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五小,研修别样浓——主题研修“一探一得”活动

邹智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小学高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相聚在这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学“殿堂”里,根据大家的探索课,开展了“一探一得”的活动,一起分享、一起交流、一起探讨……这样的主题研修,总会让人感觉格外充实。在这里,有收获,有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锥的体积》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董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学期,我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第二次探索课我选择的是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圆锥的体积》这一课,这节课我预计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我的预期目标,在上这节课前,我上网搜索了这节课的视频,发现了大多数的老师都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形式,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小组合作环节,我发现只有学生参与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得到体现,小组合作才能有意义。我还查阅了很多书籍,其中《如何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探究意识谈到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p><p class="ql-block">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足之处:在小组展示环节,没有请有创新精神的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学具的选择上可以给孩子多准备工具。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水盆换作小水桶,这样方便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环节,也会给同学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更多的合作方法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排水法求体积》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照艳</p><p class="ql-block"> 我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第一次探索课我选择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课,预计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根据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我有了以下收获。</p><p class="ql-block"> 1、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具有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性,是其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把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明白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2、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小学高段数学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3、在教学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在突破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体积这一环节时,我采用的是课件演示,这样学生直观发现水上升了的那部分体积是可以求出的,求出了上升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一环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深刻反思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对学生说清思路、说出想法的引导还是不够到位,也可以反馈出学生的空间想象薄弱。简洁流畅的数学语言表达是数学思维的体现,让小学生数学思维可视化,需要重视和引导学生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p><p class="ql-block"> 本次探索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收获很大,我在不断前行中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在教孩子们的同时,我自己认识到:认真读教材、继续更新观念,脚踏实地搞好研修,提高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察物体》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洪顺</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是《观察物体》。本单元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p><p class="ql-block"> 而我本学期的个人研修主题: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研究。因此我把《观察物体》这节课作为我的第一次自主探索课,本节课我预解决的问题是: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呈现这节课的教学,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其中百度文库中《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我预设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总结法,材料准备式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通过孩子事先准备材料,让每个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让孩子亲身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我结合本班学情后,发现原本的预设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因为学生自身空间透视,及空间观念发展的不同,而导致本节课的思绪过于分散,甚至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反复斟酌与改进,我决定“导学单”落实预习法,通过“导学单”的指引,采用小组合作,通过组内学生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认识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因为本节课涉及到了透视,部分学生出现了问题,学生通过平面图来判断几何的摆放时,不能准确的确定相应的立体图形,甚至在摆一摆时缺少头绪。学生对拼搭活动积极性高,但对画平面图形较为吃力。</p><p class="ql-block"> 总体说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摆化。也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摆法的确定性。学生在用小正方体摆几何体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活动经验,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柱的表面积》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洪姬</p><p class="ql-block"> 这学期,我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能力的策略研究。第一次探索课我选择的是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这节课我预计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探索中,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p><p class="ql-block"> 1、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p><p class="ql-block"> 2、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与同学对比,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圆柱的特征。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p><p class="ql-block"> 3、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轻松,此时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以往的课堂上,我仅满足于把学生“教会”,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上学生厌烦,老师急躁,都苦不堪言。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今后我会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为我贯穿课堂始终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智力成果带来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柱的体积》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殿琴</p><p class="ql-block"> 我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研究,这节课我的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公式总结的应用能力,我的探索课是《圆柱的体积》,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收获:</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上课时我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同事评课反映,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我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操作,通过观察、交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我深知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从成功中找不足。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 首先,交流预习作业。在预习作业里我在备课时就设制了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个知识点是对旧知的回顾,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另一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回答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与这节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上都是能找到答案的。在对预习作业交流时我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和准确的回答,这为新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起了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地、更深入地探索新知削弱了阻力,减轻了负担。</p><p class="ql-block"> 其次,交流猜想和探索如何验证。我利用课件把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图形和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在对如何验证让学生作为重点交流。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点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可以转化长方体;第二点把圆柱的底面经过圆心16等份 ,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和课堂开始阶段预习作业的交流,学生对如何验证的思维已经初步形成。让学生再次交流和汇报,我发现学生都了解和掌握。此时我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利用教具说出操作方法,并进行操作,让全班同学观察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发现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p><p class="ql-block"> 再次,课件展示、构建新知。让学生观看课件:课件2是把刚才实际操作的过程再次演示和呈现,课件3和课件4是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长方体。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形状就有什么变化?学生明确回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我把圆柱体和转化后的长方体图象同时显示出来,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此时还提出了转化后的长方体底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这在教材和参考教案都没有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勇于回答,学生回答错了,我既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急不可耐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想,后来还是有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来了。我想如果不给学生思考的时机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与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所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分为猜想、操作、发现、结论四个阶段,学生经历这些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了转化的作用和价值,弄懂得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最后,分层练习,发散思维。在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成果之后,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分层练习,我安排了三道练习题。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在练习时我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练习情况,对出现的错误解答方法我不回避,在展示学生练习时既展示成功的也展示错误的。学生练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在讨论和评讲练习时是很好的资源,要充分的利用。</p><p class="ql-block">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良性互动还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作业习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节课,我思量交流预习作业能不能与全课的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在我校已经试验一个月了,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鸽巢问题》一探一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邹智超</p><p class="ql-block"> 数学广角的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p><p class="ql-block"> 我本学期的个人研修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算理的策略研究。因此我把《鸽巢问题》作为我的探索课,本节课我预计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能理解和归纳算理,进而运用与实际当中。为了呈现更好的教学,我查阅了《小学数学如何正确理解算理》《如何提高算理的运用》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等书籍,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表演魔术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在上课开始我就说: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还剩 52 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想参与这个游戏的请举手。同学们踊跃参加,然后叫举手的两组同学上台抽牌。同学们发现抽的牌中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接着引出了课题。相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本书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得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间的指向性,目的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小学高年级数学教研,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点燃着我们的教育热情!</p>

学生

圆柱

数学

体积

这节

教学

探究

长方体

探索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