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篇讲到西黄寺是清顺治皇帝为五世达赖建造的驻锡之地,所以也有人称此为达赖庙。后来六世班禅进京朝圣也住在这儿,不幸感染了天花,最终圆寂于此,清乾隆皇帝给予他了很高的礼遇,使西黄寺享有皇家寺庙的规格。</p><p class="ql-block">这座神秘的寺庙在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被封禁状态,普通人根本无法进入参观,甚至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2018年才有限对外开放(要提前预约:每周六、日两天开放,每次限200人)。</p> <p class="ql-block">上篇还介绍了西黄寺三处不可思议的地方:一、天王殿后供奉的不是常见的韦驮菩萨,而是达摩多罗居士;二、按规制只有皇家可用的垂花门出现在寺庙中;三、象征皇上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丹陛石竟然出现在西黄寺大雄宝殿前的阶梯上。要想知道以上原因,还是请你看看《京华吮味之十~北京最神秘的寺院(上)》吧。</p> <p class="ql-block">现在来介绍西黄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清静化城塔”。有人说它是北京最美丽的白塔。这座白塔采用了印度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形制。像这样的金刚宝座塔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在北京算其在内只有四座,另外三座为:正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和玉泉山的妙高塔。</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国王请六世班禅写信调解。英国驻印度总督哈斯汀士利用这一机会,派遣东印度公司职员英国人波格尔擅闯扎什伦布寺面见六世班禅,提出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并与西藏自由通商等无理要求。班禅六世严正的予以拒绝,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祖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的年份。六世班禅从青藏高原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并表达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此图是六世班禅进京朝觐的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朝觐之事非常重视,十分关心这位宗教领袖及其随从为防疫天花的“种痘”问题。为此,六世班禅在阿拉善的丹吉林寺与二世嘉木祥活佛多次商讨,安排随行人员都进行了“种痘”。而他自己出于特殊宗教身份和地位的考虑,“以我不会出问题”,拒绝了为他“种痘”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后来六世班禅在北京朝觐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讲经,灌顶等佛事活动十分辛劳,加上旅途的奔波劳顿,免疫力下降,染上了天花,于1780年11月2日于西黄寺圆寂。</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圆寂后,乾隆皇帝非常悲痛,为之掇朝以示哀悼,令京城各寺为其诵经四十九天,并亲率王公大臣到西黄寺凭吊,还亲自处理一切善后。这座白塔就是乾隆皇帝为悼念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修建的“衣冠冢”。取名“清静化城塔”,也被后人称为“班禅塔”。</p> <p class="ql-block">“清静化城塔”的意思:“清静”是指远离一切恶心、烦恼、垢染,“化城”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清静化城”简单理解就是能够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解释说:清静化城塔,“清静”既心境洁净,不受外扰,远离恶行和烦恼;“化城”就是幻化出来的城,比喻小乘境界。</p> <p class="ql-block">清静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宝座式样而立的金刚宝座塔。所谓“菩提迦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迦耶”等,是释迦牟尼成正觉之地,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塔整体通高24.82米(含金刚宝座台基),即在一方形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八角形宝塔,中间一座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p> <p class="ql-block">四座小塔,形似经幢,每塔三层八面共有24尊佛龛。</p> <p class="ql-block">主塔塔基~须弥座八面外侧均雕有凤凰和莲花图案。塔台台面之上以花纹和“卍”字吉祥符号相饰。须弥座底层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文饰。须弥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藏族力士,其身体为半蹲姿势,跣足赤背,筋肉彰显,单手托起宝瓶(塔瓶)。力士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六灵捧座”之一,佛经上说,捧举诸佛宝座的有六种灵物雕像,即雄狮、大象、宝马、孔雀、共命鸟、力士。称为“捧座”。</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的八方正面各雕有一幅佛陀的传奇故事。这八幅图分别是“佛母成孕”,“太子降生”,“出游四门”,“入山修学”,“成佛得道”,“初转法轮”,“神变降魔”,“涅槃示寂”,这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化部分,形象地反映出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建筑师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造就出具有独特风格、技艺精湛的雕刻艺术作品(遗憾的是现在无法登上塔台,这一组照片是于“清静化城塔专题展”的展厅中拍摄下来图片,拼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往上的宝瓶(也称塔瓶)基座部分,四面每面各有八尊佛像浮雕,共有三十二尊佛像浮雕。</p> <p class="ql-block">塔瓶正南面壶门形佛龛雕刻的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和宝光佛,加上其下的三十二佛,这样的三十五佛造形,即是《决定毗尼经》中所说的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十五佛。</p> <p class="ql-block">与正南三尊佛平行,环塔瓶一圈是浮雕立身八大菩萨。由左向右依次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清静化城塔就图像主题而言,是以三十五忏悔佛加八大菩萨为主,这与乾隆裕陵地宫主题相差无几,这一细节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的无限恩宠。</p> <p class="ql-block">塔瓶之上是塔刹部分,为圆形十三相轮造形,意为法轮,底大上小,层层上拱,直冲塔顶。塔顶以溜金铜顶莲花装饰,其上有上小下大的两颗含苞待放的花苞,称为“宝莲”。东西两侧饰有莲叶垂带,象征着佛法清净无染。</p> <p class="ql-block">宝塔的前端两侧各设一尊“朝天吼”,是为护塔神兽。