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 苏皖边区政府(1945.11—1947.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统一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个解放区的行政领导,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45年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市(今淮阴市)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区政府的工作机构为:秘书处,财政、民政、教育、建设四厅,卫生处、交通总局、高等法院、公安总局以及隶属财政厅的两淮盐务管理局、边区贸易管理局、粮赋局、华中银行及审计室,隶属建设厅的工业局等单位。当时边区政府建立八个行政区(其中江苏六个,安徽二个),73个县、市,其中江苏51个县、市</p> <p class="ql-block">4.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1945.12—1947.11)</p><p class="ql-block">下辖灌云、沭阳、东海、泗沭、淮阴、涟水、宿迁、宿北、潼阳九个县政府</p> <p class="ql-block">一、潼阳县政府第一次成立的历史原因: </p><p class="ql-block"> 1、全国抗战形势的需要</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伴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展开,在全国各地相继创建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就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2、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3、沭阳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当时沭阳城被日伪占领,全县地区被分割,1940年秋,为了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便于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淮海区委决定在潼阳县的西北以阴平为中心,成立名曰“沭宿海联防办事处”的领导机构,下设科局,实际上相等于县一级的政府机关。1942年6月,淮海行政公署决定将沭宿海联防办事处改为潼阳县府政,其辖区仍旧,这是潼阳县作为抗日民主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来了。伴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展开,在全国各地相继创建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政府作为抗日民主政权就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二、潼阳镇政府第一次撤销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上级决定东海、潼阳两县,合并为东海县,潼阳县治撤销,这是潼阳县第一次撤销。新合并的东海县,人事方面以潼阳县的老班底为主,县长江剑农,秘书夏斩甶 ,行政科长袁侠民,文教科长李仲祥(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副科长吕振铎,建设科长王树乔,公安局长赵惠。县委书记万众一,县警卫团团长王通吾。合并后的东海县政府住地仍在阴平东的山羊庄一带村落。</p> <p class="ql-block">三、潼阳镇政府第二次成立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945 年“8·15”,日本天皇向日本民众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革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潼阳县位于陇海县以南,且占据沭新公路,军事价值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了新的斗争需要,苏北区党委和行署于10月10日下令恢复潼阳县治,这是潼阳县的第二次建立。</p> <p class="ql-block">四、潼阳镇政府第二次撤销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苏北全部解放。上级决定调整县治。5月份下令撤销潼阳县,这是第二次撤销。</p><p class="ql-block">这次潼阳县撤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将沭阳区域作重新调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上来。