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正在央视热播,该剧真实生动地塑造了广大伊春林业工人的荧屏形象,展现了伊春林区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画卷。剧中著名影视演员高强扮演的林海市林管局局长郑毅,深爱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密切联系群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领导干部。<br> 郑毅的真实原型人物,就是为伊春林业奉献一生的原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张子良。 史籍《伊春市志.人物》中记载:<br> 在伊春建置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英雄的林业工人,常年奋战于大森林中,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为林区的振兴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各级干部为林区改革和代代后继有林,奉献了全部心血。各界闻人,为林区之腾飞,人民生活之幸福,把精力全都无私的献给了林都伊春。林区优秀儿女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为人民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张子良,原名张启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9月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进家塌(现张家源)一个雇农家庭。1927年与当地中共地下党接触。1927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清涧暴动时,被选为县苏维埃经济委员。白匪高桂滋部反扑,革命处于低潮,在环境艰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完好地保存了党的物资和帐簿。1936年4月,陕北红军东征抗日时,随队参加革命,初任石永游击队经济委员。部队打土豪、斗恶霸时分得“浮财”细软甚多,经他一人收存,从未出过差错。<br> 美国进步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抵陕北瓦窑堡时,周恩来招待斯诺用的6枚鸡蛋,半缸菜籽油,一捧辣椒,几个萝卜,是张子良用新发的一条土布裤子换来的。这个时候,他任中央党校管理科长。他在董必武、成仿吾、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与关怀下,政治上进步很快,1936年4月调到延安,任中央党校管理科长。1938年12月以后,一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先后任供给处、行政处、总务处、采购处副处长、处长。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的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后勤供应。<br> 1939年修建中共七大会址和中央礼堂时,他负责监修工程,从不拿公家一瓦一木,不多穿公家一件衣裤。其廉洁奉公之风,光明磊落之德,精打细算之管理方法,兢兢业业之劳动态度,赢得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赞称。<br> 1944年底,他被中央直属机关评为“特等模范工作者”,获得毛泽东主席亲手签发的奖状。1945年初,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授予他“特等模范工作者”称号。抗日战争胜利后,党派大批干部赴东北。他离开党中央机关,日夜兼程,行经华北3省,历时两月余,达长城外中共翼热辽中央分局,任行政处长。任职期间,其艰苦朴素,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给分局机关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br> 1947年9月,任牡丹江金矿局局长。清仓查库,清点资财,稳定队伍,发展生产,到处都有其辛勤的足迹,到处都传其“砂金千砬,不沾一尘”。 1948年末,党派他到林业部门工作。先后任合江省林务局副局长、伊春林业管理局局长、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和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副部长等职。任职期间,了解情况从不依靠听汇报;部署工作从不依靠发文件;大小会议的讲稿从不用秘书代劳;生活起居从不用勤务员待候。在但任伊春林业管理局局长和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期间,除开大会外,从不坐办公室。冬披旧棉军衣,夏穿劳动服,深入山场,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必到生产第一线;到山场是个普通的工人,公出坐火车是个清扫车厢的服务员;无论到了哪里,给人们的印象都是一个面貌慈祥、纯朴老实的工人。他常年置身于大森林中,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组织生产,吸收国外专家的合理建议;主持制订了森工、制材、木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和管理章法;推广了弯把锯、集运材等新工具,为东北、内蒙古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联专家称其为“最诚实的中国干部”、“中国的林业专家”。 <p class="ql-block"> 1954年秋,调任中央林业部木材生产局局长。1956年8月,在任林业部部长助理时,利用大部分时间奔波于东北、内蒙古林区,调查研究,指挥生产。同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党号召干部下放充实基层参加劳动联系群众时,他主动申请从北京来到了小兴安岭腹部带岭安家落户。担任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党委书记,还兼任东北林学院副院长。在任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党委书记期间,制定了以“育人、育林、出经验”为主的办学方针。