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色清而内敛</p><p class="ql-block">花,向来自带视觉上的明艳特质,夏春季节常因它们的点染而呈现出一派生动富丽的情致。白居易诗句里“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绚烂摄人心魄,杜甫笔下的“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于自然的丰富色调中比衬出了花的热情气象。花儿盛开时,原野上“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鸟儿们“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花朵色与态的妩媚万千,会带起万物对于自由明媚生命的向往。然而,唯有丁香空谓之花,他似乎从未放肆地绚烂过,欢腾过。颜色绝大多数是雪样的白,再至多是毫无修饰的一抹淡紫,干净得无一点杂质,也高冷得无一丝热力。</p> <p class="ql-block">2.味淡而低调</p><p class="ql-block">当然,花的召唤不仅仅靠明艳的色泽。自带芬芳之气是它们的特质,如形色并不起眼的桂花,每至初秋,会以四溢的清香之气,召示人们那是属于它的时段。然而丁香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明显时节,它随和、随意地给自己挑了一个花期,暮春,这恰好是最美的花儿们聚集起来争奇斗艳、吐露芬芳的时节,丁香的味与它的色一样清淡,不专程留意的人,未必能捕捉到那一缕清芬。丁香也不以为意,沐浴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树阳光,把花儿开满了枝枝桠桠。</p> <p class="ql-block">3.形简而质朴</p><p class="ql-block">李清照喜欢桂花,甚至不惜以梅花和丁香来作衬。“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按照后人的注解,大意为梅花重叠多姿,反而因太过矫饰而流俗,丁香结多簇拥,导致不够大气舒展。这里对丁香的理解,似乎是苦于“簇”拥而生,但我倒也很愿意将“粗”理解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意义,甚至“苦”也可以被不合对仗语式地理解成形容词。相对于梅花类太过于雕琢外表而导致的俗气,丁香的问题是因过于质朴而导致的粗陋,这种粗陋,类似于颜回在陋巷的箪食瓢饮,类似于梭罗瓦尔登湖畔的返璞归真。极简主义者丁香,懒于多一叶花瓣,多一分层次。以雕琢博赞誉,以繁饰显风姿,终而风过境花叶为委地归于尘。提早看破,便无挂碍。</p> <p class="ql-block">4.心千结而性温雅</p><p class="ql-block">人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丁香从来不是谁的美眷,平生所历故事也不过擦肩时一抹幽深的眼神,一句默然的太息。诗人戴望舒曾读懂过丁香的魂魄,在悠长的雨巷,邂逅了那一抹淡紫色的忧伤。而更多情境下便是王国维先生所描摹的那片安静了时空的纯白:“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丁香的文化内涵里,与高洁并行的便是它的忧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忧愁是丁香的宿命,恐怕也跟它的身形特点有关,如宋人陶弼所言,“内结花心外结身”,从身到心,挽成了一个千古难解的“结”。未开之时,紧掩心门;绽放之后,四叶花瓣还是形成了一个最具表征性的“结”形。</p> <p class="ql-block">丁香能成为古典意象里的绝“愁”之物,是因为它无法释放自己的忧愁,而是打起一个谁也无法突破的“结”,把一切留给了自己。丁香的忧愁、高洁,都是诗人发现的,而在世人面前,在无尽的暖意春光里,它展示的永远是满树繁花的景象,而不是离群索居,品味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庭下丁香千结”——繁簇而生,宁馨随和地装点着烟火人间,这才是丁香的生命形态。“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丛生的丁香可以毫不违和地将自己融入任何一种人间世态。孤独是一个人的低斟浅饮,寂寞是一群人的笑语狂欢,丁香结,挽紧的不是孤独,而是无孔不入的寂寞。</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叶嘉莹先生的弟子黄晓丹博士曾写过一本书:《诗人十四个》,书中提及的诗或诗人都与春天有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大意为,春天是抑郁症高发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难以理解的情况呢?大概是因为当万物萌生,春光渐好,可是自己的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就会产生更分明的失落与绝望。</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善良的人。当堆积的黑暗将要决堤之时,他们不是通过伤害他人和破坏外界来获取平衡,而是将一切止于自己,保证外界安宁。流光过境,夏至已至,暮春的花儿开到荼蘼,终成记忆。丁香的忧郁是烟雨蒙蒙的叹息,是凉月纷纷的诀别,而更普遍的时候,是能抵挡春日沙尘与烈日的沉静坦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王莹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