应其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的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孔雀石多产于产铜的地质环境中,常与其它含铜的矿物共生。所以地质队员们说只要瞧见了,他就知道附近一定有铜矿。豫西地区之所以数千年前诞生了辉煌的青铜文明,你瞧,山海经中的矿物记录就是证明啊。我们真得感谢古代的"矿物报告员"们,如果没有他们艰辛的探索和详细的记录,后来的人就无法快速的发现勘察到某种矿物。</p><p class="ql-block">第四,我们读山海经时,必须联系古今,认真考证,不能认为古人说的都是对的,不敢有半点怀疑。比如在山海经中记载长江的发源地是岷山。跟山海经大致诞生在同一时代的《禹贡》也有岷山导江的说法。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结论不对。明朝末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达现在的四川宜宾。他发现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主流,纠正了我们祖先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流,长江发源于岷山这一错误说法。再比如在西山经中有一座知名的山,叫竹山。在这座山有一个竹山人鱼的传说,里边记载了一种奇特的动物。山海经上说竹山下的丹水河中有一种奇怪的动物叫做人鱼。大家一听人鱼二字就兴奋的想到了美人鱼,想到了安徒生写过的童话海的女儿,也有同学或许会想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鲛人泪"。可是山海经中的人鱼,跟美人鱼、鲛人不同,古人对他的描述是"四足,其音如婴儿"(有4只脚,叫声像婴儿啼哭)。现在学者经过考证,基本断定这是大鲵。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山海经对某些动物的描写有一部分是写实的,也有一些虚构或夸张的。所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留待我们后人一点点去挖掘,这也是山海经独特的魅力。这告诉我们要搞清山海经,地理生物的研究还是很复杂的,既需要我们大胆的假设,还要小心的求证。山海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上面的神奇、传说、异闻、地理方面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日后读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一定要有质疑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