</p> <p class="ql-block">宝塔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座四柱三楼的仿木牌楼,通体为汉白玉雕成。楼额、楼柱均雕有藏文经咒和龙凤呈祥、缠枝八宝的图案,在两座牌楼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四幅楹联,牌楼阴阳两面匾额即为楹联的横批“慧因宗上”、“妙谛真空”、“圆觉光音”、“华严海会”。</p> <p class="ql-block">清静化城塔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西边的碑亭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亭碑上刻有一棵大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椿树上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得《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图文均出自乾隆御笔,也称此碑为《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p><p class="ql-block">东边的碑亭内矗立着《清静化城塔记》碑,此碑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静化城塔建成时御书。</p> <p class="ql-block">由清静化城塔和牌楼、碑亭等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被称为清静化城塔院,2001年6月25日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建筑的精妙有着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价值。难怪有“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的说法(东黄寺在上篇已做了简单介绍)。</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最后一座大殿是“慧香阁”,又称“后罩楼”,也是西黄寺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出资在原台基上建成一栋单层仿古建筑。2007年9月至2008年复建慧香阁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两层建筑,共计五十间。</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一层为“藏经殿”,二层为“光明殿”是班禅大师行宫(不对外开放)。楼前栽有10棵柿子树,据说是当年六世班禅亲手种下,寓意“事事平安”,但未必可信。300年的岁月,柿子树要是活着也早已是古木苍苍,这里的柿树要真是班禅大师所栽,也会是六世班禅之后的班禅大师所为,或为后人补栽。</p> <p class="ql-block">藏经殿里主位供奉着主掌智慧的“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右手持斩断一切烦恼丝的宝剑,左手莲花指,表示一心求知,一心向佛。</p> <p class="ql-block">殿内橱柜中存放着无数的经卷和经文。使人不免联想到藏传佛教的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一层的藏经殿,除了藏存着大量经卷、经书外,在其主殿旁和配殿还设有“清净化城塔专题展”,“六世班禅展”,“凉州会谈专题展”,“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展”等等专题展。所以西黄寺也挂着“西黄寺博物馆”的牌子,在这里可以了解不少有关藏传佛教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起源和各教派的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汉藏历史文化的交融,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在“凉州会谈”展厅,这里介绍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1247年,代表西藏地方的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和代表蒙古汗庭的蒙古皇子额沁阔端,在今天甘肃省武威市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议。</p> <p class="ql-block">凉州会谈发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宣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元朝(当时蒙古汗庭)的一个行政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西藏成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佐证。</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学衔制度展室”,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藏传佛教学衔制度的由来与依据。</p><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在此前因灭佛运动,藏传佛教曾中断了一百多年)即藏传佛教后一阶段,随着印度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传法,以讲、辩、著为主,结合学修而创建了学经制度。其所著《菩提道灯论》,为藏传佛教学修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其实现延续发展的基本制度。</p> <p class="ql-block">历史走到了今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藏传佛教界人士要求建立权威的学位授予制度的愿望十分迫切。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结合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决定建立新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2004年7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出台《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办法(试行)》,2015年4月又颁布了《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办法(试行)》,形成了藏传佛教教育和学衔授予的一整套制度。</p> <p class="ql-block">由此明确了藏传佛教学衔,分“禅然巴”初级学衔(相当于学士),“智然巴”中级学衔(相当于硕士),“拓然巴”高级学衔(相当于博士)。禅然巴和智然巴由省(区)级佛学院授予,拓然巴由高级佛学院授予。以寺庙学经班、省(区)佛学院、高级佛学院构成的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制度体系正式确立。图片中展示的藏青川各地寺庙中设立的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辩经”不是像想象的那样正襟危坐的学术交流和辩论。你看看这些辩经场面是多么活跃。这样产生的高僧可能更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是一个集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等为一身的场所,这里蕴含的知识太多了。有人说:在清代北京有三座最古老的寺庙,号称京城三寺:“东华门的普胜寺”,“北海的永安寺”,还有就是城北的“西黄寺”。有机会你真应该来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