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乡镇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增强乡镇学校教学水平,2022年4月21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部分成员在张红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东城区邓庄街道办事处李庄小学,与邓庄乡全体小数教师一起研数学,本次活动与以往送教下乡不同,因为近几年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不断加入,这些新生力量的成长迫在眉睫,因此本次送教除了张红娜老师的课例展示和交流外,还听了邓庄乡李庄小学青年教师的课,在送教的同时更关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一上午活动内容丰富,参与教师兴趣高涨。</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邓庄乡李庄小学孙佳丽老师带来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一课,孙老师围绕“两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三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四个点呢?”……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初步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用算式表达思考过程,总结出(首项+末项)×项数,接着提出:想一想,n个点能连接多少条线段?得出: n(n—1)÷2,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思考、能表达,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逐步抽象思维能力,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给学生留下深深烙印!</p> <p class="ql-block"> 在参与活动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下,张老师隆重登台,围绕“喜欢练习课?”,张老师与大家亲切互动,一下子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再围绕孔子的话,又让学生对本节练习课充满了期待,张老师与学生完美沟通的艺术由衷地让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环节一:147、471、714……是3的倍数吗?这一组数长什么样子?学生开始有了新发现:每个数字不是3的倍数,但是数字和是3的倍数,不管数字位置怎样变换,还是3的倍数?</p><p class="ql-block"> 环节二:306是3的倍数吗?学生又发现根本不用算和就可以判断出来,639呢?9966呢?……这一组数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新的判断方法?</p><p class="ql-block"> 环节三:836是3的倍数吗?你又有什么判断方法?小结:随着大家的互相启发,算和的人越来越少了。1362呢?随着学生的发言,师:大家不算大和了,变成算小和了?3786549210呢?先去掉3的倍数,再去掉小和是3的倍数的数,还是不用算大和,接着再对比1362和3786549210的小和,小小和学生脱口而出,精彩极了,学生思维喷涌而出,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问题引领:这一组数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判断方法?</p><p class="ql-block"> 环节四:填空,要求是3的倍数。306( ),空里填什么数字?836( )怎么填?这不就是教材里的填数练习吗?当已知数是3的倍数,填3、6、9、0即可,如果已知数不是3的倍数,就可能填写2、5、8或者1、4、7了,前三个环节的数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在这个环节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培养了孩子们思维地灵活性。( )147( ),( )1362(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回答不由得让人佩服,只要教师愿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的会大放异彩!“双减”的实施,就是要让学习真正回归课堂,张老师的课例展示犹如及时雨,给大家引领了方向,增加了一线教师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是厚重的,才是学生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环节五:15+27,123+114,9990+3366,……一组数到一组算式,有什么判断?学生发现,数目越来越大,判断反而越来越简单。99×2的积呢?一个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的几倍的数也一定是3的倍数。999×7呢?</p><p class="ql-block"> 环节六:以前我们知道了是什么?那为什么吗?当张老师出示258=2×100+5×10+8= 2×99+2+5×9+5+8=(2×99+5×9)+(2+5+8)时,学生惊叹的是他们的新发现,听课教师惊叹的是张老师竟然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的,这个内容不就是教材方框里的阅读链接吗?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果理解好教材,用好教材,我们的孩子何尝不受益,让数学学习回归课堂成为实实在在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课例研讨一结束,张老师首先对《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进行了交流。从教材是什么到今天的为什么,本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练习既是“回望回去”,更是“面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从巩固知识、沟通联系、渗透思想、提升思维四个方面开展了教学活动,不管从三维目标还是四基四能的要求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还给参会教师抛出大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位上数的和,那2、5倍数的特征为什么只看个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4的倍数,8的倍数呢?通过问题教学引领,不仅引领了学生,更引领了老师们,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带着大家逐步走向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张老师又对第一节孙佳丽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所为一位青年教师,善思考、主动学习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孙老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线段理解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握手等问题的理解,化繁为简、有序思考、推理等数学思想的渗透自然发生,不断增长了学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肯定了孙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鼓励孙老师在读懂学生方面多下功夫。</p>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一上午光景是那么短暂,但是工作室团队留下的先进的课程理念、优秀的教学经验……将会带领邓庄乡小数人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不断提升学校教研教学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