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文艺朗读者·传统文化】关中花馍

碑林区文艺路小学-文艺朗读者

文化点缀灵魂,艺术滋润心田,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文艺朗读者,我是本期主播王东。 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 关中一带,适宜于小麦生长。千百年来,面食的做法花样繁多。晋代的《饼赋》,曾赞美过当时用的小麦面制作的蒸饼,“弱如春锦,白如秋练”。刘禹锡的《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也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当时妇女用小麦面做馓子的情景。 面花是一种用小麦粉制作的花馍,之所以为它加上“花”这一个前缀,正在于面花造型的丰富性和艺术性。面花以小麦面为原料,和蒸馒头一样,要经过发酵、成型、蒸熟等过程,但面花前期制作的工艺更复杂,后期装饰的过程更精彩! 那么造型独特的面花,到底分布在哪些区域呢?从地理上说,面花源于秦岭以北的广袤地区,一种食品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当地物产。面花的原料——小麦,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慢慢地出现了面花,它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地都扎下了根。 其中陕西关中面花尤具特色,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关中平原的农村,人生一辈子的大事,生老病死,迎来送往等,都有面花的影子。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人生礼仪里都能见到式样、花色不同的面花。面花贯穿了关中人人生礼仪的全过程。各地的面花制作风格各异,或粗犷、或精致、或朴素、或色彩绚烂。即使同在一个县,也是林林总总,风格互有不同。 各地的这些家庭妇女,许多既是捏面花的巧手,又是剪纸、刺绣的能人。她们捏面花使用的工具,都是常见的家庭用具,也就是普通的剪刀、木梳、汤匙、钢笔帽等家常用品。<br>经过巧手的农家媳妇们一番精心捏制,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精美异常的工艺品。 <div>这种用小麦面粉捏出的工艺品,表现了关中平原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div><div><br></div><div>朋友们,本期文艺朗读者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下期再会!</div><div><br></div><div align="center">撰稿:王东<br><br>编辑:王东<br><br>审核:毋朝霞<br><br>主编:何新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