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年的回忆(一)

滨海8496381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作者:方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载:铁力人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制作:滨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铁力独立二团知青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上山下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说明:转载目的为了传播铁力独立二团知青的故事,向作者表示感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 方建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四连杭州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十年回忆(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离开北大荒已有十五的年头了,可过去的那段经历却永远也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六年,我初中毕业,正赶上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下乡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从此全国百万全年纷纷奔赴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杭州城内,在第二中学造反派组织“红旗”关于“知识青年百分之百下农村”的革命口号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进入了支农大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那渗透了酸甜苦辣的漫长的人生之路,就从此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九六九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月二十日---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昨天夜晚.母亲在我的那件内衣里缝上了二十元钱,还用一张红纸包了点地上的泥土,给我塞进棉衣的口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早晨.我要离开家门了.母亲拉着我,脸上挂满了心酸的泪水.弟弟呆呆地望着我,妹妹被邻居们扯拉着在放声大哭.记得有人问过我,你怎么选择这条路?也有人问过我母亲,你怎么忍心割爱让你儿子走?是呀!谁不想离家近点,谁不想把子女永久地留在身边.我为这事苦苦思索过多少回.母亲为这事走亲访友问过多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选择了这条路----去北大荒.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这是唯一的拿工资的地方,又是国营的,是部队,去当响当当的兵团战士. 这是人生的新开端,是新命运的始发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学校通往延安路的那条“百井坊”小巷子上。母亲和我弟弟在为我默默送行。接送我们的一辆大客车停在大马路的对面。走在前面的我,在小巷与马路的三岔口停住了脚步,转过身去对着母亲说了一句强挤出口的告别话:“妈妈,我走了。你要多多保重。然后恍恍惚惚的上了客车。当我再一次回过头去,透过车窗看看我的母亲时,天那!我的母亲已瘫倒在延安大马路的中央。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此情此景,我的心已破碎,止不住的泪水扑簌直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客车顺着白堤,穿过西湖,绕道来到了钱塘江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铁轨上卧着一列火车,绿色的车厢上挂着大幅标语:“热烈欢送首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战士!”远处高音喇叭播放着雄壮的乐曲,宣传车上红旗招展。临时广场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古老,冷落的闸口火车站,今天投入了新时代革命的怀抱,变的热闹非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伸手从&lt;为人民服务&gt;胸章下的衣兜里掏出“光荣证”,记下了上面的号码---七车厢三十五号。找到了我的临时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针即将指向十点,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我紧倚者列车的窗口,望着窗外默然的人群。忽然,我仿佛头晕。不!是人群在移动,列车稳稳地启动了。此刻,车厢内外,哭声连天,多少人在大声呼喊着自己的父母亲人,多少人举着双手嚎啕着在向列车追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向着北方,把杭州远远地远远地甩在了它的身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月二十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满载学生的专列呼啸着向北奔驰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昨天,是离别的悲伤,使得车厢内格外的宁静。今天,这儿的气氛已经活跃多了。