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 拾味儿

拙真

<p class="ql-block">  慵懒午后,日满熔金。接儿子电话,说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 看看表,离吃饭时间还有三个多小时,似弹簧从沙发跳起来,冲进厨房,脑子飞快排列出儿子爱吃的菜食。打开冰箱,取出排骨、里脊肉;拿出黄瓜、苦瓜、白菜、胡萝卜、豆腐皮儿、麻辣腊香肠和几天前朋友从武汉快递来的鱼腥草、紫菜苔和红湖莲藕。洗米放入电饭煲,再洗菜沥水,将排骨焯水与切块莲藕放于高压锅內,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放入四粒山楂,小火温炖(开食前调味,只放盐,使其亦咸亦淡、微淡微咸)。接下来做凉菜,将黄瓜、白菜取心儿、胡萝卜、豆腐皮(焯水)切丝码在大碗內,里脊肉切细细丝,加猛料爆炝溜汁,出锅与香菜碎、大蒜沫放入凉菜上,吃时喷醋加油泼辣子拌合,之后将麻辣腊香肠上锅蒸熟、清炒苦瓜鸡蛋、紫菜苔,最后派上凉拌鱼腥草和东北蘸酱菜。</p><p class="ql-block"> 临近吃饭时间,可让儿子大块朵颐、唇齿生香的一桌饭菜呈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桌菜很湖北,如排骨藕汤、爆炒紫菜苔、麻辣腊香肠、凉拌鱼腥草。儿子爱吃湖北菜,特别爱吃凉拌鱼腥草。</p><p class="ql-block">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是中国西南特色食材。吃得惯的人,沉缅于它十足脆嫩的口感和淡淡草药的味道;不喜欢吃的人,对其避之若浼,因为它有麻、辛、涩的怪味儿,特别是挥之不去的鱼腥味儿,会让无法接受这种味道的人隐隐作罢。可儿子爱吃,这是他在南方生活积攒到的“口福”,即使回到了北方,他每年逢时从南方购得快递回来,作为北方人的后代,我敢说,儿子是吃鱼腥草根儿最多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讲究吃的国度,更是重视宜室宜家、宜其家室的国家,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就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的家常菜了。在我的闺蜜中,就有两位能把家常菜做得炉火纯青、满口生花的厨师级“厨娘”。作为家庭主妇,我可以与之比肩,因为我有近半个世纪烹饪家常菜的经历,早已练就一手好厨艺了。</p><p class="ql-block"> 厨艺好的女人多为家中长女,长女下厨多因父母是双干。记得小时看父亲做凉菜,菜切得讲究、汁调得地道。父亲说,凉菜吃的是味道,更是口感。口感就很考验切菜的功力。切凉菜时,提刀是腕的力量,落刀是刀的力量。菜板应是纯木,因为它“软”,“吃”刀,而刀要有点重量,手握时,要找到切的菜是做凉菜的菜的感觉,下刀要均匀快进、一气呵成,切出的菜才有资格做凉菜。</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第一次品尝“西餐”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洗两个土豆,把鸡蛋清、黄分开,将土豆和蛋清蒸熟,切块儿盛盘,再将蛋黄调释,放入香油和白糖,倒入盘中拌和。母亲说,这是沙拉。</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得另一道“西餐”是将西红柿切丁,炒软加入奶粉调稀的牛奶,烧开放入猪油和白糖。母亲说,这是奶油红柿汤。</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父母还是尽最大努力,保证我们姐弟身体所需营养。我们时常可以吃到苹果、香蕉、川桔,还有果酱、肉松、饼干,甚至吃到了松花蛋。在我们懵懂初识的年纪,能够品尝到人世间美好食物的味道,真是幸运。在这里,谨此小文,感念离世的父母,愿上佑天安!</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对做菜有了兴趣。小时跟在父母身后看他们做菜,觉得做菜是件了不起的事。惊奇菜们经历千锤百炼后的色泽与味道,想这该是怎样的一番制作呢?!</p><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我对做菜着迷,讲究菜的购买、烹饪、颜色、味道和摆盘。另一段时间,我成了家中的“大厨”。时蔬人馔,送口人饴。这边厢,烹香恣肆;那边厢,口齿生风。很长时间里,给家人做饭是我心手相应、乐此不疲的快慰之事。</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承认,食物的美味给人带来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欲罢不能。比如对菜肴味道的斟寻,对满足味觉、嗅觉泛起的贪恋,还有中国人对妈妈菜味道的眷顾。人凭借发达的味蕾确定个体至味,便对自己喜爱的菜的味道保有执念和忠诚。</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从饥不择食到择肥而噬、从食不甘味到细嚼慢咀、从粗茶淡饭到雕蚶镂蛤,在探索追逐美味食物的路上一路狂奔了数千年,直至创造形成今天的一种似是文雅的“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  “饮食文化”具象在饮食生活中,是食材、技艺、风味、排场及消费水平的综合体现。文明地说,是人们尊重美食的一种境界,反之便是“齿甘乘肥,食美味”的俗事。</p><p class="ql-block"> “饮食”真的可以“文化”吗?当人们聚餐拿起手机对着菜肴一阵狂拍上传网上、为品尝一只网红青团排起千米长队、不惧千里之遥去品尝一道山里野味,还有高级会所里的饕餮盛宴、暖阁莉绮中的推杯换盏及各种的生吃猴脑、活烹鲜族之类。“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如此“饮食”,与文化俨然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一通的美味成殇的烂漫世俗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文案。一个外国人说: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动物,都会被吃得干净不剩,不仅肉身,还有內脏。中国人是一群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怕的“吃货”。</p><p class="ql-block"> 说到“吃货”,想到了宋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有两个名留千古的“豪横”。一是他的文学成就,二是他的美食攻略。</p><p class="ql-block"> 东坡宦海浮沉、奔走四方,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一手作了《赤壁赋》,一手做了“东坡肉”。有诗云:“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想象一枚无与伦比的“吃货”,坐在茅屋堂前,把酒啖肉,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 然东坡又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东坡选竹,因为东坡懂得“门门有路通萧索”。即然“萧索”,怎能“萧索”,该有竹林点染、竹叶浸泽。竹和竹的味道都是好的,可嗅不可啖;可观不可亵,岂肉糜能比!又想象一位饱经磨难的智人,坐在青竹林下,品茶徐思,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如是,附苏东坡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p><p class="ql-block">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慢慢。</p><p class="ql-block">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p><p class="ql-block">人间有味是清欢。”</p><p class="ql-block"> 是矣,人间有味,才是清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