激励学员钻研技术,把学到手的科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他还全神贯注致力于森林更新,后继有林;森林经营,合理布局;采运机械化,连续化,森林资源利用合理化;节约木材、枝丫集运等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使人工更新速度跟上并超过采伐速度;改变了林区烧好材、扔枝丫旧习惯;实现了采、集、运、造、装一条龙机械化、公路上山和常年流水作业。</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张子良就把苗木生产抓在了手上。在带岭的苗圃地里,他亲自参加从起苗、种子处理到播种换床等道道工序。50年代中期,当营林生产要走什么道路发生分歧时,他反复深入实际,经过二、三年的考察与摸索,肯定了带岭人工更新经验,决定走人工丰产林的道路,这一见解得到了中央林业部和黑龙江省委领导的支持。</p> 1958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向全省林业工作者发出了《走带岭人工丰产林的道路》号召。《黑龙江日报》发表了《社论》,并刊载了带岭林干校党委和带岭林业实验局写的经验材料。<br> 张子良在带岭任职13年,前7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林子里与工人一起渡过的。带岭的人工速生丰产林都留有他的足迹,一些采伐迹地也留过他的汗水,沼泽地上的高床造林情况,他的笔记本里都有记载;每当春季造林时节,他都执锹挖穴;并制定出造林、采种、抚育、整地、人工林前期与后期管理等一整套措施与办法;总结了锹植、镐植,三埋两踩一提苗,三锹两脚一把草,挖大坑,栽当中,多浇水,踩实成等经验。为了合理采伐木材、合理造材,他亲自到现场与工人日夜劳动。培养出一批合理采伐劳动模范李国有、刘金贵等人。号召工人多造5米、7米5和2米5长的件子。为了多节约木材,他要求工人伐树时要将伐根降到20厘米、10厘米;降低伐根,工人伐树时不便躲闪,他又和工人一起研究出能控制树倒方向的“抽片加楔”法。这样,一年可多增产木材1万立方米。他还向工人宣传矿柱满足不了国家需要,一根梢头木,正好做一根矿柱。要求工人把扔在山上的梢头木捡回来,并亲自从山场往回扛梢头木;这样,仅梢头木一项一年就给国家节约几万立方米木材。伐木事故最多,为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他和劳动模范李和、先进油锯手孟昭贵等人总结出了伐木前必须打好安全道;每伐一棵树,都要把树周围5米之内杂草灌木清理干净,以备树倒时闪躲;树倒前要“喊山”,并提出“喊山”要根据树之倒向喊迎山倒、顺山倒、左横山、右横山。 <p class="ql-block"> 张子良平素生活,严以律己。解放初期,东北工资实行工分制时,他仍坚持在延安供给制时生活标准,只收应得工分四分之一。1952年,供给制改为工资制,他月薪为400工分,只领100工分。当调到800工分时,只领200工分。后来实行工资制,他月薪270元,只领110元,后领150元,其余自愿全部交公。参加上级机关会议时,从不让公家汽车接送;乘火车时,从不买软席,也不睡卧铺。到省城办事开会,常以驻哈办事处为家,以办公桌为铺,从不住招待所。每次公出不借差旅费,自己掏钱买票,回来时也不报销。他与木材打了几十年交道,却未让公家做1件木器家俱,老伴用的1对旧式木柜,还是来林区前,从北京买的。会计帐面上,他的存款最多时达2万余元。但每月只给子女每人7元学费,儿女上学从没穿过皮鞋、料子服,子女长大成人没借过这个高干父亲一点光。他自己没向国家多要1间房子,没给子女提一级职务。他的父亲从陕北老家来探望当了东北林务总局副局长的儿子,当时对探亲家属除给报销往返车船票外,走时可由公家买点药品、食物带上,都被张子良谢绝了,自己买票送走了父亲。他爱人起早贪晚采集山野菜,喂养了1口小猪,秋后宰杀了,他劝说老伴将肉送到食堂,给工人改善伙食;自家人只吃到一点猪下水。1961年春节时,管理人员从商业弄来10斤咸巴鱼,优待局级干部每人3斤,他知道后,将鱼原封退回。高级干部吃粮不限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与一般干部一样每月照领15公斤,每日勒紧腰带只食半斤,省下的换成粮票,带到山上分给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自己采山野菜到厨房用开水焯焯放点盐,食之充饥。久之,手脚浮肿,加之长年受风吹雨淋时有疾病发生。一次高烧38度,炊事员给他做了一碗汤面,他不吃送给了轻病工人。</p><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季,他在北列林场蹲点,当时副食、蔬菜奇缺供应不足,食堂断菜10多天了。只能用葱花黄豆汤给工人下饭。一天晚上,他从山场回来,葱花汤卖光了,炊事员给他炒了一碟泡黄豆,他将黄豆分给了喝汤工人。隆冬时节,他与工人食同餐,寝同铺,晚上工人睡后,累了一天的张子良还替烧炉工捣柈子烧“地火龙”,边烧还边为工人烤绑腿、烘鞋袜。他常说“一个革命者不是向社会要多少财富,而是给社会创造多少财富;不是向党和人民要名利地位,而是给党和人民办多少事情”。</p><p class="ql-block"> 50年代以来,张子良曾多次出席黑龙江省,东北大区劳模会和全国群英会。亲自接待来东北视察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谭震林等中央领导和来林区考察的苏联林业专家达依诺夫、弗辽洛夫、波洛温根,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新西兰林业博士里查森,波兰工会代表团团长蒙迪格拉夫、克里斯蒂阿克,越南林业考察团团长阮造等国际友人。张子良的模范事迹屡现于东北各省市和全国报刊中。影片《万木春》是他50年代初期,深入林区开展工作之缩影。话剧《松涛曲》、《森林的主人》亦为其事迹演绎深化。曾被授予东北森林工业系统首届劳模,参加1959年全国群英大会。张子良同志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林区开发建设呕心沥血、业绩突出。他在带岭工作期间,林业局采运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年503立方米,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林间道路网密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全面更新造林,职工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张子良接待过到伊春视察的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林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许多宝贵指示,为制定林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张子良撰写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和《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坚持人工速生丰产林的道路》诸文,发表于《红旗》等报刊。