淮阴地区调整行政区域,撤销潼阳县,沭阳县的区乡又进行了一次调整,将原潼阳,泗沭县和东海、宿迁一部分乡如阴平、茆圩、庙头,刘集,颜集、悦来、桑墟、湖东、安峰、瓦基、上房等区划归沭阳县建制。沭阳全县共25个区,近200个乡。不但是淮阴地区的中心,也是该地区人口、土地最多的一个县。沭阳县系革命的老区,在战争年代人力(特别是青壮年)、物力、财力均消耗和损失很大。当时县委认识到:紧迫的任务是医治战争的创伤,搞好生产、锄奸,稳定社会秩序,让群众休养生息,准备建设新沭阳。</p> <p class="ql-block">潼阳县政府</p>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18日,中共沭宿海县委、沭宿海联防办事处成立。章维仁任县委书记,江剑农任办事处主任,县委下设组织、宣传、军事、保卫等部。李坚任组织部部长,李铁民任宣传部部长,王通吾任军事部部长,王亚东兼保卫部部长。办事处下设民政科、保安科、粮食管理处、财经科、民运工作总队、税务局、文教科等。刘锡九任秘书,章光亚任民政科科长,阎斌(阎四元)任保安科科长,周镜涵任粮食管理科科长,徐成任财经科科长,赵惠任民运工作总队队长,王树滋任税务局局长,</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抗日民主新政权。当时沭阳城被日伪占领,全县地区被分割。为了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在潼阳县的西北以阴平为中心,成立名曰“沭宿海联防办事处”的领导机构,下设科局,实际上相等于县一级的政府机关。其管辖范围是旧沭阳县的第二、三、四3个区的全部和第一区的个别乡保。这块地方,西起新安镇(今新沂)。东面的老沭河,南下、东去、北上,经舒窑、悦来集、扎下、龙庙、华冲至桑墟东北角的老河道,另外还有后沭河以东华冲南北原属第四区的部分乡保。这是当时辖区西南东三面的边界;北界西起新安镇的老沭河,向东经黑石埠、茆圩北面,沿安峰山南侧直达桑墟以北、青伊街以南的界河埃,也就是原沭海两县的旧分界线。其中在陇海铁路两侧还包括原属第三区建陵乡、崇德乡的部分村落,西北邻山东郯城县。当时所辖区域仍按旧的区划,沿用旧的保甲制度,以后逐次改组划区、划乡,过渡到新的村组制度。在这块 1000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平原上,养育着30 万勤劳勇敢的抗日军民。</p><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淮海行政公署决定将沭宿海联防办事处改为潼阳县府政,其辖区仍旧,这是潼阳县的第一次建立。以原办事处主任江剑农为县长,其余人员照旧供职,秘书李坚,行政科长夏斩甶,司法科长袁侠民,财经科长徐成,文教科长程剑鸣,粮食科长周镜涵,税务科长王树滋,公安局长赵惠(王茂前)。县府的经常住地仍为阴平东面的陈窑庄、后河头等处当时县委领导机构相应成立,仍是第三中心县委兼理,书记章维仁。以后成立潼阳县委,胡叔度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43年秋,黄泥河以东的沙河、沭河两区划给东海县作为根据地,以便向东北方面老东海县属的伪化区开疆拓土。</p><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上级决定东海、潼阳两县,合并为东海县,潼阳县治撤销,这是潼阳县第一次撤销。新合并的东海县,人事方面以潼阳县的老班底为主,县长江剑农,秘书夏斩甶 ,行政科长袁侠民,文教科长李仲祥(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副科长吕振铎,建设科长王树乔,公安局长赵惠。县委书记万众一,县警卫团团长王通吾。合并后的东海县政府住地仍在阴平东的山羊庄一带村落。</p><p class="ql-block">合并后的东海县。东北地区鞭长莫及,为加强新海连方面对敌斗争的需要,县以下成立东北工委和东北办事处于湖东口,以叶志俊为书记,顾东山为主任。</p><p class="ql-block">1945 年“8·15”,日本天皇向日本民众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了新的需要,苏北区党委和行署于10月10日下令恢复潼阳县治,</p><p class="ql-block">这是潼阳县的第二次建立。第二次建立的潼阳县,划人原属东海县西部的虞溪、塔山、宋山东至沙河、安峰等15个区又为潼阳辖区,任命王通吾为县长,李铁民为县委书记。原东海县政府改为潼阳县政府,住地不动,人员基本仍旧。秘书何光启(后科长科为袁侠民),行政科长章光亚,司法科长丁久年,文教科长吴立(王予(后为苗实亭),财粮科长黄蓝田(后为王慕公安局长周等杰。东海分治后的东海县刘锡九任县长,宋云龙任县委书记。以东北办事处为基础在湖东口组成新的东海县政府。</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建立的潼阳县,其范围西起新安镇的老沭河,东达沭赣公路。在分水沙河的新河至庙头一段以东以南地区,划给了沭阳县管辖。南起颜集东西的老沭河下接分水沙河,北抵新海公路以北。因此,东北面旧属东海县境的阿湖、城头、房山等重要集镇等地,也划入潼阳辖区。原属沭阳县后沭河沿岸的华冲、万匹、桑墟等地划人了东海县。另外,东海县还划入了旧属沭阳第五区的韩山、吴集等地,第十区的万山、丁庄、殷口等一些乡村。