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润梓 周武王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约60米,高17.5米,其南为周文王陵,陵前立有清代毕沅所立碑石。历代对周陵加以祭祀,经文献研究与考古调查可知“周陵”实为秦王陵。<br><h1><b>一、武王征商 牧野之战</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周形势图</h5>周文王姬昌时期,周国国力逐渐强大,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去世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吕尚为军师,任用其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辅佐,人才汇聚。对外,武王争取更多诸侯国的联合,壮大自身力量,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为便于进攻朝歌,武王在沣水以东建立镐京,与文王所建的丰京并称“丰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周—西周世系图</h5>武王即位后,率军西行至毕原文王陵祭奠,转而向东方朝歌进发。武王在中军树起周文王西伯昌的木牌,自称太子发,其意为军队由周文王统率,以此吸引更多的诸侯归附,鼓舞士气。周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时,有八百诸侯闻讯加入,是时,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诸侯劝周武王向朝歌进军,但武王和吕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告诫众人不要操之过急,最后班师回朝,史称“孟津观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武王姬发</h5>孟津观兵后,周武王继续厉兵秣马,派人刺探情报。得到三次汇报后得知,商朝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其中,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感觉无望,出走隐居,百姓们苦不堪言,商纣王已是众叛亲离。武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四年春,周军东进,以吕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誓</h5>周军抵达盟津,八百诸侯率军前来助战,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姬发左手执掌象征军队指挥权的黄钺,右手拿着用以发号施令的牦尾杖,在吕尚和叔旦的左右护卫下登上土坛,向全体将士发表誓言,后世称之为《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昬弃厥肆祀弗答,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野之战</h5>誓师典礼结束后,周武王率军杀向商都朝歌,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距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商周两军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有人马70万,周军只有5万,但周军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商军主要是临时武装的奴隶和东夷的俘虏。两兵相交,商军中的奴隶纷纷倒戈,商朝70万大军瞬间瓦解,血流漂杵。牧野战败后,纣王逃回朝歌,令人将珍宝搬到鹿台,放火自焚。《诗经·大雅·大明》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簋</h5>纣王死后,朝歌百姓列队欢迎周军。周武王来到鹿台,向纣王尸体连射三箭,并砍下纣王及其宠妃妲己的头,挂在宫外白旗下示众。纣王宠臣恶来、费仲也被斩首,六百年的商王朝自此走向灭亡。关于武王伐商的具体时间,通过文物利簋可以加以证明,利簋铭文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其中“唯甲子朝,岁鼎”意为甲子日,岁星(木星)位于中天,通过对天象记录进行推演,得知武王伐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br><h1><b>二、建立周朝 分封诸侯</b></h1>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王畿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子禄父武庚,封鄘与武王之弟管叔鲜,封卫与武王之弟蔡叔度,合称三监。随后派兵征伐商朝残余及尚未臣服的诸侯。灭商后,武王还师西归,在镐京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史称“西周”。武王建立政权后,十分担忧,认为“小邦周”如此顺利地消灭“大邑商”,急于确立周朝的合法性。于是在周公旦的协助下,确立了商朝失德亡国,周朝有德立国的天命观,确立了自身的政治合法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周等级制度</h5>为了巩固政权,拱卫中央,周武王决定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封邦建国”,即分封制。首先,将数量众多的殷商遗民加以安抚,通过霍叔、管叔、蔡叔等,对武庚加以监视。其次,将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以此鼓舞民心。再次,在东方的新土地上移民实边,对当地进行开发,如将吕尚封于齐国,将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国,将其弟姬奭封于燕国等,以此扩大周王朝的影响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周分封制</h5>为维系周王室贵族间的关系,明确上下尊卑等级,周武王在周公旦的辅佐下确立了宗法制度,强调“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血统亲疏为标准,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家族内部的地位、财产的继承权,进一步完善巩固分封制,以稳定周王室内部的权力继承关系。周天子嫡长子继承天子地位,其余子封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诸侯地位,其余子封卿大夫,以此类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井田制</h5>与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周武王在经济方面确立实施了井田制。