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我在书柜整理物品时,发现几封盖了邮戳的信件。打开大概看了一下,原来是12年前的家信。当时女儿在天津当兵,部队规定:新兵三个月期间,禁止使用手机。基于相思之情、了解信息、掌握情况,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采取过去常用的手写家信办法,来应付一下。由于,多年不写信,考虑不周、字迹潦草、丢三落四,还易忘字,且带有错别字。先打草稿后然后眷写,最终把满意的信装入信封,随后贴上邮票邮寄出去。那段日子,每半月一封,一去二来,女儿也照搬我的办法写回信,通过“鸿雁”传递,建立交流的“纽带”,架起沟通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一封手写信,写信人的情感和情绪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当收信人打开信封,摩挲着纸页,阅读那些闪跃在纸上的文字,这种体验感非网络社交媒体上打字聊可比。小时候常看见父亲在灯下写家信,一写就是好几张,家长里短、表达思念成为常态,由表及里深知其重要性,久而久之了解到信件的格式、规矩、要求。后来,父亲考虑到自己字体“不成体统”难辩认,为了锻炼我写字,就把写给亲友的信原稿,一骨脑全交给我,叫我用信纸重抄一遍,要求字迹工整、规范有序。不知不觉,这一写快十年,到了我快工作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不久,我开始慢慢地向报社投稿,经常在单位向熟人要稿纸和信封。先要找题材、找内容,然后挥笔撰写,一切都得按照老规矩来,打草稿、修改、抄写一气呵成,最后将其装在信封里,贴上邮票再邮寄出去。一次在阅读《山西青年》月刊杂志时,看到文中一则征文启事“团旗到底能飘多久?”后,产生灵感和冲动,所写的《团干要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一文被登载,在我们单位引起轰动和反响,并组织学习和讨论。</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写作欲望更加强烈,一发不可收拾,不辞辛苦在业余时间勤于写作,往返于居室、邮局之间,四十余年来在报社老师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写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取得一些成绩。</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我开始用电子邮箱投稿,渐渐地不再手写稿件,与友人也不再通信,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手机。偶儿看到友人来信,或在传达室见到其它人的信件,我竟然有点恍惚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看到信封、看到邮票,我凝视良久,回味过往写信感觉和写作历程,不禁有感而发,如有可能,以后继续写信给一些人,留在纸上的文字,捧在手里,份量厚重,见信如晤,纸短情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