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2020年4月22日到如今,世界地球日已连续三年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围绕展开相关话题。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活⽔平的不断提⾼,⼈们对能源开发的需求⽇益增长,由此也不断引发出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碳能源的濒临枯竭。正因为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忽视和漠然,所以自然界才对人类行为进行批判的警示,使人们开始面临天灾人祸,譬如地震、疫情以及生态平衡破坏而产生的人类免疫机制的下降等自然现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人类的角度看,我们是最顶级的物种,但在大自然的角度来看,众生都是平等的。同样,从人类的视角将病毒称之为恶魔;可站在大自然的视角,这些病毒存在的意义或许是用来修复和平衡地球生态环境的。 现如今,人们不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也在不断减少,对于某一特定时间让某些新型病毒阴差阳错的出现,换个角度理解,这会不会是大自然为了修复生态平衡而“故意”放出来的呢? 不得不思虑,这值得所有人深思,同时,这也意味着人们真正要做得,还是需要寻找一条人类和自然界真正的和谐相处之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界地球日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所存在的设立意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保问题的意识,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来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其次,则是打造生态体系、谋划产业升级,为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所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这样才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河北的塞罕坝到山西的右玉,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柯柯牙,一片片绿色延伸扩展,一座座村庄面貌一新,从始至终,我国逐步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这无疑不是标注着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坚实步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从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曾强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然而,近几年一系列的数字却警示着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有研究显示,按目前的速度,全球平均气温将在2040年左右,甚至更早会上升1.5摄氏度;自然界780万个物种中,约有100万个正面临灭绝;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约有1/3的河流严重污染……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更警示着我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就连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初期的代表作《环湖崩溃》一书中,也曾预言过人与自然未来的和谐关系。曾被作家汪曾祺称为“一部震撼人心的罕见杰作”,亦被台湾评论界誉为“华语世界一流精品”的《环湖崩溃》,其作者杨志军以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环湖崩溃”的现代寓言,振聋发聩又发人深省。《环湖崩溃》不仅以青海湖为依托,充满了对青藏高原自然生态走向失衡和衰退的忧虑,而且它还预言了草场的沙化、河流的干涸、湖水的下降、动物的减少,不幸的是,它的预言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全部变成了现实,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警醒着人们要千倍万倍地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可以说,这部展示荒原人性及人与自然的作品既是寓言,也是预言。</p> <p class="ql-block">相信看过杨志军小说的读者,便可以从他和他的作品中看到一种悲悯之心以及一种对自我的反思——从1987年1月发表的《环湖崩溃》,到《大悲原》,再到《藏獒系列小说》,再到2021年5月新出版的《最后的农民工》,莫不如是。杨志军写荒原、写藏地、写大海,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的迸发,无一不是带着满满的感恩和诚恳。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杨志军在写第一部中篇小说《大湖断裂》时,仅通过农民遇险以及贫困的原因和做“人”的准则,便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悲悯之情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苦难的生活、不可测知的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等等。从此之后,杨志军便从未放弃过对它们的思考,也常常用这种思考来审视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同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不仅如此,由编剧郭靖宇、杨勇等人根据历史上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真实事迹原创剧本改编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也得到了官方深刻的、高度的赞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塞罕坝的建设者们,不畏严寒,不惧艰险,抛青春洒热血,终将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他们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都是所有塞罕坝人乃至整个中国发展建设继承者应该传承的塞罕坝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右玉干部群众70多年的不懈奋战中,“一棒接一棒”,勠力同心,书写了化荒漠为绿洲的传奇。 “右玉精神”的深厚价值意蕴,已不仅是一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绿化史,更是一部遵循党的宗旨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带领人民群众艰苦拼搏中求发展、谋幸福的奋斗史、创业史。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右玉精神”不仅仅属于右玉,它已成为新时代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所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如今“两山理论”也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因此,在响应国情之下,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更是将环保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现的淋漓尽致。从首次全部场馆使用100%绿色电能、首次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首次实现场馆热能再利用、首次完成“水冰转换”的“双奥场馆”建设等等,可以说,冬奥会不仅秉持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而且还将绿色意蕴赋予冰雪盛会,将生态保护与体育赛事相融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是引导全民践行绿色低碳行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纷呈的现实印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2022年4月22日,也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谨以此文呼吁大家珍爱地球,实际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让听惯了城市喧嚣的我们,一同守护生命在自然中熠熠生辉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