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探微】周文王陵

长安沐雨梓

文/卞润梓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约100米,高14米,其北为周武王陵,陵前立有清代毕沅所立碑石。历代对周陵加以祭祀,经文献研究与考古调查可知“周陵”实为秦王陵。<br><h1><b>一、勤政爱才 善施仁德</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文王姬昌</h5>《史记·周本纪》载:“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因姬昌之母太任来自“大邑”商,姬昌因母显贵,故称其“有圣瑞”。古公亶父为考虑政治联姻,于是立三子季历为继承人。季历时期,周国势力不断扩张,商王文丁为了加以遏制,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实际上加以软禁并最后杀害。季历死后,其子姬昌即位,是为西伯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周—西周世系图</h5>姬昌继立后,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及从商朝投奔而来的贤士都得到了他的礼遇。姬昌拜吕尚为军事,问以军国大计。姬昌为稳定统治秩序,针对商收容逃亡奴隶的现象采取措施,大规模清查逃亡奴隶,保证追捕逃亡奴隶交还原主,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大量奴隶主贵族的拥护,许多人因此叛商降周。 姬昌继承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发展农业,采取“九一而助”的政策,划分田地,纳九分之一的税。姬昌还不向商人收关税,丈夫犯罪妻子不连坐,实行裕民政治,藏富于民,激发劳动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周国的经济发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朝世系图</h5>在文丁之子帝乙继位后二年,周人伐商,双方已产生摩擦,之后关系缓和,帝乙甚至将其妹嫁给文王。纣王帝辛时期发明了酷刑炮烙,姬昌很是气愤,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姬昌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随着姬昌的治理,周国势力进一步发展,其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归附者有六州之众。<br><h1><b>二、牢狱之灾 断讼称王</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纣王帝辛</h5>随着周国的逐渐强大,纣王逐渐不安,崇侯虎向纣王进言:“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希望以此换得姬昌自由。纣王大喜,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免姬昌,并赐予弓矢斧钺,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王演周易</h5>《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上古时,伏羲氏创先天易,神农氏创连山易,轩辕氏创归藏易,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经过后世周公与孔子等的推演解读,逐渐形成今日《周易》一书,以此推演解释世间万物的复杂变化,成就一代经典。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虞芮之讼</h5>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前往周国,请姬昌仲裁。到周国后,看到人们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于是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大家都说:“西伯盖受命之君。”姬昌作为道德楷模,深受诸侯拥戴,于是周人以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为标志,将这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周形势图</h5>周文王受命二年,周讨伐犬戎,受命三年,伐密须,受命五年伐邘,受命六年伐崇 ,解除了西北地区的后顾之忧。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鄠邑区),并在此建立丰邑,筑灵台,将周的都城从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向南扩展势力至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天下诸侯多归附周国,商朝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镐遗址</h5>周文王五十年,文王姬昌去世,享年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文王去世前,曾向姬发下达遗嘱,即清华简《保训》篇:“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隹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呜呼,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持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br><h1><b>三、“周陵”辨伪</b></h1> 随着后世儒家的发展,周文王逐渐形成了“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作为任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与理想政治家形象加以崇拜。《诗经·大雅·文王》载:“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尚书·康诰》载:“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淮南子·修务训》载:“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武则天称帝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文王陵</h5>传说周文王陵与周武王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陵园内现存陵墓两座,木牌坊一座,献殿两座,配殿两座,以及宋朝及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周陵的碑石40余通,是我国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园,为“咸阳八景”之一,也有“小碑林”之称,陵园以西还有2000多株古柏,郁郁葱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武王陵</h5>其中,“周文王陵”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7米、北90米,现存高度14米,以北146米处为“周武王陵”,封土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东57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现存高度17.5米,两陵前均有清代毕沅所立碑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周王陵”分布图</h5>《易·系辞传下》载:“古之葬者,厚以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因此这两座陵墓必定不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的陵寝。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是源于《史记》的记载:“文、武、周公葬于毕。”长期以来学者对于“毕”的位置众说纷纭,一说在丰镐附近,一说在咸阳北。实际上,在古代毕原就有两个,《元和郡县图志》载:“毕原,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即(咸阳)县所理也……,也谓之毕陌。”但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应该更接近西周都城丰镐一带,而非远离都城的咸阳地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陵文王坊</h5>根据史料判断与考古调查,这两座陵寝应为战国时期的秦国王陵,之所以会把秦陵混淆为周陵,这与周文王、周武王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有关。东汉后期,两陵就已经在民间被尊奉起来。北魏时,长安的州牧和郡守常祭祀周文、武庙。北魏孝文帝也曾派东阳王拓跋丕在长安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唐朝时,曾多次在丰祭祀周文王,在镐祭祀周武王,唐宪宗元和年间也曾对咸阳周文王、武王祠宇加以修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陵献殿</h5>北宋初期,官方开始在咸阳祭祀周陵,在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金代京兆府对周文王、周武王三年一祭。1370年,住院处派人勘察咸阳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等陵,令每陵设陵户五人守视,每三年朝廷出祝文、香帛,派遣太常寺乐舞生及有关部门前往陵前祭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h5>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在明朝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祭祀范围,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以及周公、太公、毕公等加以祭祀。因咸阳陵墓太多,于是由各县分担祭祀人物,其中周文王陵、周文王陵、周公墓、太公墓由咸阳祭祀,周成王陵由盩厔祭祀,周康王陵由鄠县祭祀。1929年与1934年对陵园再次加以维修扩展,逐渐形成了可与孔林匹敌的游览胜地,时称“咸阳祭周,曲阜祭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介石等拜谒周文王陵</h5>关于“周陵”的具体考古调查情况及墓主身份,将会在“周武王陵”篇详细说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咸阳“周王陵”勘探平面图</h5>(图片来源于网络)<br>【参考文献】<br>①徐卫民主编;陕西省地方办公室编.陕西帝王陵墓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br>②王向辉著.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br>③岳连建.西周王陵位置初探[J].文博. 1998,(02):42-45.<br>④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J].中国史研究. 2009,(03):5-8.<br>⑤焦南峰,杨武站,曹龙,王东.咸阳“周王陵”为战国秦陵补证[J].考古与文物, 2011,(0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