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者的芦苇

行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老师的局限性在于固化了日常工作,每天都有默认的生活模式。几点起床,几点上班,几点上课,几点下班,一切按部就班。回顾陀螺似的一天,何为?何得?何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回想参加心理参课时,赵淑兰老师一直讲团辅课不评价,只鼓励学生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次自己执教心理团辅课上,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讲得实在很好,我在想如何回应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讲的太棒了,可见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的好不好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我发现我们在给学生的回应中经常带有“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一次心理课上,学生小组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前,我给学生提要求是不要用评判的态度来听汇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皆是赞美之词:“他们小组做得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误以为不评判的意思就是不批评。这让我想起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团队做的一项实验,让孩子们完成简单的拼图,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完成后将孩子分成两组,并给予不同表扬。一组表扬他们的智商,“你很聪明”;另一组表扬他们的努力,“你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出色”。第二轮测试中,孩子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相对简单的任务,一种是较难的任务,结果却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更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也就是说表扬让人舒服,却无法改变它本身也是一种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评价是一种下结论式的表达,在这个表达面前,学生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但影响我们和学生有更多探讨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长什么样子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评价的交流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讲话,我想我们可能大部分时候会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评价的交流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怎么最近上课老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评价的交流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最近上课常常讲话,发生了什么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者是在训诫学生,关注对学生的定性,而后者则是在关心学生讲话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不评价的交流会让我们更接近学生。当我们用不评价的交流“你说说看,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就创造了这些信息流通的空间,在我们打开自己更多的方面的同时也看到学生更多的方面,让我们和学生彼此间的理解加深,更接近学生的内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不评价的交流让我们聚焦描述经验本身。曾听到一个班主任在看着学生朗读课文时说“我听到你们一开始朗读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响亮,越到后面就越快,声音也越来越小”,这样的反馈关注的是具体的细节和过程,没有褒贬,但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他们会感到自己做的事情被看见了,会促使学生更愿意和我们讨论,也更有兴趣把事情继续做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不评价的交流让我们表达对学生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不仅仅说:“老师做得好。”更好奇的是,学生有哪些好的感觉,在哪些地方?或者更具体的是老师的哪一句话、哪个动作,是哪个眼神让学生觉得好?希望通过不评价的交流表达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关注他们,用不评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时,仿佛就在表达:“孩子,你做的事情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不评价即是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反观在这认知的迭代,当大单元、大情境、大概念、大任务向我们涌来时,我如何越过新鲜的术语把握它的本质。作为师者换一个角度,用学生的眼睛看出去,再立足教师的使命做回来,我们是不是会有一种破解当下教育变革的新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理,教育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的认知与运用,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我们要舍得把时间花在不断学习与独立思考上,不断打开视野,还教育以完整的生活。我们更要站在自身生长这个永恒的命题中,找到每个当下的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