</p><p class="ql-block">潼阳和东海当年的地理位置是:第一次建立的潼阳与东海是一南一北,潼阳辖旧沭地,东海辖旧海地;第二次建立的与前不相同,一西一东,旧属两县土地相互占有,都是南邻沭阳县,北到铁路两侧。东陇海铁路本属江苏境内,因战时</p><p class="ql-block">为日伪占领,是苏鲁地区的分界线,两侧归属尚不明显。不久铁路解放,东起白塔埠西至八义集为解放军控制。上级决定铁路归山东管辖。因此,在潼阳西北一隅旧为第三区的建陵乡、崇件投隆德乡的铁路两边地方,里人不愿归鲁,曾推代表申述缘由,上书潼阳政府要求保持旧治。</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沭城为蒋军占领时,敌控制沭新公路,潼阳县被分割为二。为适应特殊形势之需要,县委分成潼南工委和潼北工委,以县长王通吾、书记李铁民分任领导活动在南北两个地区。安峰山事件后不久,潼北工委及辖区安峰、茆圩、沙河等地并人东海县、此后基本上以黄泥河为渣海两县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苏北全部解放。上级决定调整县治。5月份下令撤销潼阳县,这是第二次撤销。潼阳西部地区之塔山、宋山、时集、高流、黑熄与宿北县合并成立新安县(后改为新沂县);东部的颜集、阴平、茆圩等区划归沭阳县。县机关部分领导人外调、机动,支援新区。有个别县委委员参加沭阳县领导,其余大部分人员到新安县工作。东海县也同时撤销,部分地区划入灌云县,其他全部并入沭阳县</p><p class="ql-block">当时,山东尚有一个东海县,位置在陇海路两侧及其以北的旧东海县属地,县政府在石榴树地方。</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是历史上不平常的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赢得了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潼阳县的两次兴废,其始末也正是适应战争的产物,当完成它的使命之后宣告结束。前后存在10年之久的潼阳县,在历史的长河中极其短暂,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安峰山事件发生的背景 :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我党的努力,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蒋介石毫无和平诚意,大耍两面派伎俩,一面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一面却命令其军队开赴解放区。终于6月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向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7月13日,汤恩伯指挥15个旅共12万军队向苏中解放区进攻,徐州、新海连蒋军也遥相呼应,频频出犯我淮海区根据地。面对蒋军猖狂进攻,我苏皖边区军民忍无可忍,紧急动员自卫反击。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陈毅同志,根据中央“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指挥新四军健儿,先进行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敌6万,又在两淮、涟水、盐城、宿北连打5仗,再歼敌5万。在歼敌有生力量之后,我主力部队转移山东。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也随之北撤。我主力北撤后,蒋军更加嚣张,又增派大批军队向北压来。</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年处于长期战乱,本来经济不景气,加之富庶两淮运河地区是我军的主要收入来源,自从数万干部北撤之后,山东解放区的负担非常沉重,环境险恶,斗争相当艰苦,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阶段,上级为了解决北撤后华中与山东两个解放区的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并形成更大的战斗力,任命饶漱石,从延安返回山东,全面主持华东战略区的一切工作,成为华东局的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饶漱石从延安赶到临沂后,针对干部北撤这一件事情,他认为是错误的,马上着手解决华中几万北撤干部引发的问题,马上召开会议,指出这些干部必须坚持原地斗争的原则,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和扩大敌后根据地,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北撤干部加以整顿后,一律返回华中,疏散潜伏,就地坚持敌后斗争。所以,安排好队伍护送这些干部南返,随后具体任命淮海区民兵副司令罗淸渠担任负责人。为保存力量,苏皖边区六地委 研究决定,留下精干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其余不宜于和不利于坚持敌后斗争的人员北撤山东。