车厢内,有下棋的,有打牌的,有高声说笑的,有窃窃私语的,还有弹琴的,嬉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们第七车厢里,除了杭大附中的学生外,就是我们延安中学的三十一名青年。虽然,我们是来自年级不同的二十一个班,许多人相互还不曾相识,但是,是这共同的革命命运已把我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紧挨我坐着的是初二年级的朱怀苏,他个儿不高,腮帮子上长满了胡子。这人是在我们对面对坐的六个人中最能说话的(当时我是这么想)。在他那口中天南海北的新鲜事儿滔滔不绝,说来劲了他还站起来,比比划划的打上几个手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咯噔”一下便慢慢地停了下来。这象是临时停车,窗外看不见站台,只见一片荒丘。在正对我们窗户的小土丘上,站着一位背着枪的年轻军人。我身边那小朱把身子探出窗外,调皮地对那军人喊;“解放军叔叔”并随手从小桌子上拿起了一只被风吹的棒硬的面包扔了过去。小朱的行为显然很不礼貌,我心里略有反感,但没好意思说。然后,车厢内却出现了一位姑娘的尖尖的指责声:“你为什么这样不懂礼貌?”她稍一停顿,又接着说:“浪费粮食也不觉得可耻。”我自然地把目光移向了这为姑娘。她个子不高,穿着件紫红色的上衣。梳两根辫子,一根在后,一根搭在胸前。看她脸上雅气未尽,但说话神气非常认真和严肃。我觉得她说的对,但又感到这姑娘太一本正经了点。那姑娘说完了一甩头往车厢后走了。我不由的站起身子往后瞧了瞧,见那姑娘已坐在离我们隔开一个窗口的右边座位上了。她是我们学校的“我肯定”。她是团员,或者是班干部。我这样想。并向她投去钦佩的目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月二十三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列车悄悄进了黑龙江境地,黑油油的土地,没有化尽的点点白雪。神秘的“北大荒”已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九点,列车到了目的地---黑龙江省铁力县。窗外不见月光,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都穿上了棉大衣,争先恐后地上了站台,又肩挨着肩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北大荒的天气真够冷的 ,冻得我直打哆嗦。借着远处的一盏灯光,我看到在我们这里摇摇摆摆的人头中间灌满了热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被带到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会场里。那是铁力县林业局俱乐部。我坐在楼上一个中间的位置。环顾整个会场,场内除了台上垂挂着的那块紫红色幕布还能给人一点安静外,一切让你心烦。叫声,骂声,翻动座椅声,乱哄哄的连成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把身子靠在座椅背上,刚想闭上眼养养神,忽然铃声响了,过了一会儿,台上那块幕布缓缓朝两边展开。我看见,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男子正步走到台的中间,他行了个军礼,然后就对着话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二团文艺宣传队,现在开始演出”。铿锵的声音驱散了场内的嘈杂声,我那疲倦的身体似乎又打起了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热烈欢迎!热烈欢迎......”台上身穿绿军装,带着红袖章的青年男女.一边用力挥动红绸,一边有节奏地高声喊着,把舞台上的地板踩的咚咚直响.节目一个接一个.高昂的乐曲声震耳欲聋.我终于困了,半躺在座椅上渐渐地睡了过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月二十四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阵寒意将我催醒,问了带表的,方知时钟才刚刚超过三点。会场东边墙顶上的窗户,已经透过了金黄色的太阳光,台上,银幕映着影片《钢琴伴唱红灯记》。我顾自裹了裹棉大衣,重新又闭上眼睛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我第二次醒来。已是清晨五点多了。这里为我们准备好了早餐。那是一筐筐的大饼。“每个人两个。不要多拿”有人用普通话高嚷着。这大饼是用面粉制成的,象碗口那么大。圆圆的,咬上去很硬,略带点甜味。有人当场叫它“铁饼”。这名取得真可谓恰到好处,一是因为它硬,二是因为它产在这铁力县。瞧!有的人干脆把它甩上了天,从楼上到楼下,一时间“铁饼”漫天飞舞,好不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人说,生产建设兵团离铁力县有好几里地。我们千把号人在俱乐部门口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沿着县城往北伸出的一条黄泥路,向兵团驻地开拔了。这天真够冷的,与杭州简直不能比,路上的水函还结着冰。脚踩上去嘎巴嘎巴响,冷的这劲儿简直象杭州的三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驻在黄泥路北端的黄土岗上。这是一个有几百平方大的操场,四周是看上去已多年失修的瓦房,房子跟前有不少光秃秃的树,北面那座瓦房的砖墙上,刷着八个醒目的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操场中央堆满了随车而来的行李物品,周围站着我们这些曾经(也可以说现在)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年轻人。他是十二中的,他们是浙大附中的,还有他们。同一个学校的学生自然地凑在了一起。所有人都在观望着,等待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操场的北面放着一张写字台,独立二团的团长双手撑着桌面正在讲话:“北大荒需要你们,建设兵团需要你们,囤垦戍边,反帝反修需要你们......。