比较理想化的井田制是通过道路和渠道将土地分为方块,其形状像“井”字,故名“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其余分配给庶民使用,各等级领主只有使用井田的权利,不得买卖、转让,还须缴纳贡赋,是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中,中间为公田,周边为私田。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以此形成严密的等级秩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鼎制度</h5>在文化思想方面,周武王还确立了礼乐制。在“礼”方面,通过对人的身份等级加以划分,相对应地加以规范,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乐”方面,通过音乐舞蹈加以缓解,二者相辅相成。无论是使用的乐器、欣赏的舞蹈、祭祀使用的器具与肉类、死后的墓葬规格,在不同等级都有所要求与限制,以此进一步强调上下尊卑等级的不可逾越,以此稳固周王朝的统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公旦</h5>由于过度的辛劳,周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就病倒了。天下尚未安定,臣子诸侯们担心武王去世后将会带来动乱。武王弥留之际,担心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将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即周公旦。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毕,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辅佐继承人姬诵,即周成王。<br><h1><b>三、“周陵”考古</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周王陵”分布图</h5>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的两座陵墓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周文王陵与周武王陵。2000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确定这两座墓葬形制为四墓道“亚”字形墓,并发现外围壕沟,确定这两座墓葬可能是战国秦王墓。200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墓进行进一步调查勘探,探明其陵园呈南北向长方形,包括两陵、内外双重围墙、双重壕沟、外藏坑、建筑遗址、小型墓葬等。内陵园还有少量建筑遗址与外藏坑,外陵园有较多外藏坑、建筑遗址以及三组小型墓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文王陵</h5>两座封土堆位于内围墙之内的南北轴线上,两座封土中心间距221.5米,边缘间距146米。南侧“周文王陵”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7米,北90米;顶部边长东48.1米,南41.4米,西46.6米,北43米,高度14米,正南立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碑。南侧陵墓葬形制为“亚”字形,由墓室和四条斜坡墓道组成,墓道平面呈梯形,靠近封土一侧较宽,外侧较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武王陵</h5>北侧“周武王陵”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东57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顶部边长东10米,南9.5米,西9.8米,北9.5米,高度17.5米,正南立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武王陵”碑,其墓葬形制与南“周文王陵”相同,但整体规格比南侧陵墓较小一些。两陵都出土了战国圆形瓦当,泥质夹砂,灰陶,面径12厘米,无边轮,当面有一凸圆,径10.3厘米,纹饰用圆印模制,中内十字单线分四区,各饰云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咸阳“周王陵”勘探平面图</h5>“周陵”陵园还发现外藏坑27座,其中9座位于内陵园,19座位于外陵园。发现了建筑遗址5处,两处位于内陵园,三处位于外陵园。在外陵园及东侧外围墙、外围沟间发现小型墓葬168座,分别集中在外陵园西北部、东北部及围墙、外壕沟间中部偏北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咸阳原秦陵与西汉后四陵</h5>秦咸阳都城西北除“周陵”之外还发现了两座秦陵陵区,包括司家庄秦陵和严家沟秦陵,这三处陵区分别是谁的陵寝至今还有争议。从商周秦汉陵墓制度的演化发展看,战国时期“独立陵园制”诞生后才出现独立的陵园名,如秦惠文王葬公陵、秦悼武王葬永陵等。《皇清经解》引《毕陌毕原考》:“毕陌在渭水以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咸阳原上秦陵墓主各家观点</h5>就“周陵”而言,刘庆柱与徐卫民老师认为两座陵冢分别为秦惠文王嬴驷与秦悼武王嬴荡陵;岳起和梁云老师认为“周陵”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严家沟秦陵才是秦惠文王及王后的公陵;丁岩老师则认为“周陵”是秦惠文王公陵,严家沟秦陵是秦悼武王永陵,不一而足。笔者且以观点一为准,认为“周文王陵”是秦惠文王嬴驷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嬴荡陵,具体的真实情况还须后世的进一步考古研究与探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br><b>【参考文献】</b><br>①徐卫民主编;陕西省地方办公室编.陕西帝王陵墓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br>②王向辉著.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br>③徐卫民.秦公帝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br>④耿庆刚,曹龙,赵汗青.咸阳原三座秦陵墓主考[J].中国史研究.考古与文物. 2018,(04):90-95.<br>⑤焦南峰,杨武站,曹龙,王东.咸阳“周王陵”为战国秦陵补证[J].考古与文物, 2011,(0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