由于他钻研林业生产业务,被苏联专家赞誉为“中国的林业专家”。</p> 上世纪50年代,张子良的事迹成为全党干部学习的榜样。1963年11月3日,黑龙江省委向全省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张子良同志学习,同日,《黑龙江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了张子良的先进事迹,《黑龙江日报》载:张子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真正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堪称忠心耿耿,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模范”。1963年11月16日,中共东北林业总局发出《关于组织学习和宣传张子良同志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的通知》。翌年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子良的先进事迹摘要。张子良在黑龙江乃至东北,影响广泛,威望很高。其多次出席省和东北大区劳模会及全国群英会,模范事迹屡见于东北各省市和全国报刊。 1964年底,张子良高血压症发展为脑血栓,听觉失灵,语言梗塞,行动困难,经长期医治仍不见好转。1972年4月2日,在弥留之际还嘱托将多年积蓄12000余元工资全部交给国家。同年4月3日,张子良在黑龙江省医院病逝,终年67岁。<br> 1978年12月9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林业总局、伊春市委和带岭林业实验局、带岭林业干部学校党委,于带岭职工俱乐部举行张子良追悼会。人们缅怀张子良在林区开发建设上的功绩,称赞他无愧于“模范共产党员”称号,是人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中共黑龙江省委批语》对张子良的评价:”张子良1934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在延安时期,曾担任过中央党校总务处副处长、党中央办公厅供给处处长,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多年,两次获得以毛泽东的名义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所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解放后又在全国群英会、东北先进工作者会议,以及东北林业系统劳模会上,多次荣获模范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报刊上介绍过他的事迹,作家把他的事迹写成剧本,拍成了电影《万木春》。他无论在战争的日子里,还是在和平的环境里,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一贯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本色。他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高度负责;对本行业务精益求精;对群众满腔热忱,虚心学习他们,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对个人毫无私心。多做工作,不计报酬,理想远大,胸怀坦荡,力求为党做出更多的贡献,他这种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赞美、传颂,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为了实现周总理提出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一目标,张子良率先提出了大造人工速生丰产林。六十年代带岭的造林水平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张子良的事业受到了国际同行的瞩目,带岭也成为了东北高寒地区营林事业的一面旗帜。<br>现存张子良红松人工林面积为54.8公顷,始建于1963年,由张子良带领林业职工在带岭林业实验局环山林场提倡营造的,位于环山林场1林班的11、16、17小班。青山依旧,雪野茫茫,张子良红松人工林仿佛想讲诉先辈们实践“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片红松人工林,见证了张子良在带岭工作期间科学育林的宝贵精神;在大山深处书写了“张子良精神” 永远的丰碑! 2017年9月24日,带岭区(现大箐山县)举办张子良铜像揭幕仪式,标志着张子良纪念馆落成。张子良纪念馆为两层楼结构,建筑面积1579平方米。馆内的序厅、张子良纪念展厅和旅游综合展厅三个部分。从 陕北娃娃,穷苦后生;革命生涯,光辉里程;精于管理,严于律己;开发林业,呕心沥血;育树育人,青山常在;奉献林区,功勋卓著六部分介绍中,一位生动立体、可亲可敬老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矗立在人们面前。2020年11月,张子良纪念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张子良是林区发展的艰苦创业、奋斗牺牲、奉献包容、开拓进取的真实写照,是激励林区人民转型跨越、科学发展、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他的精神融入在巍峨青山之中,鼓舞着一代代伊春人民奋斗向前。<br> 伊春市人民 观看央视电视剧《青山不墨》后,对张子良景仰敬佩赞誉如潮。现将其中原伊春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葛维举的二首诗《好官张子良》、《青山不墨唱伊春.访人工林》转录如下: <br> 《好官张子良》<br>投身伊春尚年轻,林海雪域任驰骋。<br>扬鞭兴安奏战歌,饮马汤旺留身影。<br>劳苦五载树林业,丹心一点献赤诚。<br>栋梁棵棵飞出山,丰碑矗在人心中。<br><br> 《青山不墨唱伊春.访人工林》<br>风轻轻,雨纷纷,今天重访人工林;<br>日里盼啊梦中想,激情催得脚步紧。<br>登山岭,思绪滚,放眼景色格外亲。<br>当年超伐山变荒,如今绿树托翠云!<br>杨钻天,松入云, 十年树木木成林。<br>人工林里转三遭,松香入心思故人!<br>小山东,老红军,早年进山为国拼。<br>一茬接着一茬干, 边伐树木边栽林。<br>育青山,创精神,献了青春献子孙!<br>金山银山大青山,青山常记大功勋!<br>欲离别,情更深,摘束松针藏在心;<br>青山不墨人末老,永续利用万古吟! 注:本篇资料图文源自《伊春市志》及《伊春发布》平台等,致谢原作者。