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还在奶奶肚子里时,爷爷当兵上了战场,从此再无回来,那年是1947年。</p><p class="ql-block">父亲一出生就成了没爹的孩子。奶奶缠着小脚,如何下地干活?她一个人拉扯着父亲和我的两个伯伯,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万般无奈,奶奶含泪将大伯送给了虹梯关的一户人家,二伯送到了潞城,只身带着年幼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脚的奶奶爬一趟、跪一趟,在地里刨食,回到家做针线活,再苦再累也坚持供父亲上学。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到处帮别人劳动,挑水、砍柴……挣口饭吃,挣点学费。学校离家远,他破旧的书包里经常装着糠疙瘩,下课后躲在教室背后房檐底下偷偷吃,可就连糠疙瘩都不够吃饱,好几次饿得晕倒。老师发现后,心疼这个成绩优秀、勤快善良,却穷得吃不饱、上不起学的孩子,经常多做些饭,叫父亲去吃,担心父亲心里有负担,告诉他是自己做多了吃剩下的,倒了可惜。每每谈及此事,父亲仍忍不住热泪盈眶,充满了感激。在老师的全力帮助下,学校为父亲免了学费、书钱。作为当年“东藏寺”的学习佼佼者,父亲满怀希望,盼着有一天能读书成才,改变家里一穷二白的现状。然而,一股大风刮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那些学生懵里懵懂成了“红卫小兵”,学业从此摁下了停止键。</p><p class="ql-block">奶奶年龄越来越大,长年累月超负荷劳作,本就伤痕累累的“小脚”再也无法支撑这个家。为父亲以后的生计考虑,只得带着父亲离乡背井,落户到了当时土地较为富足、人口比较多的王曲村。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可父亲偏就不服输,不叫苦、不喊累,或许是军人爷爷遗传的坚强、勇敢的基因。父亲挑担子把肩膀磨得一次次流血、结痂,再流血、再结痂;学赶牲口,一次次被拖倒,一次次爬起,浑身上下伤疤无数;学犁地、学耕种,付出了不知多少的辛劳,年纪轻轻硬是成了村上种地的好手。加上父亲识字不少,大队干部对父亲很是赏识,经常让他给大家读报纸,帮大家记账。</p><p class="ql-block">1970年冬天,被派去海南学了半年培植优种,要赶住第二年春天下种。回来了,父亲这名技术员带着他的生产小队收获了丰收。终于,年近30的父亲娶了我的母亲,他那时是当之无愧的大龄青年,母亲比父亲小8岁,不嫌他穷,看中了他的勤劳踏实。</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后,父亲本有机会去上学参加考试,但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劳力,终是放心不下,忍痛选择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父亲靠着他的起早贪黑、不惜力、肯吃亏,当了大半辈子的队长、会计,还有村上的储蓄员。就这样,和我母亲一起,养活着我们一家人,也言传身教着哥哥和我。</p><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父亲给我看《红色娘子军》《苦菜花》……,给我讲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这种家风的传承下,我终是没辜负父亲的期望,有了一份工作。父亲又时不时叮嘱我要好好干,要力求上进。我入党后,父亲很高兴,和母亲念叨了好几次,我女儿是共产党员了,我女儿是共产党员了,可能在父亲眼里,这也是对爷爷的一种告慰吧!</p><p class="ql-block">如今,已75岁的父亲每天依然上地干活,还在村上的生态园打零工,想让他歇一歇,享享福,可任凭怎么劝都劝不住,他说动惯了,不动难受。每天晚上必看新闻联播,知道的国内、国际大事比我都多,依然不忘督促我上进。</p><p class="ql-block">回看父亲走过的岁月,有苦难中的坚韧,贫穷中的奋发,风雨中奔跑,荆棘中前行,平凡而伟大,艰辛而美好。他写就的这一首散文诗,足够我一生去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