9月下旬,“淮海区驻鲁办事处”在山东莒南县十字路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安排我淮海六分区北撤人员,由地委委员、专署公安处处长邵幼和任主任,配备电台。办事处成立后即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10日,沭阳县城失守,国民党正规军黄伯韬兵团几个师继续向北推进,进占了东海、潼阳,沭赣公路、沭新公路以及房山、桑墟、阴平等重要集镇都为敌人占领。在形势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东海、潼阳也组织大批人员北撤。东海县委书记宋运龙、县长刘锡九率县大队精干人员留下坚持原地斗争。潼阳县由于沭新公路被敌占领。被迫分成两部分,相应成立潼南、潼北两个工委。潼北工委由东海县委副书记李铁民负责,委员有舒汉润、周镜涵、邓崑山 ,他们带两个连在安峰山一带活动;潼南工委由县长王通吾负责,委员有王树乔、叶志俊、杨德明,他们带两个连主要在阴平、颜集南部一带活动。当时留下坚持敌后斗争的口号是“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由于环境险恶,斗争相当艰苦。</p><p class="ql-block">1947年初,淮海区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吴觉随陈毅过铁路到山东移交新四军后勤工作时,发现淮海区北撤工作中一些问题,主要是撤退工作慌乱,有许多应坚持原地斗争的人员也北撤了。他与地委研究后,决定在苏鲁两省边界再成立一个“淮海区驻鲁前方办事处”,来解决北撤中存在的问题。当时即委派淮海区民兵副司令罗清渠为“前办”主任(简称“前办”,邵幼和任主任的办事处相应地称为“后办”)。“前办”成立不久,就收容了淮海区各县北撤人员五六千人(包括干部、民兵、民主人士及群众),并进行初步整顿,将老弱病残及不宜坚持敌后斗争人员,护送去后方,由“后办”安排,将年轻精干人员及要求回去的群众和家属组织起来,进行南返准备。当时将淮海区九个县南返人员组成九个大队,地专机关组成一个“宣慰大队”。南返人员共3000余人,人员虽组织了起来,但由于居住地分散各处,再加上战时环境较混乱,生活困难很大,因而上下联系不紧,“前办”对各个大队的领导很不得力。</p> <p class="ql-block">王通吾生于1914年,江苏新沂人,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云台大队参谋,沭三区青救大队大队长,沭河大队大队长,潼阳县县长,淮海军分区三支队参谋长,东海县县长等职。1945年10月,任潼阳县民兵总队总队长。1946年8月兼任潼阳县大队大队长。1948年1月,兼任淮阴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兼苏北导沂司令部副司令员,苏北军区司令部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1952年9月,任扬州军分区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李铁民,1916年生,连云港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潼阳县委书记、潼北工委书记、东海县委副书记、吉林省邮电局副局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安峰山事件经过:</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底,吴觉专员在山东的移交工作结束将返回淮海区之前,给罗清渠写了封信,专派地区银行行长卢钝根送去,限令“前办”在20天至1个月内把工作结束,将能坚持敌后斗争的干部全部护送南下。</p><p class="ql-block"> 2月初,淮阴县干部队和其他县一部分干部,经“前办”同意后,先后自行组织南下。他们所走的路线基本按苏鲁交通线行进,从牛山至张谷一带过路,而后到安峰山地区分手,各奔各县。这几批少量人员南下都很顺利,但也引起了敌人的警觉。</p><p class="ql-block"> 本来敌人就知道苏鲁交通线是华中与山东联系的枢纽要道,比较注意这一地区,现见这阶段仍有大批人员往来,更视之为心腹之患,一心要寻找机会出兵破坏苏鲁交通线的重要地段安峰山一带——这给我们的过路埋下了祸机。</p><p class="ql-block"> 2月5、6日,罗清渠去山东后方到“后办”与邵幼和主任商谈下阶段工作安排,归途中去家属处耽误了几天,直到13日才回到“前办”。他在离开这8天中,发生了我新四军二纵于白塔埠歼灭叛军活捉郝鹏举的大事,敌人在陇海路的封锁线出现了一段大缺口。这本是我们过路南下的大好时机,可是由于罗清渠不在家,过路的好机会丧失了。罗清渠回来后,也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事件愈来愈紧迫了。13日傍晚,“前办”接到山东滨海军分区一信,信中告知:有华野侦察大队前往华中,你处如有南下人员可以同往。信末署名为“刘少卿”。他们以为刘是军分区司令员,又听说华野侦察大队力量很强,光机枪就有20挺。罗清渠正心情焦急,接到这信,又闻听到这方面的消息,十分高兴,当即下定决心,并办了三件事:(1)命令各县干部队当晚马上动身,随华野侦察大队过路南下;(2)召开“前办”党总支委员会追定此事;(3)委派戴英俊、陈长春、陈必选等人组织铁路南北两个联络站,负责南下联络工作。13日当夜,各县接到出发命令,都感到太突然,而且很多工作未结束。