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编者按: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出发!为引导广大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回望中展开教育反思,在反思中深化教育理解,在理解中强化专业成长, 在成长中升华教育理想,鄠邑区教科局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全区广大教师积极响应,热情撰稿,用自己精彩的教育故事,书写了新时代鄠邑教育人踔厉奋发、砥砺奋进的教育华章。现摘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一个月的持续推送,希望全区广大教师相互借鉴学习,铭记使命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携手助力鄠邑教育高质量发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且思且行且成长 一路汗水一路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安市鄠邑区西街小学 刘 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好老师,是一群孩子美好人生蓝图的绘就者,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教师关乎国家未来,老师的职业崇高而伟大,因此,做老师,就要做好老师,做名教师,做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叫刘娟,出生在户县一个偏远的小村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也许是因为家庭贫困,姊妹众多,从小便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对学习更多了一份专注与执着。16岁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当时许多学生梦寐以求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我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眼界豁然间开朗了,写字、画画、搞文学社、文艺演出……这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激发了我的求知欲,突然之间连我自己都懵了,我哪来这么多的兴趣爱好,一时间就像是开了挂,一发不可收拾,我也时刻铭记着老师给我们的嘱托:“这里是培养乡村教师的摇篮,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变成清凉油式的教师,学校缺什么课就要能带什么课。”在这所学校里,我变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甚至连我的性格也从原来的内向、寡言,变得外向、热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起点——我从这里启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7月,我毕业了,被分配进了户县大王镇中心学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教研气氛浓厚,关键是年轻老师特别多。在这里我一干就是14年,我也真的变成了师范老师嘴里的“清凉油老师”,先后教过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思品、综合、音乐、微机、写字等课程,把我在师范所学的十八般武艺全都使了出来。每一次上课,我都全力以赴,光六年级毕业班我就带了10年,所带班级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在这里,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多累,爱学习的习惯我始终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坚持学习 从未停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自小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已经开始读长篇小说,从武侠到名著,来着不拒,四年级的时候金庸先生的名著我几乎已经一一拜读过了。中学时代,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拿起本书就大快朵颐的读起来。上了师范后,读书时间更多了,在自学考试的影响下,我读了很多中外的名著,甚至连《易经》、《道德经》这样的小众读物,我也囫囵吞枣的看看,《红楼梦》我看了七八遍。工作后,这样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在忙,我也会抽时间读读书,《人民教育》、《福建教育》、《读者》等杂志成了我生活的伴侣。就连怀孕生孩子,书本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在月子里,冒着被婆婆“批斗”的风险,我也经常偷偷读书。就这样我利用自学完成了自学考试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完成了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本科文凭,各类笔记摘抄20余万字,自己平时攥写的文学作品近百篇,发表论文40余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反思得失 持之以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从哪本杂志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三年反思可以成就一个名师”,真的吗,我决定试一试。从2005年开始,我就有了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的习惯。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我总是要挤出时间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教学心得,哪怕一节课下来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我也会赶紧记下来,用黑色笔写出我上课中的优点,红色笔写出本节课的不足,用蓝色笔写出这节课 以后改进的方向,一一记在教案的旁边。十几年来,我的摘抄已经完成了几大本,我的教本书里的每一课都被我写的密密麻麻,我的“红蓝黑”三色反思曾经一度被作为学校的特色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同事们也争先效仿。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结合我多年来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我就慢慢的开始尝试攥写论文,用自己的教学实例,例证语文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的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转型——我在追赶名师</b></p><p class="ql-block"> 2008年开始,我告诉自己:教学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新手,我对于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我要突破瓶颈、打破常规、有所创新。于是就给自己找寻了很多的名师偶像,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于永正、王崧舟、贾志敏、戴建荣、王林波等的教学视频,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一课一课的看,一遍一遍的看。每次听同事说这些大师们要上公开课时,我总会抓住学习机会去听课,每次听完他们的课,我就像想用了一顿大餐,满足至极。学完回来,马上实践与自己的课堂,学王崧舟、学于永正、学王林波、学戴建荣……慢慢的,我的课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在学校里上示范课,在镇上上公开课,2009年,我首次踏入了县级赛教的征程,从片级第一到县级小学语文一等奖,那个时候是我登上的最大的赛教舞台,而我等待这一天足足用了9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学中实践 韧劲朝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一次次赛教的经历,我的教学也逐渐成熟,模仿名师也能做到天衣无缝了。2010年,我接到了户县教育局“阳光师训”送教下乡的任务,教研员刘凡新老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完两首古诗,并总结出教学模式。接到任务后,我竟一时间无从下手,四十分钟?时间怎么够!还要有模式,到底该从哪里着手?这些问题就在那些天里,在我的脑海里打转儿。吃饭想,睡觉想,白天想,夜里想。几天下来,我这个整天把减肥挂在嘴上,不见行动的人,竟然瘦了七、八斤,同事都以为我生病了,家人也劝我放弃,嫌我为了教学把家都不管不顾了,但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尝试,我怎会轻言放弃。我在混混沌沌中,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第一稿,并尝试在班里上了一次,效果差到了极点,不说旁的,光时间我就用了一个多小时,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课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模式太过复杂?还是自己废话太多,不敢放手?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晚饭都没吃,就在灯下,一坐就是3、4个小时,完成了教学设计第二稿。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奔进我们学校五年级二班,又尝试了一遍,模式倒是简单了,时间却还是近五十分钟,我懵了,眼泪不知怎么就流了下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一个人驾车来到环山旅游路,呆呆的坐了一下午。回到家,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查资料、看视频、改教学设计。就这样当我修改到第六稿教学设计时,我邀请了教研员刘凡新老师,为我听课磨课,刘老师为我提了很多关键性的建议和意见,使我茅塞顿开,喜不自胜。连夜我就完成了我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第七稿,第二天我就联系户县玉立实验小学,进行第七次试课,没想到我竟然成功了,四十分钟,教学两首古诗,创建“查—读—明—悟—诵”五步古诗教学法,学生们喜欢的不得了,关键是我再也没有再去沿用哪一位名师教学的风格,而是在这节课里我把自己幽默、博学、干净利落的风格得以完全展现。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快十年,但却在我的记忆力挥之不去,因为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不言放弃,什么叫付出就有回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二)超越教材 不拘一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次培训,我都会听到专家们说这样的话。以往的教学,我们大多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教学。但是,在久而久之的教学中,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在不断钻研教材的同时,创设各类教学模式,用教材教好语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坚守——发挥自己的光和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名师,各类赛教,讲座的邀请也是纷至沓来,我也在上级部门的信任下,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我不断发挥自己的幅射带动作用,带团队,送优课,为新人搭台子,让他们尽快成长。经过不懈的努力,近三年时间我的团队里也产生了陕西省教学能手1人,西安市教学能手6人,鄠邑区教学能手6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且思且行且成长,一路汗水伴芬芳!回顾20年的教育教学之路,我依然无悔于做教师、做语文老师、做一名好老师这一执着与坚守。更庆幸这一路走来,我没有迷失自我,没有迷失方向,因为我时刻谨记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今天的我依旧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用爱培育,用心浇灌,只为收获那一片桃李满园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