你们是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不远万里来到兵团的,虽然这里的条件没有你们大城市好,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听毛主席的话,排除一切困难,在兵团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茁壮地成长。这位团长的话,听来动人,但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俗套”了。因为这些话我们听了多了,自己也曾讲过,写过,甚至有的人还用自己的血写过。使我们感到新鲜的倒是团长的另一翻话:“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有朝气,你们要把精力放在工作学习上,不要搞小资产阶级那一套。我告诉你们,我们这里不准搞对象。”讲这最后一句话,团长的嗓门还拉得特别响。这话大家听了都笑了,尤其那些姑娘们推拉着,笑的没完没了。显然,谁也不会把这位团长的话往心里去。我想,这儿大多数人可能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就是有也不会听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操场边上陆续停了不少卡车和拖拉机,听说是各连队来接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点钟,分配开始了。这分配太不讲道理了。当初,杭州各学校领导和负责到杭州接人的兵团代表都说得好好的,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将分配在同一个连队,可到了这竟变了卦,就我们学校来说,来的三十一个人竟分了近十个连队。有的人大声责问:你们为什么要骗我们,有的人在疾呼:我们上当啦!还有的人互相叮咛着:大家都别走,看他们怎么样。我惘然地站着,后觉得,人到了这还不得由他们安排。 我分在四连,接我们的是一辆绿色的拖拉机。停在操场的西北角上。我在行李堆中找到了我的一个包裹和一只箱子,便向拖拉机走去。拖斗上已先上去了两三个人,我怕坐错车,先问一下,然后踩着拖车的车轮子爬了上了车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操场上仍吵吵嚷嚷,但我们这拖斗上还是上了不少人,在他们中间,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个姑娘,那个曾经在火车上指责小朱的那个同校同学了。此刻,我觉得心里获得了不少安慰。也许是因为听人说四连在独立二团十几个连队中是条件最好的,也许是因为有了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生第一次坐拖拉机,拖斗左右不停的摇摆,象要翻个儿似的,我的心里呯呯直跳,那些姑娘们常害怕得尖叫起来。拖拉机在原野上奔驰,后面卷起了一娄长长的尘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足足坐了一个来小时的车,终于到了四连。这象是南方的一个村庄,但又不像南方的村庄那样具有浓浓的乡情味儿。看上去色彩十分单调,除了两栋平瓦房外,尽是些破破烂烂的土房子,还有这里的人,黑衣服,黑裤子,在我们眼里,有的简直就象要饭的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了车,我和小朱(小朱也分在四连),还有二个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被一个又黑又矮本地人(后来才知道是佳木斯来的知青)领到了一间用木头垒成的破屋子里。里面黑糊湖的,什么也看不见,往里走,见靠南边有一扇窗,透进一点光亮,我看见窗框下是一张三面靠墙的大床,(其实是大炕),上面铺着一张象是盖房子用的芦苇席子。矮个子青年右手往那边指了指,对着我们四人说:“你们就这儿安家吧。”安家?天那!这那是安家的地方啊!我们四个人垂着双臂上挂着的行李,一个个呆若木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连队为我们安排的午餐。 是大米小米合在一起的“二米饭”,加一碗清白的豆腐汤。这是头一顿饭,大家心里都窝着一肚子的火,那有心思吃饭,加上这二米饭糙呼呼的,很难下口,大都扒几口就算了,有的人干脆连碗带饭的一块扔进了草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没有电灯,本地人给我们送来了二根洋蜡烛,还有一合火柴。微弱的烛光一跳跳的,照着四张懊丧的脸,谁也不作声,只是你一口我一口的叹着大气。在回忆?在向往?不,在后悔、是绝望、是难受啊!当初,到杭州来的兵团代表是怎么说的?什么整齐的营房啊,部队编制啊,穿军装啊,这不都是骗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很深了,忽然从门外闯进一位同伴,大声对我们说:“团部闹得很凶。大家都在要求把户口签回去。”回去?我猛的从炕上蹦起来,其他三个同伴也跟我一样。是啊!我们是上当受骗的,有道理我们为何不去讲呢?顿时,我的心里燃起一团火,一团希望的火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三两两的青年人从破屋子里钻了出来,在漆黑的夜色中,又三五成群的拥向通往团部的那一条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方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2010-3-19 17:33:0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回忆录是我95年因空闲而写的,并非当年日记,所以难免时间上会有些差异。但是!我记下的每一笔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现在打开来看,彷佛又显现当年青春的脸庞,笑着、挂着泪水....永生难忘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以上文字转载方建生发在“铁力人网”上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4月20日制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