但大家还是接受了命令,拖拖拉拉出了发。14日上午,各县南下人员在大齐庄 会合,才得知护送过路武装并非华野侦察大队,而是淮南干部队,仅百人左右,只有5挺机枪。(那条子也不是刘司令写的,只是其他人的误传)淮南干部队看到淮海区南下队伍这么庞大,再三申明无力承担护送的重任。各县大队只得表示跟随其前进。晚饭后,大家一起出发,淮南干部队走在最前面开路,潼阳县第二,后边是东海、沭阳,最后是地专十大队(包括灌云县几十人,总联会十几人,五分区八九人),其他大队都未赶到。那天夜里很黑,天上又下大雪,道路泥泞,再加上南下人员中妇女、小孩不少,还有驴车等笨重的运输工具,所以刚走几里路,掉队者就大批出现。淮南干部队百把人都很精干,上路后早已匆匆南去,后面各县都赶不上。最后只好全部回来,集结于苘庄湖一带,这次过路未成功。</p><p class="ql-block">14日白天,“前办”接到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2月9日发出的一封信,信中云:“……军部和华东局要我通知你们,由于敌之前进,五六分区皆较空,你们两部分不能够再在野战军之后向北转移,应即行迅速利用目前情况,特别是郝鹏举部已为我歼灭,郝已被俘,在白塔埠方向已有一缺口,即行分批南移,即被厂、弹厂、医院等也要回去……”罗清渠接信后更加着急,不管昨日第一批南下成功与否,也不管准备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仍通知各县全体南下人员到欢墩埠集合,准备重新出发。</p><p class="ql-block"> 15日,“前办”在朱家庄召开各县负责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除老弱病号外,悉数南下,各县自己交涉武装护送,分头过路,声称“分散即是为了加强”。会议中途,接到联络站情报,说过路很容易,只怕人少,不怕人多,使各县甚为兴奋。17日二师荣军及一部分人员先行过路,大白天也很顺利过路南下。</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回,更给大家增长了麻痹轻敌观念。18日晚过路的有潼阳、宿北、十大队(包括东海、灌云及五分区部分人)、宣慰大队共4个大队800余人,护送人员有路北东海县大队一个排和武交队一个班。过路前组织工作不细,纪律规定不严,所以过路时纪律涣散,人声喧闹,一路上丢三落四,于19日凌晨抵达安峰山地区。</p><p class="ql-block"> 从2月初以来,我方在苏鲁交通线频繁的来往,已经引起敌人的警觉。特别是17、18两天大张旗鼓地过路,敌人对我们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他们觉得机会来了。19日中午,在沭阳县城敌军政召开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敌28师师长李良荣等军事头目,还有国民党沭阳县县长汤仪南、县党部书记潘儒林、县调统室主任郑传模等人。在这次联席会上拟定了向我安峰山地区分三路合击的罪恶计划。会前,重兵已集结待命,会后,军事行动正式开始。西路是敌28师52旅156团1300余蒋军于下午到达阴平,夜半后向安峰山猛扑;东路是敌28师192旅一部1000余蒋军下午达万匹,晚上出兵,经舒窑、大河湾,向我许洪方向袭击;南路是28师192旅575团和52旅一部共2000余蒋军,夜从陈通口经贤官亭、平敏荡、古河、山南向安峰山进犯。另外各地土顽作相应的配合。</p><p class="ql-block"> 敌人的阴谋计划,我南下人员一无所知,但坚持在安峰山地区原地斗争的潼北工委已有察觉,19日他们发现敌人向阴平、万匹、庙头等据点大量增兵,便估计到敌人有向这一地区围击的可能。当他们得知18日夜有淮海区各县南下人员近千人抵达安峰山周围而今正在休息的消息,马上派人告知南下人员这里情况严重,敌人有合击扫荡的企图,兵指定他们向颜集方向跳动。但是宿北干部队和宣慰大队起初犹豫不决,当晚上也认识到形势的危急,才开始向南跳动,可是沭新公路已被敌人封锁无法跳出而又折回安峰山周围,抱着侥幸心理等待着事态发展。</p><p class="ql-block"> 潼北工委通知过南下人员,并为他们派了向导,以为他们都跳出去了。傍晚,工委又召集各区负责人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并研究合击时如何斗争的措施。当时潼北工委机关人员近百人马上实行军事编制,建立干部队,还有县大队三连100多人 ,各区都有武装组成联防大队共三四百人。这些力量如在上半夜行动,跳出包围圈是没有问题的,但潼北工委机械地囿于“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约束,被动地等待着敌人缩拢包围圈,而后再行突围,经受了一场残酷的斗争,并遭到一定的损失。</p><p class="ql-block">敌人于半夜前已把包围圈布置停当,电话线也全部架就,司令部设在青伊湖东南,只等着一声令下发动攻击。而这一切“前办”毫无所知,19日夜,又令第二批南下人员出发。第二批南下人员更多,有沭阳、灌云、东海、潼阳等县干部队及地专机关十大队共1000多人。他们由路北东海县大队一个排护送,于20日凌晨2时许到达安峰山西侧小许庄,正好钻进敌人所布置的口袋中。清晨4时左右,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正式发起了攻击。处于敌包围圈中的我方人员共有2000千余人,其分布情况如下:18日晚过路南下的宿北县干部队300余人(其中有一武装连八九十人)在山南,18日晚过路的宣慰大队及地专人员共400多人在安峰山西南的茆圩庄;19日夜过路南下的沭、潼、东、赣及地专机关共1000多人则到安峰山西侧小许庄;潼北工委书记率县大队三连在山东面的马圩庄;潼北工委干部队在山东南的小北场庄;周镜涵率三个区队组成的联防大队分别住山西面的小山庄和山东边的六马庄;另外,当时还有军分区十旅一个连100余人夜里闯入敌包围圈,敌打响之时,他们正在山东边的西许洪庄。——总共被敌包围在内的我各方面人员共二千五六百人。</p><p class="ql-block"> 宿北县干部队从沭新公路退回来后,警觉性较高,一听枪响,迅速把人员全部拉到安峰山上,其武装连在王树林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激战,将大批敌人吸引过来,从而使宿北干部队和其他干部队得以冲出敌人重围。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这个连伤亡了四分之三,只有近20人安全脱围。</p><p class="ql-block"> 沭阳县干部队由县长江剑农率领,先向东南想往青伊湖、滥泥洪方向突围,未得成功。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江县长当机立断,又改向北突围,提出:“拼死突围”、“不打不得出去”的口号。并亲率一个班断后,全体干部奋勇冲杀,终于从牛山附近向路北突围成功,损失极小。</p><p class="ql-block">东海县干部大队在组织部副部长赵立人率领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与敌人绕围子。全部从敌人的空隙中钻出包围圈,亦未受损失。战斗打响后,潼北工委县大队三连和县干部队共300余人汇合到西许洪。此时天已大亮,大批敌人蜂拥上来。在县委副书记李铁民、三连指导员张德超、连长张少鼎指挥下,发扬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勇猛地向东冲去,终于突破敌人强大的火力封锁,胜利抵达东海县滥洪后五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潼北联防大队300余人由县敌工部长周镜涵率领向北跳出了包围圈中心,在曾庄和小高庄坚持了一天,打退了土顽宋玉祺(国民党区长)的两次进攻,于傍晚转移到刘圩。房山区武装转战一天也于傍晚到刘圩与大队会合。21日一起安全转移到路北白石岭、彭家宅。</p><p class="ql-block">军分区十旅某连当他们明白自己闯入敌包围中心时,立即采取应变紧急措施,在高副营长率领下,迅速抢占安峰山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打死打伤了大批敌人,牵制了敌人很多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各县干部队的胜利突围。这支100余人的英雄武装,绝大部分牺牲于安峰山上。</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突围过程中,也有部分干部惊慌失措,造成严重的损失。灌云县干部队枪响后表现混乱,将枪支全部丢失,人员也损失不少;潼阳县南下干部队带队者副县长朱友群单骑逃生,使潼阳县人员、物资,文件损失严重;宣慰大队领导人懦弱无能,在紧急情况下放弃领导,叫各自分散突围,损失很大。但其中淮海报社中队在印刷厂指导员李汉章和淮海文联党组成员周占熊等同志率领下,团结一致,不畏牺牲,艰苦奋战,终于向东突围出去,于下午4时胜利抵达东海县湖东口区。</p><p class="ql-block"> 在安峰山合击之时,我各县干部被打散者甚多,合击后一两天内蒋军如狼似虎,四处搜捕。安峰山地区的群众多年受党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在我散失干部面临绝境的严重关头,很多群众挺身而出,营救和掩护我党干部。有的把伤员藏到自家的地瓜窖里;有的连夜把干部护送到较安全的村庄;有的老人把年轻人认作自己的儿女;不少农妇把不相识的外人认作自己的丈夫。据当时估计,被掩护的干部达几百人,为淮海区各县保存了革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事件后果严重</p><p class="ql-block"> 安峰山事件,我方损失惨重,有500多人血洒战场,被敌军俘虏800多人。被俘人员中年青力壮者被敌军强迫充入当兵,其他人员被押往沭城,关押在“沭阳感化所”。经敌人威逼利诱,王震东、芦瑞伍等8人公开叛变投敌,向敌军指认出区长、科长级干部10余人,遂被押往徐州绥靖署关押审讯后杀害。其余30多名地方干部,被28师上校处长李文开杀害于沭城北乱岗。被关押在敌“沭阳感化所”内的470人,经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不向敌人投降。关押期间,敌人采用打毒针、用水灌、绳勒、沙袋压、活埋、石头坠井、饭里掺石英粉等手段,被酷刑折磨致死者100多人。被俘人员中还有100多名女干部和家属,部分亦被敌军奸污和杀害。剩余妇女被押往新浦,逼她们做敌军官女佣。为围剿我地方干部群众,进行反攻倒算。沭阳还乡团又配合敌28师,重回安峰山。一个星期内,敌人四出扫荡,烧杀抢掠,残害我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搜出大量隐藏的枪支弹药和文件档案。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遭到敌人沉重打击,个别党员、干部自首、叛变,安峰山地区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p><p class="ql-block"> 安峰山事件后,淮海区各县干部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十分痛心 ,但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议论纷纷,强烈要求地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广大干部对“前办”主任罗清渠更是强烈不满。2月24日(事件后第4天),就有李汉章、方树培、李习江、陆勇、邓凡黎、姜祥滨六人向地委写出《安峰山事件领导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志也纷纷反映。</p><p class="ql-block"> 安峰山事件后,中共华中局和淮海区委指出,这是继皖南事变后,我党地方组织和武装又一次遭到重大损失的事件。根据突围人员的反映,对南下干部队的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和严肃处理,责成作出深刻检讨,并对牺牲人员表示哀悼,对遭到敌人迫害的人员和家属表示慰问。针对后来突围人员的反映,对怀疑有内部人员向敌人通风报信的疑问,为彻底查清安峰山事件来龙去脉,淮海区委专门组成调查组调查,了解部分突围者,对带队负责人进行询问调查,审问了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28师军官,查阅敌人在沭阳溃逃后丢失的大量文件,认定安峰山事件主要原因为我方南下行动保密不严,行踪暴露,且带队负责人思想麻痹大意,疏忽管理,没有分散休息和加强戒备,让敌人谍报队钻了空子,获取了许多重要情</p><p class="ql-block">3月,在地委指示下,“前办”与事件后重新撤回山东的各县干部队召开一系列讨论会和总结会,来总结安峰山事件的经验教训。大家对罗清渠的轻敌麻痹、对革命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意见最大。从4月1日起罗清渠进行了检查。5月份后,形势逐渐好转,各县干部返回自己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下旬,六地委在涟水县六河畔金庄召开地委、行署机关专门会议进一步总结安峰山事件的历史教训。在6月26日会议最后一天,由地委书记吴觉宣读《地委关于安峰山事件的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由地委秘书长魏善钊根据多次讨论会及地委调查组的调查执笔写成,全文约一万多字,分六部分:(一)安峰山事件的经过;(二)安峰山事件的损失;(三)淮海驻鲁办事处领导的检讨;(四)关于安峰山事件本身的检讨;(五)表扬和处分;(六)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次会议上,受处分的有:罗清渠(撤销地区民兵副司令,并给予当众警告);朱友群(撤销潼阳县副县长);戴其成(撤销潼阳县公安局长);王以平、许伯千(宿北县领导,受警告处分);汤增桐、程剑民(宣慰大队正副队长,受警告处分);王崇义(受警告处分);陈长春、陈必选(路南联络站负责人,表现责任心薄弱,不能完成任务,各记大过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表扬的有:江剑农(记大功一次);赵立人(记大功一次);王元兴(追赠为模范党员);王树林(表扬);李大个子(沭阳干部队挑夫、犯人,情况危急时竟能独挑九十斤文件突围,地委决定由沭阳县政府撤销其徒刑并记功一次);汤化赞(沭阳县一般干部,记功一次);顾华(新华书店经理,保存物资有功,记功一次);王恩恭(沭阳县医院主任,突围中表现英勇,记功一次);周占熊、赵年润(文联干部,勇猛突围并拾得抢支携回,记功一次);黄学德(沭阳干部队勤务员,突围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记功一次);王光(地区联会秘书,突围中沉着果敢,指挥大家突围,记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双手沾满安峰山事件我烈士鲜血的国军整编28师中将师长李良荣,在我淮海战役中,遭到我军毁灭性打击,兵败后逃往台湾。在撤出沭阳城时,下令处决被关押在“沭阳感化所”内的我方被俘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李良荣也没给叛徒王震东、芦瑞伍等8人留条活路,将他们杀死在程(震泰)家大院内。</p><p class="ql-block">李良荣逃往台湾后,被蒋介石任命为金门前线总司令。197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遇车祸死亡。结束其罪恶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武警江苏总队连云港支队与作者周巍(时就读沭阳县庙头高中1999年清明节)共同祭扫烈士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